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垵湖國校現代教育概況
教育是國家百年樹人大計,也是國政大本。教育之盛衰成敗,不但影響國家人才之培育,而且關係國家興衰 。因此,世界先進國家都非常重視教育發展。
中華民國遭遇日本帝國的侵略,經過8年抗戰取得勝利後才發展教育。金門又歷經了38年古寧頭大戰,43年93砲戰、47年823戰役,成為兩岸對峙的最前線,金門教育也深受大環境影響。
後湖村在民國35年創立後湖國校,當時借用民房作為教室上課。隨後,於民國46年7月與榜林國小合併,成為寧山國校。
然而,民國47年由於八二三炮戰,寧山國校被炸毀,民國48年前遷移至,該名稱源自當地學生的來源地區,包括上下後垵、後湖、泗湖和昔果山。
到民國63年,垵湖國校和賢庵國小合併易名為垵湖分校。
本文以文獻分析、訪談和回憶方式,就後湖國校、寧山國校、垵湖國校三個單元進行書寫,希望有助於後湖村教育概況的了解,提供幫助。
一、後湖國校概況
後湖村現代教育起源於民國35年。當年政府財政困難,因此以民宅為學堂。後湖國校老師大都來自漳州詔安人,可能是漳州師範學校畢業生,也有本地通過師資檢定的老師。
民國38年古寧頭大戰後,金門部署重兵並實施戰地政務。雖然歷經43年的93砲戰,後湖國校不受時局影響,依然然弦歌不輟,實屬難得。
在民國35年直到民國46年期間,後湖國校一直使用民宅為教室,課堂設在陰暗的大厝後房,儘管學習環境不利,後湖子弟仍然勤奮向學,而學習有成的亦不少;從訪談乃紅、丕螺、朝進、石堅、丕通、天從、清泉等族人的口述中,有助於對後湖國校概況有更深入的了解。
1.丕螺:我於民國35年入學,41年國校畢業。當時的師資情況非常匱乏,
可以形容為「馬當牛來犂」,意即師資來源十分有限。此外,教材極其有限,學生們只有一本書可供使用。更不幸的是,缺乏紙和筆來進行書寫,使得學習環境非常簡陋。學生們只能在民宅中進行學習,面臨著許多困難。
2.乃紅:我一直在後湖國小讀書。從家裡把矮櫃子搬來當書桌、因爲沒有紙,
一天只能寫二行字,上午在後房上課,十分陰暗。下午我們把桌椅搬到深井,下午吳春意老師只出一題數學讓我們練習。
當時同學,包括許秀鴛、許乃交、許丕螺、許全金、許朝進、許長壽、許昭華(清啓妹)、朝能的姐姐等。泗湖有張水燦、薛啓明、歐陽顏生等學生。全班共有十八人,同學間的年齡差距很大。
小學畢業後,前往後浦南門許氏家廟參加初中會考。小學什麼也沒學到,還好數學成績好,才能在初中會考中取得較好的名次。
3.朝進:我小時讀後湖國小,當時的老師包括朱束綠、吳春意、柳介川。
這些老師可能早在三十八年前就來金門任教。同班同學有乃交、乃紅、全金、金龍、長壽、丕螺 等人。 朝進描述八二三炮戰情況,當時村民都躲到昭應廟前的坑溝裡,躲避了一到兩個月時間。坑溝高度相當一間房子那麼高,每一個人負責挖一個洞,向各個方向挖掘,最後將洞連結在一起。在這段時間,大人會出來煮飯,因為沒有地方購買菜,只能吃地瓜籤、炒米、炒花生、蘿蔔乾等食物。大家都經歷過辛苦的時刻。由於因戰事慘烈,政府將學生百姓疏散到台灣,當時我在古城國校任職。政府要求公教人員要堅守崗位,每個人要隨時準備行李待命。幸運的是,戰事很快平息,如果再持續一週,就要遷移到台灣。飛機空投物資在村莊後方空地,只要飛機一到,對岸火炮就開始射擊,登陸艇一靠近就開始射擊,民防隊協助運送物資,每逢寒暑假,老師也要參加民防隊的訓練演習。朝進說:沒有遇到戰爭的人,不知道戰爭的可怕。
4.石堅:我在民國三十七年我在後湖國小就讀,四十三年畢業,同學有文進、
