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年台灣好行金門古寧頭線

12月21日早上已將明日冬至所有祭品準備好了,正好下午有空,於是搭3號往金城的公車,參加13:30台灣好行金門古寧頭線觀光公車,導覽是一位住在沙美的張先生,當日氣溫12度,遊客多大部分來自台灣,還有一位來自大陸無錫的年輕人,他從日本過來,最特別的是述美國小幼兒園的20名小朋友,半天的漫遊,隨然來過多次,這次安排進入北山村走讀,這是我第一次進入村莊,經過導覽詳盡的介紹,讓我對古寧頭及金門這塊土地有更多認識。

當日參訪景點:

壹、參觀金城民防坑道

在等待出發前,可以先觀看一下影片,金城民防坑道入口位於金城車站二樓,金城民防坑道是利用金門花崗岩的地質條件,大量構築地下坑道,經由地下系統連接起金門政委會、金門縣政府、金門調查處、金門縣民眾自衛總隊、土地銀行、自來水廠、金電公司、金城車站、金門郵局…等重要機關,在地底下打造了縝密的備戰網絡,如今戰事已經過去,金城民防坑道成為頗具教育意義的戰時遺跡,

全長1200公尺分成體驗區,黑暗區、坑道窄區---

貳、金門和平紀念園區原本的名稱是「林厝砲陣地」

1.在入口旁有一大片「和平牆」,立體浮雕呈現當時衝鋒陷陣的英勇士兵們保衛國家的精神概念,這個園區也是要紀念這些英勇勇士。

2.金門和平紀念園區位於林厝,原有軍事設施砲堡都保留下來,因為這些土地屬於國有地,才能保留下來,旁邊有一座李姓宗词,祠前廣場中央有一棵菩提樹如衛士般昂然挺立在寒還風中。

3.參觀和平鐘

網路資料:

根據建築師李諺勳的說明,構想中的「和平鐘」地景,中心是離地一公尺,高二點五公尺,寬一點七公尺的銅鐘,重約五到七公噸。外圍有長度不等的圓心圓弧高低牆,每堵牆的弧長為一到三米,高一百四十到一百八十公分,寬四十到八十分分。設計的概念是和平的鐘聲敲響後,經過重重的阻隔和反射,終能將聲波擴散開來。李諺勳表示,銅鐘可以裝飾各國用以表示「和平」的字彙;弧牆可以做成彈孔牆或蒐集被砲打過的磚石再現。

導遊特別介紹關上銅鐘可以裝飾各國用以表示「和平」的字彙。並指導狀中的要領。

112年搭乘台灣好行金門古寧頭線

4、參觀馬英九提「和平台海繁榮永續」紀念碑

【民國38年古寧頭戰役,國軍擊敗來犯共軍,確立海峽兩岸隔海分治67年歷史的格局。76年,故總統蔣經國開放大陸探親,兩岸開始解凍;81年,雙方達成「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九二共識」。82年,辜汪會談在新加坡簽署4項協議,開啟兩岸制度化協商新局。其後15年,兩岸關係起伏震盪,大陸軍演頻頻。民國97年5月以來,政府堅持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兩岸「不統、不獨、不武」現狀,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基礎上,推動兩岸和平發展。雙方主管兩岸事務首長至今7度會晤,並互稱官銜。8年來,雙方已簽訂23項協議,每週航班增為890班。來台陸客及陸生分別成長13倍及50倍。兩岸和解,全球肯定,也有利改善台灣對美日等國關係及參與國際組織,形成良性循環。-----------】

※105年4月29日是“汪辜會談”23周年紀念日

112年搭乘台灣好行金門古寧頭線

5.周邊景物

(1)菩提樹

112年搭乘台灣好行金門古寧頭線

(2)林厝李姓宗祠

112年搭乘台灣好行金門古寧頭線

金門日報:2024/02/19

古寧頭李氏來自銀同(同安),故名銀浦李;古寧頭李氏開基至今已六百多年;林厝觀音山麓這間長房宗祠,以前還曾附設私塾學堂,聘請宗親朝啟擔任導教,提芬杏壇,培植桑梓子弟,1937年倭寇侵擾浯金,民眾紛紛逃難外地,學堂暫停休課,1949年共軍攻擊金門古寧頭,宗祠遭干戈兵燹,毀折摧傾,被拿去構築防禦工事,祖祠建地變成軍事用地,唯有將祖靈神主暫移往林厝宗親家中供奉,直到金門戰地政務解除,辦理申請土地歸還,由宗親李錫榮及令堂陳氏玉荷熱心公益樂捐100萬元,作為三奇宗祠重建基金,眾族人籌組重建委員會,向海內外宗親籌募捐款,勸收丁款,於2008年竣工完成,20091130日舉行奠安慶典。

