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年金門行
我在参加健行時遇到了呂先生,我們已經認識很久了,3月15日在三芝健行我跟他分享騎單車經過金門大橋的經驗,引起了他對金門旅遊參觀金門大橋的興趣。立刻號召一群朋友,共12名,決定在4月25一27日前往金門。我幫他們訂房,後湖村金禧福民宿,他們立即建立了一個「逍遙金門行」群組,我向他們建議搭乘台灣好行觀光公車。以下是我陪他旅程摘要:
4月25日中午抵達金門,我請民宿主人為大家準備了金門當地有名的廣東粥。用完飯後,我帶領大家搭乘3號公車前往金車車站,然後換乘公車前往小金門。一路上經過金門大橋,欣賞美麗的景色,終點是九宮碼頭,他們參觀九宮坑道,我己經很久沒來過這裡,整個設施相當完善。
接著,我們乘坐環島公車在烈嶼島上遊覽鄉村風光,大家對烈嶼道路交通完善驚訝不已。後搭公車返回金城。我們在金門高中站下車,沿途參觀浯江書院、總兵署、觀音亭、東門街、貞節牌坊,奎閣、模範老街,買了便當後搭公車回民宿用餐。
晚上,我帶一瓶高粱酒到民宿與大家會合,表示歡迎。
參觀奎閣--分享高中時代住在二樓的過往歲月
奎閣,金門人稱『魁星樓』,又名奎樓或八卦樓,祭拜魁星,魁星是中國五文昌之一,由於金門以前不屬縣,不可以建孔廟,為了讓金門由子弟參加科舉考試前,有一個祈求考運的地方,後浦鄉賢、曾得過「貢生」功名的林斐章倡建,獨資捐銀千兩,於清朝道光16年(1836)在後浦塗山頭(現今的陳詩吟洋樓旁)興建一座的樓閣建築,供奉魁星爺;精巧古樸至今已有一百八十多年的歷史,曾在民國44年及52年兩次重修,但卻不改原貌,列為縣定古蹟。---文章節錄自金門觀光局
門額旁的楹聯「魁星靜照浯江水,閣柱遙懸武獻雲」,則是第1屆國大代表、金門后盤山人王觀漁先生所撰書。
第二天一大早,我帶我們到後湖海灘,並參觀後湖民宅、昭應廟和會元紀念館。拜訪後湖慈恩佛堂103歲老菩薩
1.當我們來到后湖海灘參觀時,呂大哥告訴我,他不久前受邀參加了在金門後湖海灘舉行的一場「聯合反登陸作戰」操演,這場操演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時,所有參觀者都身著軍服,呂大哥甚至為我們展示了他的軍服。
2.後湖慈音佛堂的老壇主是一位高齡103歲的李老太太,她的身體狀況非常健朗。儘管她不識字,但能夠背誦《彌勒真救苦真經》。當我們到訪時,她正在菜園澆菜,立刻停下工作與我們閒聊並合影。這位李老太太以信仰為依歸,使她的心靈富足;同時,她勤勞的勞動使她的身體保持健康。這或許就是她長壽的秘訣。
然後,我們搭乘早上七點的公車前往山外,購買兩天的觀光公車套票,價格為700元。上午走獅山線,公車很新,有一個姓陳的導遊帶領大家參觀了。
先到民俗村:導遊一一介紹,專文在附件一
接著參觀獅山炮陣地,並觀看了炮操演練。在獅山陣地,我意外地遇到邱00、鄧00和他大哥。邱是我打拳的朋友,鄧是女兒在國中的導師,也是同事。女兒和鄧 00大哥的女兒是國三同學因受不了升學壓力----------。
之後,你們參觀了馬山, 當天天氣晴朗,使用望遠鏡清楚地看到了大陸的山河景色。
然後參觀了金門文物博物館,有專業導覽。專文在附件二
中午回老家,下午返台。他們繼續未完行程。
認識同行:
1.呂兄:我們認已經兩年了,他喜歡運動,他善用繪聲繪影將到各處旅行製作影片,放在YouTube上,他說各種電腦製作要熟悉,我們彼此交換旅遊心得。3月15日到三芝健行我提到金門大橋騎腳踏車的經驗,引起他的興趣,立即召集朋友到金門三天自助行。
2.彭兄:竹東人,半年前大腹便便,所有褲子都不能穿,下定決心每天做仰臥起,果真見效。他大兒子66年次,在湖口一家風力發電廠擔任副總,工作傑出。
