113年鶯歌石登山---
7月17日有幸和吳文欽、秀香、珠子、碧珠、娜娜、仁群等友人一起到鶯歌石登山。吳兄常登山,經常到鶯歌石山健行,我曾跟他說下次要登山要告知我,此行七人結伴同行,真是難得的登山健行經驗。
我們搭乘08:13的中壢區間車,下車後朝右走,在08:58抵達鶯歌石入口,走了一小段斜坡,於09:07我們到達鶯歌石觀景臺,大家在此留影。
然後繼續前行,沿著光明山稜線,10:27經過碧隆步道及牛灶山路標,走在竹林間,涼風徐徐,感到舒服。
1108抵達光明山大樹佛,旁邊有一觀景台。
11:27經鍋中坑步道分岔路口
11:56抵達百年大榕樹前要經過一段陡升的石階步道,可稱之為好漢坡,我為同行的隊友攝影,感謝一起出遊。
1159到達百年大榕樹的最高處,這裡視野開闊,是龜山和鶯歌的交接處。
大榕樹旁有一堆石頭--大寮層
百年大榕樹有多棵,這是福源步道,可往龜山。
我們沿著柏油路往山佳方向前行,從百年大榕樹以下約1公里路段沿途綠樹成蔭,相當涼爽,之後的路段雖是柏油路單是坡度大。
13:30抵達正安宮,一間土地公廟,稍歇一下,有自來水,沖一下臉真舒服。
13:40抵達山佳火車站,到車站旁邊一家小吃店用餐該店以藥膳聞名順便帶一包豬腳湯。
全程步行約19000步,這次的登山活動深具挑戰性,鶯歌石有很多條登山步道,值得再度探訪。
鶯歌石觀景臺碑文
鶯歌石是位在鶯歌區北面山舉的一塊巨大岩石,也是鶯歌地名的由來,因形狀似鷹,古代稱為鷹哥石,又因 「鷹」與「鷺」同音,後來「鷹哥」被改為「鶯哥」,之後又因“霉”為無意義的語助詞,被改為「歌」,清朝光緒 年間改稱為鶯歌石庄。
鶯歌石是鶯歌鎮最具傳奇色彩的地方名勝,也有增添神祕性的傳說,其中較廣為人知的民間傳說:「此塊巨石 音時經常吐霧食人,庫千蔽天,迷人去路」:清朝同治10年淡水廳誌也曾經描述指出「鶯歌山在三角湧,相傳吐氣 成庫。為鄭進軍迷路,炮斷其頭」,意指明朝鄭成功率軍經過當地,被鶯歌石所吐出的瘴氣所阻而迷路,鄭成功下 令指揮士兵巨砲轟斷鶯歌石的頭部,導氣散去,軍隊才得以繼續前進,而民間傳說則指出當時三鶯地區有兩隻巨鳥 相門,荼毒鄉里,鄭成功聞訊,乃至樹林之太平橋,彎弓搭箭,二鳥中箭斃命化成鶯歌石王峽鳶山之地方故事。
民國96年當時公所為了讓鄉親有更佳的鶯歌賞景視野,努力促成鶯歌石上方觀景平台的誕生。這處觀景平台面 積約7坪,係配合當地的地理環境,完全以人力搬運建材的方式興建,同時整理周邊環境與搭設仿木欄杆,順利於 96年12月底完工,遊客可於平台上可近觀鶯歌石頂部,或者眺望遠方大漢溪、三峽鳶山。鶯歌石步道全長約1公 里,沿線設有涼亭休憩,屬自然健行步道,也可順遊孫龍步道及牛灶坑山步道。
大寮層碑文
本區域地層以第三紀中新世至第四紀現代形成之沉積岩為 主,經過造山運動地形抬升作用,形成東北一西南走向的 山子腳背斜,本區域可見自然露出的木山層、石底層之岩 層節理,兩地層皆具可採煤層,豐富的煤礦蘊藏,曾造就 了樹林、鶯歌一帶輝煌的煤礦產業,展開了產業與環境相 輔相生的山林故事。
大寮層整合在木山層之上,石底層之下,上部以厚層灰色 頁岩為主,偶夾薄至中層砂岩,中部以一厚約50公尺之塊 狀砂岩為主、因抗蝕力強“常突出為山脊,下部以厚層頁 岩偶夾薄層砂岩為主,全層富含海相化石,且常集中成化 石密集帶最有名的如野柳和芝山岩公園中的鈣質結核與 海膽化石。全層厚約400公尺。