李氏衍派、源遠流長、為皇唐帝冑、隴西著望,先祖公「應祥」為古寧頭開山始祖,由於裔孫豐盛,人丁豐熾,其子「以舜」傳六子,派下再分奇房(仕明公)、進房、合房、主房合稱四房,其中仕明公為奇房祖先,其子孫為追本溯源,宏揚祖德,特於每年農曆正月初九日舉行祭典,由各房輪值長老祭拜祖先,同時舉行聯誼餐會,藉以慎終追遠,宏揚祖德。

 

(3)鱟的造型芸術

112年搭乘台灣好行金門古寧頭線

6.石蚵文化館

(1)主題知識教室:

介紹牡蠣的種類、外殼特徵及內部構造;牡蠣之繁殖、生活史、養殖環境、採苗、臺灣及各國養殖方式;牡蠣的營養價值;金門牡蠣養殖產業概況、金門石蚵養殖過程、金門周邊沿海岸暨潮間帶、礁仔蚵;牡蠣休閒漁業;金門石蚵Q&A。

(2)蚵民器物室:展示石蚵產業相關器具,包含:尖嘴、蚵鏟、蚵籃、扁擔、推蚵車、蚵桌、蚵嘟石、蚵掘、洗蚵籃、蚵刀、蚵阮仔、秤仔、蚵嗲杓等。蚵殼灰:介紹其應用及燒製過程。

(3)古代契約文書

112年搭乘台灣好行金門古寧頭線

7、胡璉紀念館—觀賞影片-略

江西同鄉會總會碑誌

--------胡璉將軍所領導的一將江西兵為主的12兵團勁旅,民國38年10月24日深夜共軍進兵古寧頭古寧頭戰役10月25日凌晨激烈展開26日全島指揮轉移到第12兵團司令瑚璉將軍,參加作戰的以,12兵團的18、19兩軍,18軍(軍長高魁元將軍)

118師(師長李樹蘭將軍)三個團(352團--南城兵,353團--黎川,354團--南豐兵)

11師(師長劉鼎漢將軍)一個團

19軍(軍長劉雲翰將軍)

14師(師長羅錫疇將軍)兩個團(41團--宜黃,42團--樂安)

18師(師長尹俊將軍)兩個團(52,團-臨川,54團--進賢)

八個步兵團壯烈犧牲了上千人,扭轉乾坤,獲舉世聞名的金門大捷:保衞了台灣復興基地延續了中華民國命脈。

參、參觀古寧頭村落

一、參觀北山洋樓:

北山洋樓在一棟三合院閩南大厝的左護龍,西洋式造型,整棟洋樓及大厝後牆,彈痕累累,民國38年古寧頭戰役,北山洋樓被共軍佔領成為共軍指揮所,國共雙方展開激烈槍戰,導遊說據傳附近雙方死亡一百多人,他說七月帶團到此常感到陰森。此棟建築被政府刻意保留下來,見證一段悲痛歷史,如何阻止戰爭是兩岸同胞共同面臨的課題。

網路資料:

1.北山古洋樓為古寧頭人李金魚、李炎芽、李天祝三兄弟合蓋,三人赴菲律賓馬尼拉經營椰子貿易有成,於1928年返回北山老家興建二落大厝供母親居住,後於1937年興建雙層洋樓,由大陸南安師父與本地古寧頭籍李炎頭等工匠、土水師合力興造。

2.金門北山古洋樓因古寧頭戰役留下整牆彈痕,也讓這棟建物充滿歷史意義和成為觀光景點,北山古洋樓原本有二層樓高,現在只剩下壹層樓了,西側的墻壁上佈滿彈孔坑疤,光是看這些彈孔都可遙想當年戰鬥的激烈程度,戰火下的名勝古蹟,歷經激烈槍戰和砲擊,正是金門為戰爭前線的最佳歷史寫照。

112年搭乘台灣好行金門古寧頭線

112年搭乘台灣好行金門古寧頭線

二、參觀振威第

這是李光顯提督的故居,是一棟三落大厝,老師帶我們參觀屋後三座石敢當振威第還有一個最大的特色,其中右護龍後方之石敢當造型特別。不僅雕刻了一個獅頭,而且底座蠻漂亮的,真的非常特別提到「九里三提督,百步一總兵」,所謂九里三提督是指古寧頭李光顯、瓊林的蔡攀龍、後浦的邱良功,村落間距離九華里,故稱之。