炳章、朝聰、朝能、丕世、丕奢等人。當時老師有馬清泉、吳春意、柳介川、盧三良、江束青等,他們都來自漳州詔安人。此外,許乃珍、許水澤也擔仼老師。小時漁獲多,為了生活,只能上半天的學,上午捕魚,下午才上學。
四十三年考取金門高中初中部,當年發生93砲戰,學校遷到陳坑,一直在陳坑讀書。民國47年又發生823砲戰,於是在10月11日,所有金門高中的學生都疏散到台灣。我分配到屏東高中,從高二到高三畢業。
民國49年金門中學中首次招考特師科,我和同村乃交、長福、金龍都考上了,一年後畢業開始從事教職。
5.丕通:勝利後,實施現代教育,學校在丕六家,只讀了13天,因學生要輪
流煮飯給老師吃,輪到我,母親要去借米,感到麻煩,就不讀了。
6.天從:在後湖國校讀書時,早上帶蠟燭早讀,有時候去撿阿兵哥丟棄的電池,
連接起來用燈泡來照明。我同學有朝福」、朝厚、大朝」丕漢、朝金等。一、二年級同一班,採取複式敎學,有藤老師,馬老師、柳老師等老師、其中有一些是共青團成員,後來被捉走。我在金城示範中心繼續就讀,校長室王芳明,也是共青團,而村裡老師有水澤、乃珍、萬仔等人。在當時,後湖人口眾多,每一家都很多小孩。
民國43年93炮戰,許多人來後湖避難,從舊金城來的會拿香煙紙來巴結我們,那些紙很新,背面可以用來寫字。我小時候十分頑皮,曾和一群小孩去查某鬼坑捉蟬,我從家裡拿一張樓梯,爬上去捉蟬,一群小孩突然喊查某鬼來了,大家嚇跑了,把樓梯留在那裏,村裡每個小孩人都知道這個鬼故事 。
7.清泉:在後湖國校讀到五年級,跳級考初中,民國四十七年因八二三
炮戰全家搬到台灣,分發到台中清水高中讀一年級,後因家庭因素,提早返郷。
二、寧山國校概況
後湖國校於民國46年7月與榜林國小合併成為寧山國校,學校座落在金門酒廠的寧山庫。在寧山庫的廣場中央,有一座石碑遺跡,上面刻著「百年樹人」的字樣。石碑的背面則記錄著46.10.31,以及00259-11和A020-11的部隊建造資訊,這顯示該學校是由軍方所興建。
當時許多後湖的族人在寧山國校就讀。然而,民國47年的八二三炮戰爆發,導致寧山國校被炸毀。次年,學校遷移到垵湖國校繼續運作。
這段期間,由於戰火猛烈,許多人被迫避難到台灣。從訪談中可以得知當年求學的困難和艱辛。八二三炮戰對金門地區的居民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學校的遷移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1.養成:我從小一到小五在後湖國校就讀,六年級去寧山國校,成為寧山國
校第一屆畢業生。有很多泗湖、東洲同學,記得當時走小路上學,中午回家吃飯,和蚶目、慧才、玉蓉一起上學。小學畢業,因太矮體檢不通過無法上初中。
2.朝昌:我六年級到寧山國小就讀,是寧山國小第一屆業生。我親眼見到胡璉
將軍來視察學校。民國47年發生823炮戰,戰況非常激烈,持續打了44天,在這段時間裡,大家都躲在深溝中,深溝縱橫交錯如街道般,天溝本來就有土洞,為躲避砲火,我們又繼續開挖洞穴。整天都躲在洞穴裡,地板鋪滿高粱桿和草席。我還記得我家前面被炮彈打中,整面牆都是黑煙染得漆黑,染漁網的水缸被炸毀,碎片飛散四處。還記得村莊有一戶人家正在辦喪事,忽然炮彈襲來,村民急忙把棺木放在地上,迅速逃離現場,那個情景至今令人難以忘懷。
那一年,我剛考上金門中學,政府決定將學生疏散到台灣。我還清楚記得10月9日那天,我們到新頭搭登陸艇。在侯船時,眼前的海岸線到處都是被炸毀的艦艇和船隻,這景象真是讓人心驚膽戰!那時砲彈此起彼落,當登陸艇船門一打開,大家爭先恐後,用衝的擠進船艙。當時的情景就像今日烏克蘭所面臨的悲慘情景一樣!
