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後湖私熟漢學教育概況

禮記:「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後湖村民一直以耕讀傳家為傳統。珠浦許氏後瀚派下十二世祖許獬在明萬曆辛丑年考上會元,其後裔燈號為「會元傳臚」,將新郎燈高掛廳堂,它一直鼓勵族人要勤奮向上,代代都會設立私熟,延聘敎席教授子弟。以鼓勵族人要勤奮向上。

後湖自古以來也有「十八擔書籠」之流傳,這顯示了當年學習的蓬勃狀況。茲就清末民初受傳統教育傑出者 ,從相關文獻及耆老傳聞記其概況。開端是許公淵,他是清邑庠生,昭應廟門額「湖山福主」為其所獻。後有三侯、三嘉之傳聞;三侯指花侯、有侯、 雨侯;三嘉指嘉南(丕世叔公、嘉樹(䢖中曽祖)、嘉邦(文進祖父)。有另候頭、嘉牛、茂盛等長老之說。

後湖族人自古以來以會元忠孝節義精神為標竿,將其神格化並制定家法,作為行為的準則。另外介紹文雨、水澤兩位『桌頭』之行誼,了解其受漢學教育的人格風範。

一、許公淵及其後裔春時、花侯、有侯、 雨侯

1.水澤曰:丕望家前面有旗杆,其宅應是公淵舊宅,族譜有清邑庠生之記載。

2.金門誌—藝文篇有一詩文留存

嘯臥亭記許春時------(清邑庠生許公淵之子)  

    浯島東南海澨,有金門舊所城,為前明設營之處。據海疆形勢,作泉、漳門戶,島上稱奧區焉。出城南門可數百武,石壁巍峨,重疊橫亙。登其頂,眼界尤寬。明時,虛江俞公嘗為金門千戶治兵島上,公餘每偕僚屬遊覽於此。公去後,門人楊宏舉因石建亭,上鐫「虛江嘯臥」四大字,承公志也。

   夫人事代謝,滄桑屢變。彼吳宮花草、蘇臺煙柳,千載下無復過而問者。顧斯亭也,一邱一壑,獨與河山並壽。亦思公之屯兵海嶠,身經百戰,先天下之憂而憂;洎乎妖氛已靖,嘯臥於斯,復後天下之樂而樂。不知公,烏知斯亭之重;不有斯亭,又烏知名流遺蹟草木猶香,令人流連感嘆有如是也。嗚呼!俞公往矣!險阻依然,驚濤誰挽?亭頭縱望,百感交集。安知後之視今,不猶今之視昔也哉!

     歲壬戌某月,餘從朋輩遊憩到此;摩挲遺碣,苔蘚半蝕、蝌蚪糢糊。撫令思昔,因泚筆而為之記。

備註:壬戌年,即西元1862年,正值列強入侵,國家面臨巨大危機,民族蒙羞,在這種背景下,先賢詩文有『險阻依然,驚濤誰挽』在『虛江嘯臥』亭下興起懷念『虛江俞公』之念。想後湖許家有這樣一位傑出文人,幾可踵武會元祖之憂國情懷。

二、廩膳生許嘉南:

1.陳國興《前清優行廩膳生許嘉南》所述: 許嘉南生於1867年,卒於1932,享壽六十六歲,前清廩膳生。 光緒十八年(1892)年二十六歲中式秀才,後設帳授徒於後浦南門魁星樓旁,從遊者眾。』

2.根據志強口述「我三伯丕永曾經提到《昭應廟對聯:戶外金龜長游泗水,庭前玉印永壯湖山》是他叔公嘉南所撰寫的。同時,嘉南的相關資料都由三伯丕永收藏。」

這些是有關嘉南的重要訊息,可以作為後湖歷史和文化的一部分。

三、後湖代書許爵侯

後湖下厝「光緒乙未年鬮書」乙份:「...諸兒載明,至公無私,豈不合天理順人情,而於  國法有不背也哉,但願拈鬮以後各自認鬮管業,無致鬩牆生衅,則 顏持平分析之心既遂,而記立地下之魂亦可慰矣,異日者雍雍穆穆,和氣迎人,子子孫孫,勿替引之,胥於此基矣。今欲有憑,立鬮書一樣四本,每房各執一本。願存炤,惟願爾等勿違父命是囑。代書人爵侯」