振威第外埕前有一座地景藝術。它擁有一個圓形磚砌底座,上面放置了四塊圓鈍行花崗岩石頭。在這四塊石頭的中間,豎立著一根圓柱,而在圓柱的頂部放置了一個水缸,其造型十分獨特。老師對這個地景藝術的解讀是:「風生水起」。具體而言,四塊石頭被理解為轉動生風的元素,而受風的影響,使得水缸中的水溢出來,這稱之為「水起」。整體而言,這個地景藝術可能透過石頭、風和水的元素,呈現出一種自然之間的動態連結,以及風與水之間相互影響的美感。

112年搭乘台灣好行金門古寧頭線

網路資料:李光顯(1755年10月30日—1819年10月5日),字隆武,號鑑亭,清朝武官官員,福建同安縣綏德鄉翔風里十九都古龍頭北山(今金門縣金寧鄉古寧村北山)人。曾經官至浙江提督、廣東提督,乃金門俗諺「九里三提督,百步一總兵」。

112年搭乘台灣好行金門古寧頭線

112年搭乘台灣好行金門古寧頭線

三、參觀李森掽洋樓(北 山洋玩藝民宿)

這棟洋樓已列入歷史建築,是國家公園出資整修,政府使用30年,看出木頭外露,目前外租給民宿使用

網路資料:

李森掽洋樓已列入歷史建築,一般洋樓會以建築的主人的名字來命名。李森掽旅居菲律賓,此棟建築為菲律賓僑匯重要代表作。洋樓正面可以清楚的看到中西合併的現象,如五腳基洋樓正面中央的火焰型山頭內有「隴西衍派」;樑眉上左側有裝飾英文字「BENIBIN」,意旨興建人的出洋地是菲律賓(呂宋的羅馬拼音);右側「LUCKNESS」是指幸運幸福。雖是洋樓但也保留了傳統的中國固有文化。再仔細觀察洋樓的對聯,也會發現當時下南洋的華人思想觀念和傳統的想法已經有了不同,南洋的華僑除了重視教育外也帶來了新的思想觀念,以前的華人認為唯有讀書才能出人頭地,但事實證明只要肯努力,各行各業也是能夠出頭天。

112年搭乘台灣好行金門古寧頭線

112年搭乘台灣好行金門古寧頭線

四、古寧頭村落

走進村莊大部分房子坐東朝西,導覽說一般房子朝南是因為北半球關係,事實上地形才是影響房子朝向最主要因素。

有數棟一落二擧頭也有朝北朝東。

1.一道夯土牆:這是先人智慧,如何施作,不是一般課堂學得到的。

2.一道有磚夯土及石塊的牆面,發現含鐵質的貓公石,老師說這種石材產自古寧頭烏沙頭之岩層,在列嶼也有很多。

五、參觀北山風獅爺

景點說明:這尊位於海口的北山風獅爺是由泉州白石打造,村民認為凡河川一水流所造成之冲射均為水箭,故而相信有風獅爺在此把關坐鎭,具有護境守財的作用,據傳這尊石獅爺因正對前方的西浦頭村,導致石獅爺右耳曾經受到破壞,如今毀損處已獲修補。---

北山風獅爺是因為水箭而設置有別於一般風獅爺,導覽說一般金門人稱風獅爺為石獅爺。張姓導遊是沙美人,他說沙美以張姓為主,另有一區是葉姓,少部分吳姓,也有彭姓,但是都搬走了,只有清明節會回來掃墓。------

112年搭乘台灣好行金門古寧頭線

六、關帝廟

路過關帝廟,我特地進去參拜,發現牆上有「雙鯉古地關帝廟重建碑誌」,對古寧頭地理環境有詳盡介紹,我摘錄部分文字:

【浯州古灜頭位於𡷊西隅,東倚太武鍾靈精毓,一脈亙山麓如龍昂蟠,西濱九龍江,流源盈澤,潮汐沿烏沙頭湧入,形成一個天然的港道,昔有漳泉廈同諸郡船帆進出,港中現一靈異突兀,潮至浮起潮退則落,夙稱「出水蓮花」,在清朝乾隆13年,有南北山、林厝積資興建「關帝廟」,背已亥兼𢁉乾呈祥,廟前藴涵「雙鯉迎珠」獻瑞,含氣精厚,碧波澄盈;山水明秀,蔚成休旅尋幽訪勝佳境,額題「雙鯉古地」,~~~】