第二天,我們來到高雄,我分發到嘉義中學,總共72人,同村的有丕漢、從心、和哥哥朝聰,初中一年級,全班五十人,集中一起上課。
3.清安:我一到四年在後湖國校讀書,當時書桌是泥土磚砌的,抹上一層白灰,書是學長留下來的舊書,紙也是用學長考試紙的背面。五年級去寧山國校讀了ㄧ年。民國47年823砲戰,全家遷到臺灣雲林縣林內,我原本應該讀六年級,當年台灣國小補習很盛,升學班課程已敎完上學期,所以只好重讀五年級。當年后湖、泗湖很多人避難到雲林,我父親來這裡打零工維持生計。目前在林內還有許多同學。一年後,回到金門,在垵湖國校讀六年級,成為垵湖國校第一屆畢業生。
4.朝金:我和清安、天生、朝金、朝厚、陳珠好、薛馬徳、萬福、乃澤、天從、朝厚、瓊治、丕生、莊雙女、乃權是同學,在垵湖國小讀二年畢業,導師是陳義乞。
5.從心:我在後湖國校讀書,六年級轉到沙毆國校,沒考取初中,再重讀六年級。讀初中二年級時,因八二三砲戰爆發,我被迫疏散到台灣,分發到嘉義中學。民國51年高一肄業返金,在家鄕到處閒逛。三年後考取警專,從民國55年到61年,我擔任警察工作,我在工作崗位上表現出色,上級有意給我升官,若我繼續努力下去,甚至可能當上所長。然而,當時警察薪水很低,民國61年的月薪才一千一百元,即便是首長的薪水也只有二千一百元。
民國62年,我來台打工。民國63年,我考取美國油輪公司,到中國海専受訓一年。受訓期間仍有薪水可領,立即在三重購買一間建二樓面積100平方公尺的房屋,總價達150萬元,向銀行及民間貸。我在船上的工作相當辛苦,不斷地加班,二年時間我就把房屋貸款完全還清。當時,船員薪水很高,我每月課領一千五百美元,而且美元匯率十分強勢,每45元台幣兌換1美元。
一開始上船上時,很會暈船,老船員告訴我暈船要不斷渴水,不久後才適應船上生活。
油輪很大,約24萬噸的重量,首尾超過300公尺。船頂還設有直升機停機坪,甚至還有游泳池。我跑了十多年的船,從基層水手升到水手長的職位,水手長是船員最高階。曾在長崎、釜山整整居住了一整年。
6 顯謀:我一、二年級在后湖國校讀書,二年級在寧山國校,三、四、五在垵湖國校,六年級在愛華示範中心。後湖和泗湖有十人在歐厝愛華示範中心,當時我是樂隊指揮,是學校的風雲人物。添福、丕明、金獅、國平、丕為、清流、能巧、丕保都是我小學同學。許多人因去牽網捕魚而中斷學業,當時後湖有十幾艘船進行捕魚,需要大量人手,因此后湖村有非常多人輟學。
四十七年八二三炮戰,寧山國校靠近雙乳山炮陣地,是空投地點,學校遭到炸燬,當時炮戰情況十分慘烈。
7.丕國:小學求學 先在丕六家,後來到慧才家讀書,我的同學也有來自
泗湖的孩子,老師是水澤和乃珍。
我曾到寧山國校讀書,休學二年去捕魚。由於捕魚太辛苦,我決定去愛華示範中心讀六年級。當時後湖國校學生太少,所以我們被併到歐厝示範中心。後湖的同學有能巧、顯謀、丕流、許英等人。我的級任老師是許丕永。
國小畢業後, 我又回到捕魚工作。
三、垵湖國校概況
(一 )創校歷史:
1、從民國53年金門日報『蜚聲南洋的垵湖國校』介紹得知垵湖國校是金門縣政府撥款興建的第一所學校。在民國45年,金山後湖村村民和旅居海外的僑胞籌資超過六萬元興建了該校。這是金門縣地方捐資興學的先例。校舍建成後,縣府給予五萬元的補助金。垵湖國校的校舍在民國48年才遷移到現在的址址開始上課。在五年間,校園從一片荒涼變成了美麗的樹木繁茂的地方。當時的校長是許水澤,他於民國48年從台灣回到金門執教,致力於兒童身心健康的調節。