代書人爵侯(或許爵侯)在編寫這份鬮書時的考慮非常周詳。他預見到許多人因為財產分配而產生紛爭的情況,並希望未來的世代能夠保持和睦、和氣相處,子子孫孫能夠和諧共存。這份鬮書相當出色,代書許爵侯所傳承的傳統知識也非常豐富而強大。這份鬮書反映了當時社會對於公正分配和和諧共處的重視,也彰顯了傳統智慧的寶貴價值。它不僅是一份財產分配的文件,更是一份傳承家族道德和家族和睦的重要紐帶。

四、耆老對私熟、桌頭、長老的追憶:

() 金印說:

我在私熟讀書的時間只有幾個月,因爲日本侵略導致學校解散。在私熟期間有兩位老師,一位是下厝贊仔,因戰爭入番到南洋;另一位是山前人許允林,他與六個兒子住在後湖,其中寛敏也幫忙教書。教室有二處,一處在乃紅老家東側加灘老宅,另一處二在丕六家旁加丹老宅。 

另外,我記得後湖許長昆騎馬帶搶,擔任政府要職,鼓吹要辦新式教育,但村民反對,最終選擇山前許允林宗長擔任私熟老師。許長昆是秀才花侯的後人。

同時,聽前輩说,在丕加老家䕶龍二樓有三間私熟教室,老師是朝進的祖父,是我的五叔公。後朝進的祖父私熟老師,落番,在返鄉途中不幸遇難,無法衣錦還鄉。

()丕通說:

在日本統治時期,我六、七歲進入私熟讀書,教室在碧若家,老師姓楊,湖尾人住在後浦,後來轉讀夜間,老師也姓楊,榜林人,是乃贊的岳父。勝利後,實施現代教育,學校在丕六家,只讀了13天。

(三)乃恭說:

我二叔池仔是私熟老師,教室在三叔碧若的老房子,開龍虎門,當時沒有隔間全部打通,有學生有十六七人,如文雨、清啓、水澤、乃贊...

這種私熟教育的模式讓村民之間能夠相互學習和交流,對於後湖村的教育和文化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談嘉邦:

1 文進說:我祖父是私熟老師,與同齡人相比,我的家庭環境比較好,我的家庭也很重視教育。

2 天從說:我祖父侯艮受業於嘉邦,學業優異,本要將所有書傳給他,擔任私熟教師,後來落番,可惜再也沒有回來。

( )談清啟:

1 金標說:我父親民國二十一年出生,曾受過三年私熟教育和文雨、乃珍、水澤、乃森是同學,喜歡講民間歷史古事,和叔叔乃碰在一起有說不完的歷史故事。

2、乃紅說:我父親是魚販沒受過敎育,他知識的來源是在「茶店」聽清啓講故事,諸如七俠五義之類。

從口述瞭解到,清啓他對民間歷史和古事很感興趣,他的講故事甚至讓乃紅的父親從中獲益,並通過茶店的聚會傳播知識和故事。這表明清啓在當時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口述傳統的影響力。

()清泉說:

村裡的私熟老師有清標(乃城父親)、嘉池(金中父親)

村裡長老有候頭(國平祖父)、嘉牛(清啓父)

桌頭傳承依序為嘉池、文雨、水澤、清泉、丕文、生土。

這些傳承和傳統的存在表明後湖村非常重視教育和價值觀的傳承,並通過代代相傳來保持後湖村的獨特文化。

()乃擇說:

我曽祖父和祖父侯德都是前清秀才,父親嘉境當過保正,懂漢醫。

()訪嘉境:

民國71年訪談中,嘉境伯對我說:你祖父十分勤勞,常挑地瓜、蘿蔔到內地(大陸)賣,他非常樂於助人,並經常排解族人糾紛, 有一次,村裡兩個宗親因一筆小帳目算不清而爭吵好幾天,你祖父把雙方找來,對他們說:「這幾塊錢我出好了。」化解了兩人的爭執。從此以後,村莊就有小()算不清去請茂盛叔的美談。這段故事傳開後,你祖父在村中贏得了良好的聲譽,人們對他的慷慨和解決糾紛的智慧十分尊敬和讚賞。