3.楊兄:來自龍潭的三角林,小學讀『十一分國校』,家族在三角林有很多農地和茶園。
4.范姜大哥:大我一輪,已八十多歲,身體相當健康,他來自新屋范姜,在中壢大石大時鐘三角店經商,有一女在中原國小教書,有打網球習慣,看來打網球不受年齡限制。
5.曾德奈:他是曾安煌校長的侄兒,老家在竹北貓兒錠田九厝。曾德奈告訴我早年他們家有五甲的農地,每甲可生產一萬公斤稻穀。曾兄打高爾夫球數十年,看起來顯得年輕。
同行曾女士回饋:
1.感謝000放下自己的事和時間,陪伴我們這些天深入導覽,平常書上讀到的,卻能親自旅遊和經歷,能聽到看到金門歷史,歷代狀元,舉人,事跡。學者留下千古傳頌的優美文詞另人思古之幽情,金門前世今生歷經炮火滄桑經你描述令人感慨,老師也帶我們講解人文風俗生活習慣介紹當地美麗風景,参觀許多坑道讓人讚嘆當時物資匱乏,前人的血淚辛苦,後人享受壯麗的風光。感謝00熱誠的招待,也幫我們找到舒適清潔的住宿感謝住宿老闆的服務,感謝。
2.感謝這次呂大哥為了籌備這次的旅遊,經過數次互動與安排熱心促成金門旅遊成行,真是辛苦。也感謝楊大哥(楊領導)為我們做領隊服務,讓大家放心平安的到達每個目 的地,感謝這次参加旅遊的每個人,陪伴我帶給我非常難忘的歡樂,感謝 有你們真好,這次的旅遊平安歸來,與大家鞠躬感謝。
附件一:山后文化村
在山后文化村,你們有一位駐地導遊,她向我們介紹了文化村的歷史和各個建築特色。以下是她的介紹:
一、半月池:這是文化村內的一個湖泊,呈半月形狀,是文化村的特色之一。
二、珠海堂:是王家的學堂,閣樓是私熟教席的房間。門廳上有︿太原﹀匾額。門廳的左、右圓窗上的壁堵有「海為屏;珠照座」的對子。「海為屏」由右而左「珠照座」由左而右。門廳的「對看堵」有「海山新氣象;珠樹舊家風」的對子。
三、前廳大廳地面鋪磚:前廳的地面鋪設著龜形的磚塊,象徵長壽之意,而房間則使用丁字形的磚塊,代表早生貴子之意。
四、喜帳的掛法:母舅聯在廳堂蒸中央位置。
喜帳是婚禮上使用的幸福標語,掛在廳堂的左側是姻侍敎弟、姻侍敎生,姻侍敎生代表新娘的祖父,姻侍敎弟代表新娘的父親親,喜帳有一定的掛法不可掛錯位置 。
(掛聯是件大事,母舅,喜帳、仙水、字屏等等的吊掛位置,依倫理有大小,張掛得宜。一點疏失,有時引來爭吵不休,難看的場面。)
五、抓週房:時代不同父母對子女的期待也不一樣。
六、天井有一水缸和洗硯池:天井中有一個水缸,具有防火的功能,同時也有一個洗硯池,供人清洗文房四寶之用。
七、翁姑房:這是文化村大廳的左側是新郎父母房
八、門房有一狗洞:用於防盜,如果有海盜入侵,狗會叫醒主人。
九、宗祠右旁的石頭龍穴:在宗祠的右側,有一塊天然如龍般的石頭,風水師認為是龍穴所在。
十、王家和板橋林家的結親關係:王家的兩位女兒和板橋林家結為姻親,而國父孫中山則擔任了這場婚姻的媒人。王家在日本神戶賺取錢財,並贊助了革命。
1918年,徐世昌獲段祺瑞控制的安福國會支持,選舉為第二任中華民國大總統。
十一閣樓
出閣,民間對女子出嫁、成婚的一個稱謂。把在古代閣即閨房,未出嫁的女子都是住在閣樓上的,古代三從四德,女子要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並要求不準與外界的男子見面,所以把出嫁的女子稱爲“出閣”,相反未出閣就是未出嫁。
導覽的介紹讓我們更深入了解了山后文化村的歷史和相關故事。
附件二: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 安排專業導覽記其要
一、博物館參觀入口處門眉地五福:的大門上懸掛著五位清朝皇帝親筆書寫的「福」字。這五位皇帝分別是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和道光。這些福字寓意著五福臨門和福星高照,代表著吉祥和幸福的祝福。