然而,時光荏苒地勢變遷,古寧頭的面貌已經不復當年,但依然保留著令人陶醉的美景,足以吸引人尋幽訪勝。

112年搭乘台灣好行金門古寧頭線

七、古龍頭水尾塔

古龍頭水尾塔是金門一座歷史悠久、獨特風格的建築。據維基百科所載,這座塔興建於清乾隆年間,當時金門官宦輩出,但古寧卻無顯赫人才。於是,村民自發地建造了這座塔,目的有三:一是鎮伏島上的疫病,二是希望古寧能夠繁榮昌盛,三是祈求風平浪靜。在建築方面,古龍頭水尾塔與閩南傳統的六角塔和八角塔有所不同,呈現四角方形實心塔的風格。塔身由花崗岩建造,共分為三層,頂層四面刻有佛法僧寳四字,頂部則裝飾有石葫蘆。塔基為兩層結構,上層為七級方錐,下層則是亂石砌成的方錐平台。塔基周圍還設有九級石階和石欄,增添了整座塔的莊嚴感。古龍頭水尾塔於1991年被內政部公告為第三級古蹟,並於1997年被改為縣定古蹟。

走進村莊欣賞這樣的建築,我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當地的歷史,也可感受到先人對於風水和建築的理解,古寧頭人丁興旺,此風水造型也有助益。

八、參觀雙鯉濕地自然中心

這裡是台灣好行金門古寧頭線一個重要景點,一樓介紹古寧頭地區的人文史蹟、文化景觀以及地景的演變歷史,另有金門的地質、土壤、水文等資源的簡介及介紹金門的樹林及樹林中的鳥類,並搭配鳥聲讓遊客彷若置身森林中。---

※進入參觀設施完善,資料豐富,是最佳似地濕地自然教育場所。

我關注:

1.一樓有一幅古寧頭在國共內戰期間,受到戰火蹂躪,整個村落殘殘壁斷垣之空照圖,當年古寧頭村民紛紛逃到金門的後方村落躲避戰火,想想,今日若發生戰爭我們有地方逃嗎?

2.金門地質分布圖,如花崗岩片麻岩---

3.認識鱟:

鱟是金門特有的海洋生物,老一輩金門人都有吃鱟的經驗,如今已是保育類生物了。

據報導金門縣水產試驗所連日來在周邊海洋生物海域再放流30萬尾三棘鱟苗,期待這種在4億多年前古生代泥盆紀出現,2億年前演化為現今形態,有「灘地上活化石」之稱的海洋生物,在金門生生不息的繁衍下去。縣水試所是在8/12至18日在烏沙頭、南山、北山、洋山、瓊林、雄獅堡、建功嶼、西園和烈嶼上林及貓公石海岸等主要稚鱟棲息的潮間帶,放流育成1至2齡的三棘鱟苗30萬尾,用以彌補自然生產力的不足,希望為大海帶來盎然生機。據金門縣水產試驗所說,鱟曾廣泛分布於台灣西部海岸,但在棲地環境變遷下,台灣本島已幾乎絕跡,僅金門與澎湖還有野外發現紀錄和族群分布。尤其是金門位處九龍江口,河海交界水域營養鹽豐富,成為許多海洋生物的優良孵育場所,西、北海域潮間帶的泥灘地質,更是鱟在金門的優良生長繁殖場所。

 

首次進入古寧頭北山村莊,參觀北山洋樓、振威第、李森掽洋樓,雙鯉古地關帝廟北山風獅爺。再從雙鯉古地關帝廟重建碑誌得知:浯州古灜頭位於𡷊西隅,東倚太武鍾靈精毓。一脈亙山麓如龍昂蟠,西濱九龍江,流源盈澤,潮汐沿烏沙頭湧入,形成一個天然的港道。昔有漳泉廈同諸郡船帆進出,港中現一靈異突兀,潮至浮起潮退則落,夙稱「出水蓮花」。可看出古寧頭的美。加上有石蚵文化館和平紀念園區軍事遺跡,加上村落大,三落大厝很多,深具觀光發展潛力。可惜仍見頹廢的老屋雜草叢生,還看不到社區改造重生的痕跡。台灣社區改造成功的範例很多。當我看苗栗頭份的蘆竹湳古厝群、澎湖的二崁村落,看出社區的用心和努力,若金門有心發展觀光,實有很多改進空間。

11308.31遇到李文福,他住北山,他說先人從南山到北山,有些人在再到林厝,李文山也是北山人。南山有張姓住戶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112年台灣好行金門古寧頭線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水龍吟 的頭像
    水龍吟

    水龍吟部落格

    水龍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