( )談會元祖塑像

1.乃擇說:會元祖在他家「郷賢世第」出生,神明廳會有二尊會元塑像,其中一尊是病重在水床時請人繪製的,過去這尊塑像常常請去鎮疫,甚至遠到大陸。擔心會元塑像借出後不會歸還,於是另刻一尊穿官服的塑像,這尊新塑像可以外借。

2、金印說:穿官服這尊塑像是後湖長老候頭、嘉牛到鄰村當公道伯時,使用回回饋金製作的。

會元祖塑像在後湖村被視為神明,被族人所敬仰和尊崇。從乃擇和金印的描述,認識兩尊會元塑像的緣由。

三、後湖人在傳統教育的薰陶下代代傳承會元精神。以下摘錄三段文字進行分析:

()「取天下第一等名位不若幹天下第一等事業,更不若做天下第一等人品」的傳世名言,深深啟發人們思考。後湖族人高度重視禮教,崇尚祖德,並將會元祖視為神聖的存在。為了展現會元祖的忠孝精神,制定了嚴懲「不忠、不孝、不貞、不仁、不義、不節」的家法,任何不守道德規範的人都需前往會元祖前懺悔。

() 『得知友書云諸族姓子弟好生事凌人,動開怨府,人言若茲當不盡無此。不佞素所側目搤腕不平者,奈何尤而效之,屢有書譙,---抑小懲大,戒其所以,保全我族姓子弟,使勿陷於惡。』從『屢有書譙』和『保全我族姓子弟』可以看出,後湖族人對於欺凌行為非常堅決,絕不偏袒,關愛之情溢於言表。

()『惟是稅使橫嚙,海內騷動,禍連章掖,正賢者所宜用心。不佞與有杞人之憂,輟僭言及計,非明公莫能調停旋斡以善其後。』這段引自答李按君書,表達了會元明季對於李按君處事的肯定。後湖族人歷代擔任公道伯的角色,調解爭端、維護公平正義,對於後湖村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本文旨在通過相關文獻和耆老傳聞,介紹「後湖私熟漢學教育概況」,以彰顯後湖族人對於教育價值和家族道德的重視。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描述主要基於文獻和傳聞,具體細節可能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深入。

 

 

文雨  擔任桌頭多年

   後湖桌頭當最久的就是文雨兄。他受業於嘉池,學堂在碧若家,同學有乃珍、水澤、清啟、乃森、乃贊等族人。嘉池將先祖留傳下的禮儀傳授給文雨兄,他以此為基礎服務宗親,排解糾紛,扮演令人尊重的鄉紳角色。

  根據生土和丕通的回憶,書寫一位受傳統教育並擔任桌頭的文雨兄。這讓我想起了"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這句話。。

  文雨兄作為一位受傳統教育並擔任桌頭的人物,他承襲了祖先的傳統知識和價值觀,並在宗親服務中展現了這些價值觀的重要性。他是後湖漢學教育下的典範人物,代表著傳統禮儀和智慧的傳承

一、生土記憶后湖:

『遺愛吾村多功德,宗長文雨老先生受人敬仰!曾擔任金山鄉垵湖村村長,推動村務。他練就一手工工整整的好字,春聯貼上受誇讚,更親切教導孩子貼聯大小邊的區別,唸唸不忘后湖有「十八擔書籠」之美譽!貼錯其不貽笑大方,真有辱祖先,可知用心良苦顧鄉譽。

    逢鄰居有南洋錢寄到,幫其回覆寫信紮,寫好更不厭其煩的解說,至對方了解滿意為止。村中喜事協助宰豬羊後,積極熱誠。掛聯是件大事,母舅,喜帳、仙水、字屏等等的吊掛位置,依倫理有大小,張掛得宜。一點疏失,有時引來爭吵不休,難看的場面。遇村中有喪事先釐清內親外戚的關係,祭文小楷書認真費工夫,力求完美是作事的個性。儀式進行得體講究祭拜順序,與他人分頭協同進行。分家過程產業兄弟應有持分,是公平行正義執行者,道出服人的道理,多方認同合議完成。