113年7月20日,遇到許元忠宗長。他提到說鶯歌石山是他們家族產業,起自孫臏廟。當年開採煤礦時,經過的輕便路需要向他們承租。我想鶯歌地區應有許多值得探訪的歷史和人文景觀。
113年8月19日鶯歌登山
和吳兄克欽相約到鶯歌登山,吳兄是登山好手,多次登鶯歌山,自上次7月17日,七人到鶯歌石登山,我跟他說下一次要再來要告知我一聲, 才有今天的行程。
一早搭乘0805區間車從中壢到鶯歌,下車後步行約10分到孫龍步道入口,入口處有孫龍步道和鶯歌煤礦的解說(備註1) ,
該路花木扶疏,水泥道路,相當平整好走,涼亭多,晨間散步的遊客相當多。
沿途涼亭很多水泥步道相當平坦
08:57抵達神農寺,傳來信衆唸經聲,有一處觀景台(備註2),環境清幽。
09:04抵二坑隧道(備註3) ,到此走了1 .4 K。
09:12抵達涼亭,此為二坑步道和孫龍步道的交會處,續往孫龍步道前進,進入陡坡。
09:15往孫龍步道前進,開始進入石階陡坡。
09:21經過奇妙石(備註4)
0930抵一處涼亭,位於孫龍步道和牛灶山步道的交會處。
0935觀景台
吳兄建議我一定要到觀景平台,五公尺路程,果真視野遼闊,360度視角,可俯瞰碧雲寺,飛閣流丹,金碧輝煌,山峽地區,大漢溪穿越,高樓大廈林立,遠處山巒起伏,層巒聳翠,美不勝收!
0950抵碧雲寺
1012抵龜公山,從龜公廟往後走,爬一段約50公尺的陡坡,碧龍宮後方的山峰標高205公尺,這裡有座涼亭,涼亭旁 寫著「龜公」,此處可遠眺三峽,高樓林立,山巒環抱。
10: 25碧龍步道400公尺,沿途布滿亂石,樹根盤曲交錯,道路崎嶇不平,還好兩旁有繩索。
10:3 3碧龍步道600公尺,有木枕石,道路平坦。
10:37碧龍步道800公尺是終點處,與牛灶山400公尺交會,有一座凉亭,有牛灶坑山的解說牌。
10:43走到牛灶坑步道600公尺處,路旁遍布箭竹,茂林修竹,十分幽靜,仿佛行走在隧道中一般。
1050走完牛灶坑步道,舆主幹線光明山陵線交會,我們往忠義宮方向下山,途中我們午餐, 繼續前進二坑步道,全長400公尺,路徑原始,雨後青苔滋生,路滑難行
11:52走到終點見一座鐵工廠,路旁積水,十分泥濘,二坑步道銜接孫龍步道,回程途中經過一處泉水,用毛巾洗臉,換件衣服,真舒服。
12:09抵達神農寺景觀台,休息片刻,回鶯歌車站。
搭乘12:50的火車南下。
(備註1)
孫龍步道與鶯歌煤礦
孫龍步道起於孫臏廟後山,途經二坑隧道沒注上續行可抵達碧龍宮,步道前百年前採礦合車所走的輕便鐵道路線;原用途是將山區開採煤礦運至鶯歌火車站轉運。
鶯歌地區的煤礦產業始於西元1910年間,當時的海山地區(包括現今三峽、鶯歌、樹林、土城等地)近山陸續開採煤礦,鶯歌建附近的「共榮炭礦」也於西元1940年正式開礦,採出的煤炭便由一輛輛以人力推動的合車(輕便車)運送。當時鶯歌火車站為三峽、鶯歌等地的煤礦集散中心,在車站北側設有炭埕,每月運出的煤炭量達2、3萬噸,曾為全島最高比口量,可想見開採盛況。
二戰,「共榮炭礦」改名「互益煤礦」,仍持續興盛經營多年,直到1970年该因探煤成本提高,油燃料取代煤礦,各地礦坑逐漸沒落,鶯歌互益煤礦於1982年封坑走入歷史,遺留下的這段運煤合車路線也轉型成為鶯歌最易親近的登山步道。
(備註2)
農林禪寺觀景台
