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後湖景吟誦及解讀

社區創生---後湖村巷道之歌謠諺語

之一後湖景

作者:許生土

 

 

金門「後湖景」吟誦及解讀

一、九條橋,行過溝,西合南會到

後湖村莊東、北、西三方為深溝環繞,有九座橋,村民要到田裡工作,行過溝必須經過這些橋。這些水溝從西邊蜿蜒至西南方向入大海。後湖依山傍水,東北西三方丘陵起伏,水流由西北往南出海,形成了獨特的地勢。

二、後週仔,溝流冲,故事講述情形

後湖村莊後方的山被稱為「後週仔」。在機場尚未興建之前,這片山地十分高峻,山溝眾多,且由於後湖位於金門的後方,曾駐紮了許多軍人,因此這裡的故事特別多。有關「鬼」的傳說,老一輩人都耳熟能詳。我曾聽許金印講查某鬼坑故事。

 他說:後湖村北邊有一查某鬼坑,聽老一輩講,曾經有一村民中午要去犛田,牽著牛要過山坑,牛突然停上不走,抬頭一看,驚見一個披頭散髮的女人,坐在那裡。他以為是一村裡一個婦人,她是咱厝一個嬸婆,因兒子死亡,傷心過度而精神失常,「四歸走」,他喊這婦人的名字,沒有回應,仔細一看,竟然是一個披頭散髮的女鬼,「歸也面灰露。」

驚嚇過度,不久一病不起。去問池王爺,王爺決定擇一黃道吉日,「出壇」到村莊北出社「巡」斬鬼,用花帕披在池王爺的乩童身上,到村北查某鬼坑和7個女鬼鬥法,祂將花帕罩在女鬼身上,摔死六個,剩下一個女鬼斷一腿,一跛一跛的奔向森林裡。

 金印兄說他小時候,雨天出門到查某鬼坑,看見一個腳印都以為是女鬼,心裡十分害怕。此後,每次作醮,王爺都會從海邊繞到女鬼坑巡視,看是否還有鬼,怕村裡子弟再被女鬼「創治」。

這些故事是後湖村老一輩人流傳下來的故事。

三、白菜路,一馬墓,灰煞一大模

在垵湖分校西側,有一座特殊的馬墓。關於這座墓的來歷,眾說紛紜。一般認為,村民以務農為生,馬是重要的耕作助手,人們對馬懷有深厚的感情。馬死後,村民不忍隨意處置,便隆重埋葬,以示追念。這座馬墓由白灰砌成的隆起土堆,成為村民共同的歷史記憶。

四、烏井空,深弄弄,碗藥搤矣憨

後湖村莊前方的「連仔相思林」,有一大片陰森森的樹林。這裡有許多口極深的水井,據說與早年開採「碗藥」有關。「碗藥」是製作青花瓷的重要顏料,研判當年這些顏料可能被輸往德化或景德鎮,再經由泉州外銷各地。「碗藥搤矣憨」,可見當年採礦的辛勞與艱辛。

 我對後湖碗青及瓷土的認識:

1.生土說,他聽母親講,面前山的連仔相思林裡有碗青。他回憶小時候,曾和流仔一起去那些深井抓小鳥,還記得林內約有四、五口井,周圍樹木茂密,陰森幽深,小時候獨自走進去總覺得有些害怕。

 2.天從兄則說,後湖的碗青產在面前山的連仔相思林裡。他小時候曾去那裡撿枯枝當柴火,發現樹叢中遍布坑坑洞洞,有的深及一人高,有的半人高,有的則很寬,地面滿是石頭與礫石。據說,這些都是當年開採碗青留下的遺跡。至於是哪個年代開挖的,已無從考證。他還提到,村莊北邊有「白海土」,村民常拿回來製作硯台、花瓶、人像等各種模型,覺得十分有趣,但也常弄得渾身髒兮兮。

 3.我的已故友人陳茂景先生,曾在新竹冠軍陶瓷廠工作。他曾提及,當時該廠使用的陶土來自金門,後湖後山就蘊藏著白色瓷土。那麼,金門地底下究竟還藏有多少未被開發的礦產?這個問題,至今仍值得探究。

 

五、赤仔埔,怯牛屎,曝日藃閣反

在過去的農業社會,牛糞曬乾後是一種極佳的燃料。當時,人們尚未普遍使用瓦斯與電力,因此依賴這種燃料。村民會到郊外撿拾牛糞,曝曬於陽光下,待完全乾燥後使用。

「赤仔埔」位於小西門後方的平坦黃土地,村民在那裡「怯牛屎」,「曝日藃閣反」。 「藃」有「使物體縮小變形而不平」之意,即將牛糞翻攪使其縮小再翻面,經過日曬乾燥後,就可當成柴火使用。

在後湖村,過去也普遍存在這樣的做法。村民們利用牛糞作為燃料,充分展現了農村社會的智慧與勤勞。

類似的習俗在澎湖南寮亦有。當地的「牛屎窟」是收集牛糞的地方,村民會在牛糞中加入適量水分,赤腳踩踏,使其產生黏性,方便塑形。之後,將牛糞壓成圓餅狀,貼在石牆上風乾,待兩三天完全乾燥後,即可作為爐灶燃料使用。如今,這些傳統習俗成為一種文化活動,讓遊客體驗早年生活的艱苦。

六、佇下厝,西樂隊,湖光真夠氣

當年,村長許嘉庚在其老宅成立了一支西樂隊,專門負責婚喪喜慶的表演活動。這支樂隊經常練習,活躍於各地演出,直到今天仍然存在,傳承著後湖的音樂文化。

許建成的回憶:

當時後湖村的樂隊很有名,他吹巴力東、志堅、益壽、乃澤吹小喇叭、振華吹低音薩克斯、秋南吹巴力東、丕漢吹伸縮喇叭、丕堅吹薩克斯風、顕謀吹笛子、金水吹(伸縮喇叭---。每次參加比賽都得名,政府單位重要的慶典都請他們去表演。

七、去石厝,看電影,軍民𡌄颺颺

童年時代,觀看電影是一件熱鬧的事。村民會前往阿兵哥的營區,在一座石厝內觀看放映。當時娛樂選擇不多,因此每逢電影播放,軍民便一同聚集,擠滿操場。與今日冷清的電影院相比,當年的場景可謂「陣颺颺」,熱鬧非凡。

八、網寮路,擔魚聲,跤手捷搤搤

這條道路連接村莊與海邊,被稱為「網寮路」。村民捕魚後,趕緊將漁獲挑至城內販售,因此動作迅速,當地人形容為「跤手捷搤搤」(意指腳步匆忙)。越早到市場,價格越高,並能回程再挑一趟魚貨販賣,這是後湖早年的漁業生活寫照。

 九、沙坡頂,曝大網,過午就焦鬆

沙坡頂是後湖海港的一處小沙丘,漁民會在此曝曬漁網。到了中午,太陽照耀下,濕漉漉的漁網便能完全曬乾,這是漁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十、大路東,拍大嗊,掠魚省走傱

這是後湖海岸邊的一塊礁石,被稱為「大路東」。早年,這裡是國軍練習射擊的場地。每當射擊演習時,軍方會通知漁民暫停捕魚。此軍事演練本為村民捕魚之生計,但村民捕魚相當辛苦,難得有機會休息才有「掠魚省走傱」這句話。 傱有疾走之意,掠魚人為生計整天走傱。

村民對大路及附近礁石以及打靶認識:

1丕文說那裏曾住過兵器連,經常射擊練習,目標是後湖黑岩石,用迫擊砲射擊,營部在長城堡。如果用榴砲106,用車拉的,可射擊到大路東一帶。

2.炎堅聽他伯父乃祥船長說後湖海域,有大路東在古崗門口的礁石、溫谭、潭內新頂到礁之間、中界即中路、北界即昔果山南,大溝口北。從大路東從後湖海灘望過去只看到一個礁石,其實很多小礁石,在飛機上可看得清楚,能搞清楚的人不多。

十一、看烏礁,水反拋,合圍無阿差

後湖外海有一片黑色礁石,稱為「烏礁」。退潮時,人們可以登上礁石採摘野菜;但漲潮時,海水會從左右兩側包圍過來,若不及時離開,便無法下來。過去曾發生村民因為來不及撤離,而被困礁石上的事件。有些人甚至遭海浪沖走,留下孤兒寡母的遺憾。有些人則困了一整天,直到潮水退去才得以上岸。這些點點滴滴,都是後湖的故事。

十二、石頭頂,仙腳跡,耍水來遮避

這塊岩石位於後湖和泗湖之間。原始的缺凹陷處猶如先人的腳印,層層疊疊,彷彿排列成春聯。據說,這是神仙曾經踏過的地方,而這個傳說流傳已久。小時候,我曾在海邊與溪水之後躲到這裡來,只是覺得好玩而已。

十三、去坑溝,覕壁洞,入去歹紲動

八二三炮戰期間,後湖村民為了避難,躲進深溝裡,每個人都要挖掘山洞。大家帶著鋤頭,一點一點地開挖,然後鋪上草蓆,不論白天或黑夜,都在洞中度過艱難的歲月。這是那個年代所有人共同的記憶。

 

隨著戰事持續,避難的山溝不斷擴展,最終彼此相連,形成一整片相互銜接的防空洞。廟前的深溝就是當時村民藏身的地方,炮火停止後,這些洞穴仍然存在。我們小時候經常跑進去玩耍,但因為洞穴深邃、曲折,進去後往往難以行動,因此有「入去歹紲動」的說法。

 村民對坑溝的回憶:

 1.許朝進:還記得47年八二三炮戰,村民都跑到昭應廟前的深溝裡,躲了一兩個月,深溝高度有一間房子那麼高,每一個人要負責挖一個洞,從四面八方去挖,最後連結在一起,大人會出來煮飯,沒有地方買菜只能吃地瓜簽豆子、蘿蔔乾。

2.歐厝歐陽文厚老師,五年級到後湖國小就讀,他說當年到後湖,要經過一處天溝,後湖村莊周邊有很多天溝,挖了很多防空洞且相互串連,防空洞地下通道還有水井,到現在還記憶深刻。

3.許乃紅:小時清池,村民叫他白豬仔,在日本時代當保長,他不淮小孩打牌,被捉到會被他打,乃紅說小時最喜歡玩牌,怕被發現常躲到後湖「盤碗珠」附近深溝打牌,那裡隠密性高。聽聞很多後湖壯丁怕被抓兵躲在山溝裡,當時村莊四周深溝很多,垵湖分校右方也有一條深溝,43年離家,出國留學,六十三年才返金,發現後湖的地形都已改變,盤碗珠的深溝已消失了。

 

十四、老番花,竹篙抐,七夕拜娘媽

在垵湖分校前,有一棵古老的雞蛋花樹,又稱「番花」。相傳這棵樹是許國久的祖輩從南洋帶回來種植的,歷史悠久。每年某個月份,這棵老樹都會開滿潔白的花朵。當地人會用竹竿將花朵拉下來,然後用來祭拜七夕的月亮。後湖村民世代傳承著農曆七月七日祭拜月亮的習俗,這棵番花樹也成為村裡重要的文化象徵之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水龍吟 的頭像
    水龍吟

    水龍吟部落格

    水龍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