   為彌補生活費,在乃贊尾間仔開店作小本生意,貨品不多。

當黃昏偶爾獨坐,翻頁古文詠唱打拍,古聲古調,文人氣質的舒發情懷。清明節在店內兼拭餅皮,長杵在青草石大石舂推打麵漿,孩子主動來協助,麵漿繞手間,塗圓一圈,出鍋一張,有孩子來扯起,一邊聽講述村事及作人作事的道理,是很好的隨機教育。

   為求家計擔魚外賣魚,工作勞累,無奈積勞成疾,一病不起。令人懷念,令人惋惜!』

 

根據生土對文雨兄的回憶,我整理了以下對他的概述:

文雨兄在鄰居收到南洋寄來的錢時,會幫助他撰寫回信,這顯示了他關懷他人並願意提供幫助的特質。此外,他對於掛聯的安排也非常講究,根據倫理和禮儀的原則,他會適當地安排母舅、喜帳、仙水、字屏等各個元素的位置,以確保整體的完美。他還會演唱古文詩歌,以翻頁古文詠唱和打拍的方式,展現古老的聲音和調子,這是一種獨特而美妙的藝術形式。

文雨兄也以講述村中的事情和傳授作人作事的道理而受人推崇。這種隨機教育方式能夠教育人們在生活中做出正確的選擇和行為。在家族分家的過程中,他堅持產業兄弟應有持分的原則,追求公平正義,並通過多方合議的方式達成共識。這些價值觀和作法使得他成為村中公正執行者的代表,並贏得了眾人的認同。

總體而言,文雨兄展現出了文人氣質和舒發情懷,他堅守傳統價值觀,並以這些價值觀作為他行事的準則。他的努力和付出讓他成為村中的重要人物,並贏得了人們的尊重和敬佩。

二、丕通說:

民國38年後,國軍抓兵,文雨和三位村民(掽獅、丕牆、乃連)躲在盤碗珠下。當時,坑溝很狹窄,四周長滿雜草,這種環境非常容易隱藏。他們在那裏躲了好幾個月,家人用桶子將飯菜吊下去給他們吃。後來,文雨決定去當警察。我問到他個子不高如何能當警察,丕通告訴我文雨雖然個子不高,但他識字,可以負責文書業務。

   文雨為何沒有繼續當警察,我問到過文雨嫂,她說早年警察薪資少,當了幾年警察就離職。他要養育一群子女,其生活重擔不輕,為了生活辛勤農作、販魚、開雜貨店兼拭餅皮等。因工作勞累,積勞成疾,一病不起。時幼子丕瑤才二、三歲,今已長大成人,在金門擔任警察工作。文雨嫂堅忍刻苦,獨力把一群孩子撫養長大,樹立母愛典範!文雨兄雖已歿,其德澤留於子孫,又有何憾!

 

 

許水澤校長----後湖傳統儀典繼承者   

    水澤師讀過傳統私熟及現代初中教育。在通過師資檢定後,擔任後湖國校老師。由於在教學上的出色表現,被拔擢為新成立的垵湖國校校長。

他自民國49年到民國56年任職垵湖國校長,水澤師辦學績效卓著,在民國53年,金門日報用『蜚聲南洋的垵湖國校』為標題,以並『昨日荒地今成樂園、首創課間團體舞蹈、學業猛進聲名遠播』為主題專文介紹,當時全校學生人數283名,因學童人數激增、教室不敷。 我在民國48年入學,到六年畢業都是水澤師當校長,

最難忘的是朝會校長的講話,講人生道理,當時任課老師汪瑾敕、許全金、許金龍、許長福、許乃交、趙水生、陳義乞等,都是一時之選,我在垵湖國校受到完善的教育。他的領導和努力使垵湖國校成為南洋地區備受矚目的學校。後水澤師調升愛華示範中心學校,嘉惠更多學生。