這處觀景台位於農林禪寺旁邊,面積約十坪大,站在此處可遠眺鳶山及大漢溪河岸風光,是登山民眾多半會前來欣賞美麗風景的地點之一。
鎭長蘇有仁爲讓民眾享有既舒適又安全的觀景空間,指示建設課在這處觀景台搭設仿木欄杆,以維護安全,並進行涼亭美化、整修與修補地面等,全部工程於九十七年一月底完工,令這處觀景台展現亮麗又安全的新風貌。
(備註3)
二坑隧道
一坑隧道位在孫龍步道途中的鶯石亭附近,可通往附近已封玩多年的互益煤礦一玩。
這條小隧道所在的輕便車路〈載運煤礦的鐵路〉,原本是一處彎道,當時相關單位顧及安全而「截彎取直」,開鑿了這條小隧道。
由於一坑隧道是鷲歌區山區唯一的小隧道,長度僅約8公尺餘,寬度約3公尺,高度也僅約2.5公尺,屬於比較少見的迷你型隧道,經常有登山民眾好奇觀着或拍照留念。
鶯歌區互益煤礦一坑與二坑,是在約60年前日據時代開始出產煤礦,曾經具有一段輝煌歲月,礦工人數最多達2、3百人,但後來因石油逐漸取代煤炭成為主要能源,該煤礦才在約
40年前封坑”而該煤礦的輕便車路,也在約20年前被改變登山步道。
(備註4)
奇妙石
由孫龍步道上行約100公尺,可以發現眼前小山頭有數塊巨石構成,長的很特別,一說像是頭朝左雙眼睜大蛙鳴狀的蟾蜍,一說像是臺灣寶島,究意巨石形狀有多奇妙,大家可以在此歌歇腳動動腦,一起想像奇妙石到底像什麼?
113年8月14日白沙屯健走
我參加的「饕客小社團」所舉辨的活動。
LINE通知「揪團8/14(三)搭區間車到白沙屯健走 約30分鐘+ 中午吃海鮮,搭區間車08:05,集合地點:中壢火車站。」
和珠子、秀香、文欽、金山、蕙蓮、建章、仁群同行。此行是秀香提議,文欽兄規劃帶路,難得體驗。
9:30抵白沙屯車站,約9:45抵拱天宮,當日香客不多,一商家說7月到廟還願為主,祈福少。走白沙屯海堤,感到天高地㢠海天一色,涼風徐徐,經過通霄鹽山抵達新海樓餐廳,是現釣的魚,經濟實惠,回白沙車站在站前冰果點吃冰,避暑,回在新竹換自強號快車,回中壢。
此行印象深刻:
-、白沙車站到白沙屯拱天宮約十五分鐘,相當近。白沙屯車站十分冷清,沒有一家超市。站前有yubike可以借,非常適合這裡騎車旅行。
白沙屯車站設計新穎有拱天宮繞境時的標誌
二、拱天宮附近商家,街道整齊,門額上還有堂號及門聯,相當傳統,都操閩南語。
鹽官堂是翁姓堂號客籍
珠子買餡餅請大家一人一份
三、白沙屯海堤可通通霄海堤,到通霄漁港。
海堤設置許多涼亭
大家開心的從白沙屯海濱往通霄方向前進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
四、中午在新海樓用餐,物美價廉,都是海釣,相當新鮮。
天氣悶熱,來一罐啤酒真暢快!
海釣石斑鮮美
五、回程前在白沙屯活車站前一家冰果店避暑。
邊走邊聊彼此分享生活經驗,仁群和蕙蓮的母親還健在都是96歲,老人照顧老人,的確辛苦,蕙蓮的母親烈嶼人,勤勞節儉,至今仍有金錢觀念。吳兄輪機系畢業後當船員走遍世界各地,曾到波斯灣釣魚,秀香很早接觸股票,投資經驗豐富,她曾在瑞智公司上班外派大陸數年,有相當多的生活歷練,建章兄活動力強,曾搭火車環島一日來回,多次到日本自行駕車,珠子是此社團召集人,為人體貼溫暖。
今天步行15000步,相當快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