二、金門地質:
1.主要由火成岩(igneous rock)組成。火成岩是指由岩漿或熔岩在地殼內冷卻凝固而形成的岩石。在金門,這些火成岩形成了該地區的地質基礎。
金門地區的火成岩主要是花崗岩(granite)和玄武岩(basalt)。花崗岩是一種粗粒狀的火成岩,其主要成分是石英、長石和雲母等礦物。玄武岩則是一種細粒狀的火成岩,其主要成分是斜長石和輝石等礦物。這些火成岩在金門地區形成了崎嶇的地形,包括山丘、岩石、山谷和海岸線等地貌特徵。由於火成岩具有高硬度和耐久性,金門的地形相對穩定,並且在長時間的風化和侵蝕作用下形成了獨特的地貌風景。
2.花崗片麻岩(granodiorite)是一種變質岩,由花崗岩(granite)和片麻岩(gneiss)交替組成。它主要由石英、長石和黑雲母等礦物組成,外觀呈現灰白色。它在金門地區是主要的產地,由於其硬度高和耐久性好,被廣泛用於建築和建材領域。
三金門--缺水
(一)祈雨故事
(二)金門引水器物
(三 )和水有關俗語諺語
1.送風神接神雨
2.四月芒種雨,五月無焦土,六月火燒埔---四月芒種雨:四月份是農曆的芒種時節,這時正值農作物生長的關鍵時期,需要充足的雨水澆灌。五月無焦土:指五月份雨量充沛,土地不會因乾旱而乾燥裂開,保持水分供應。六月火燒埔:六月份是夏季,氣溫升高,地面乾燥,容易引發火災。這句話暗示農作物可能受到威脅。
3.五月雨驚查某
4.捉孤鱟衰到老----眾所皆知,公鱟幾乎沒有食用的價值,但很少人單獨只捉母鱟,而把公鱟丟棄入海。畢竟,鱟被稱為「夫妻魚」或「鴛鴦魚」,都是一公一母緊緊擁抱結伴而行,夫妻形影不離、鶼鰈情深,一般人相信拆散他人的姻緣,會倒楣一輩子。是以,在不忍拆散「天作之合」美滿姻緣的情況下,大家都不願捕捉「孤鱟」。所謂的「捉孤鱟、衰到老」;「掠鱟公、衰三冬」;「掠鱟母、衰倒久(更久)」,因此,要捉就捉一對,要殺就殺一雙,好讓牠們成為同命鴛鴦,黃泉路上繼續結伴而行,才不會孤單寂寞!
四、晉桶盤:
晉桶盤補運是金門各村落的宮廟和私人壇中神明聖誕醮儀式的其中一個重要儀式。在這個儀式中,道士或法司透過誦念祈安的疏文,向掌理天界的玉皇大帝、掌理生育生產的註生娘娘(花園)、掌理幽冥界的神明等神明祈福。同時,乩童會呈送金帛作為祭品,以達到祈求吉祥、增添福氣、身體健康、早生貴子、生產順利、幽冥得度等目的。進獻儀式中所使用的容器稱為桶盤,而這個儀式則被稱為進桶盤。在這個儀式中,紙錢被用作進獻給天神的供品。紙錢上通常附有進獻者的生肖圖案,這被俗稱為本命。進獻者將這些供品放置在桶盤中,作為對神明的敬意和祈求。
五、磚砌
磚砌在宗祠建造中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這種做法是將契約文字用毛筆書寫在正方形片狀的紅磚上,作為建造宗祠的契約文件。這份契約記載了契約的訂立時間和見證人的姓名,然後將這塊磚埋藏在宗祠祖龕土座正中央的地磚下。這樣的做法可以作為鑑定建築年代的依據。
磚砌的意義不僅僅是一種建築技術,更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宇宙觀。這種做法是向土地的神祗表示敬意並購買地靈的契約,類似於土地買賣權狀。在宗祠落成或修葺後的奠安儀式中,這塊磚被埋置於宗祠或住家內,以示謝土和對土地神靈的尊重。這也是一種向地下神靈奠安並表示告知的方式,以後勿干擾。這樣的做法反映了中國傳統的宇宙觀,即相信萬物都有靈性。
六、五營