   水澤師除了負責校務工作,也積極參與社區公共事務,他擔任桌頭(司儀)多年,延續許氏家族各項儀典,尤其是喪禮及12年海醮。他傳承自私熟老師嘉池及文雨,又傳給清泉、丕文、生土等宗親。水澤師對後湖村家族的歷史脈絡,相當清楚,其為人堅定而熱心,剛正而可親,具有潔濁揚清之人格特質,贏得後湖人的敬重。

   每次返鄉,常聽他述說後湖歷史,有五件事印象最深刻:

第一件 整理海醮流程:

24年前的海醮是水澤師及嘉和、嘉庚等宗老主導,那時水澤師年富力強,所有儀式流程都是他安排。他將海醮科儀親自校繕,內容詳實、文采華美。我說下次海醮還是要您來籌畫,他相當客氣的說『那時我老了,應換年輕人。』往事歷歷。

這個故事展示了水澤師對於海醮儀式的重視和對傳統文化的貢獻。

第二件 參與 興建『許氏宗祠』:

當年興建會元紀念館時,本打算從會元開始,他提議要擴大為「許氏宗祠」,他認為下厝也參與三、四世吃頭-----

於許氏宗族的凝聚力和對家族歷史的重視。

第三件 談清明節要祭拜四叔爹緣由:

他說民國60左右 後盤山五叔爹(會元的弟弟)墳墓剛修要,大家都去祭拜,他提議後湖宗親也應祭拜四叔爹,他說後湖是四叔爹先來開墾,又把把田園給會元子孫耕種,后湖頂房和三房要飲水思源,應該祭拜四叔爹才對。

(許金印也說當年會元的長子分到大陸產業,因迷上鬥蟋蟀,把家產敗光,回鄉要爭田產,四叔爹出面調解,將面前山「五大坵田」獻出來,才解決兄弟紛爭。)

這顯示了水澤師對對祖先的尊敬和感恩之情。他認為祭拜四叔爹是後湖宗親應該履行的傳統和責任,以表達對祖先的敬意並鞏固家族的凝聚力。

第四件事:丈量土地公私清楚:

他跟我談到當年他家蓋房子,地政丈量員說旁邊是公地,可登記多一點。他說『不行』,認為公私要清楚,不可眜著良心做事。

這個故事顯示了水澤師堅守著誠實和良知的原則。他重視公私之間的界線,認為在土地登記時應該遵循正確的程序和準則,不應該以欺瞞的方式來獲取私利。他的行為展現了他的正直和操守,並彰顯了他對法律和道德價值的尊重。

這樣的態度和價值觀體現了水澤師作為一個社區領袖和家族長輩的責任感,同時也深刻影響著後湖宗親對於誠信和正直的認知。

第五件事:談昭應廟歷史:

    水澤兄說:「昭應廟之興建應是光緒甲午年間,匾額題字有允德,(我曾祖父) 、侯渺(丕坦曾祖父)、成端(乃紅父親)、公淵(少昆先人)。又有一位楊篤慶,他應是楊翁之先人。據聞當年楊家非常富有,楊篤慶曾載一騾銀元要來興建廟宇,因怕被搶而罷,後湖是楊姓來開基的,早年村裡還有黃姓王姓,他們房子都向西,今日俊吉福蜜家。」

這故事展示了水澤師對於家族和地方的深入了解和對於歷史的關注。他的口述歷史資訊豐富而詳細,提供了後湖地區的文化背景和家族社會的重要資訊。

  此外, 水澤師相當虔誠,每年除夕,最早到昭應廟拜拜的都水澤師和先父,先父識字不多,但是佛經可用閩南語念出來,我曾問他是誰教你的,他說是水澤師。我們兩家三代人都以叔侄相稱。

  古語;『非讀書不能入聖賢之域,非積德不能生聰慧之兒,事事培元氣其人必壽,念念存本心其後必昌。』水澤師作育英才、服務鄉里, 克身潔己、壽享遐齡,育有三男五女,長孫敬揚連生三子,子孝孫賢,其樂融融,真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水龍吟 的頭像
    水龍吟

    水龍吟部落格

    水龍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