在金門地區旅遊的遊客可能會看到路邊插著竹牌,旁邊放置著金紙和供品。這種景象被稱為「五營」,它是一種象徵神明戍衛村莊的儀式。在金門本島以及其他地方,也可以看到類似的儀式和符文的安置。
五營的符文通常被安置在各個村莊的不同位置,並清楚說明著五營軍士的安置情況。符紙的顏色或者營頭、營厝的顏色會根據東西南北中方位的不同而有青、紅、黃、白、黑等不同的顏色。
這些符文和儀式反映了金門地區的宗教和民俗信仰,以及對神明的崇敬和信仰。五營儀式象徵著神明的保護和戍衛,並在村莊中祈求平安和祝福。這種傳統的儀式和符文展示了金門地區豐富的民間信仰文化,也是遊客了解當地獨特文化的一個窗口。
七、金門堂號燈號
金門保留著中華文化最具特色的傳統,其中包括堂號和燈號。堂號通常被書寫於廳堂門牆上,用於標記氏族的來源,你可以在金門的鄉間地區見到這種景象。在台灣的鄉下老屋也常見到類似的堂號。而燈號則用來區別同一姓氏內不同房祧的身份地位,通常以該房祧中擁有最高官銜或榮銜的人物為燈號。這種燈號在金門處處可見,但在台灣其他地區卻很少見到。
龔姓之堂號有二:六桂衍派、武陵衍派。
余姓之堂號為下邳衍派。
八、蚵採工具和裝備介紹:
金門是一個以海產聞名的地方,蚵採是金門特有的活動之一。蚵採是指在海灘或潮間帶尋找和收集牡蠣。以下是蚵採所需的一些工具和裝備介紹:
蚵鏟和蚵刀:蚵鏟是一種用來挖取牡蠣的工具,通常由金屬製成,有平鏟狀的前端。蚵刀則是用來打開牡蠣殼的工具,它有一個尖銳的刀片,可以輕鬆地打開牡蠣。
布手套:蚵鏟和蚵刀的使用需要小心,以免刮傷手部。因此,穿戴布手套可以提供一定的保護,同時也能增加手部的握力和防滑效果。
不鏽鋼盆:當您採集到牡蠣時,可以將其放入不鏽鋼盆中,這樣可以方便攜帶和收集。不鏽鋼材質易於清洗,且不會對牡蠣產生任何有害影響。
斗笠:斗笠是一種帽子,通常由竹子或草蓆編織而成,用於遮蔽陽光和防止海水濺濕頭髮。在蚵採期間,它可以提供頭部的遮蔽和保護。
小竹簍:小竹簍是一種用竹子編織而成的籃子,用於收集和攜帶牡蠣。它輕便且透氣,方便將採集到的牡蠣放入其中。
採蚵用鞋:蚵採需要進入海灘或潮間帶,因此穿戴適合的採蚵用鞋是必要的。這些鞋子通常具有防滑底部和防水功能,可以保護腳部不受濕潮和鋒利物體的傷害。
這些工具和裝備可以使您在金門的蚵採活動中更加便利和安全。
八落番故事
從文獻紀載,金門人落番到南洋有四波:
第一波:1860年因五口通商,廈門成為通商口岸,金門接近廈門,正當歐洲往東南亞奪取資源,急需人力,給金門人出外到南洋發展機會。
第二波:約在1912年到1929年,因海盜為患,又受到第一波落番客衣錦返鄉的影響,再度開啟新一波移民潮。
第三波:1937年日本入侵,金門淪陷,為躲避日本抓軍伕,大批金門人出洋。
第四波:1949年國共內戰期間,為逃避戰火有一批金門人到南洋。
後湖「番客」也是隨著時代潮流踏上了不歸路,從導演唐振瑜拍攝「落番」幾段情節,看出出洋的艱辛及家人對他的期盼。
從木板船在木板船漂流開啓,在擁擠的船艙內人們像貨物堆放著,有人受不了精神折磨自尋短見,有人生病有人誤以爲生病怕被染疫被丟入大海----,一幕幕悲情,正是刻劃「六亡三在一回頭」的寫照。
旅行是一種「遭遇」,遠離自己原本熟悉的人、事、物和環境,去看外部世界,這是一種跨越疆界乃至文化空間的行動,不僅僅是吃、喝、玩、樂而已,它還具有深層的文化意涵。這次我有幸陪伴一群好友到金門旅行,以上是我們的行程筆記。古人云「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金門已經做好觀光發展的準備,期待著更多人來金門進行深度自由行,將成為新的流行趨勢。希望我的好朋友下次再來金門玩,探索更多精彩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