2、根據許乃珍的傳記記錄,垵湖國校是在民國42年左右在鄉里捐地並出錢出力的支持下創辦的。許乃珍擔任了該校的首任校長。從文獻中可以找到記錄,當時的村長是嘉庚,金滄保留了他父親合利兄的垵湖國校捐款收據。此外,校地是由許淵清捐贈的。這些紀錄證實了後湖前輩宗親在興學方面的熱心和貢獻。
3、目前垵湖分校的佈告欄上有許乃鬥的捐款紀錄,顯示宗賢對家鄉的關心和支持。
這些資料提供了關於垵湖國校的創校歷史和相關捐款的一些細節,展現了當地人對教育的重視和貢獻。
(二) 歷任校長:
1、莊子榮民國35年到36年
2、馬清泉民國36年到38年
3、柳介川民國38年到39年
4、吳春意民國39年民國41年
5、朱束綠民國41年到民國42年
6、方克承民國42年到民國43年
7、李少懷民國43年到民國45年
8、許乃珍民國45年到民國47年
9、余敬文民國47年到民國49年
10、許水澤民國49年到民國56年
11、汪謹敕民國56年到民國57年
12、洪金竹民國57年到民國63年
13、許丕永民國63年到民國79年(主仼)
14、許鵬飛民國79年到民國83年(主仼)
15、陳家文民國83年到民國91年(主仼)
16、歐陽清初民國91年至民國96年(主任)
17、謝華東民國96年到99年(主任)
18、楊肅健民國99年到101年(主任)
19、謝華東民國101年到103年(主任)
20、薛奕龍民國103年到107年(主任)
21、薛素瓊民國107年
(三) 垵湖國校歷屆畢業生彙整
41年畢業( 35-40學年度)後湖國校:丕螺、丕華、金龍、朝進、乃交、乃紅、全金、長壽--
42年畢業?
43年畢業(37-42學年度)後湖國校:石堅、文進、炳章、朝聰、朝能、丕世、丕奢..。
44年畢業?45年國小畢業(40-44學年度)歐厝沙歐國小畢業:從心、丕增、能約...
46年國小畢業(。41一45學年度)歐厝沙歐國小從心再讀一年
47年國小畢業(42-46學年度)寧山國校:朝昌、伯明、秋南、志堅、淸坤、歐贊隊、張水平、養成---
48年因學生數少,沒有畢業生:
天從轉學到金城示範中心
49年國小畢業(43-48學年度)垵湖國校:朝金、清安、天生、朝金、朝厚、陳珠好、薛馬徳、萬福、乃澤、朝厚、瓊治、丕生、莊雙女、乃權-----。
50年畢業(44-49學年度)垵湖國校: 許明麗、許丕朝、許臣晉、許績成、歐水生---。
51年畢業(45-50學年度)垵湖國校:許朝枝、許鼎盛...。
52年畢業(46-51學年度)愛華示範中心:許能巧、許丕國、許清流、許顕謀。
53年畢業(47-52學年度)垵湖國校:薛青花、李明治、許計春、許生清、許梅珍、許丕石、許彩金、許瑞治、許秀英、余西德、歐文心、歐木標、薛朝元、董查某、薛蚶目。
54年畢業(48-53學年度)垵湖國校:
昔果山:吳啟騰、吳增祥、余西旺。泗湖:張榮志、薛罔拾、張圓面、蔡花玉、薛愛月。後垵:林福永、薛良玉、李松柏、薛卓仁、薛海南、陳玉葉、林彩羡。後湖:許生土、許丕成、許丕坤、許丕戡、許丕安。
(四)我的求學回憶
我48年進入後湖國小,乃交老師是我小學五、六年級的導師,當時鄉下學生學習環境困難,沒有書桌,做不完的農事,學習成績不好。當時小學畢業還保有會考制度,老師為了提升班上學習成績,每天晚上把我們留在學校夜讀,教室點一盞煤油燈,指導我們功課,也因為有這段補習機會,會考成績已名列前茅。記憶中老師經常在田野小徑給我鼓勵,在學習道路上能夠平順,特別要感謝老師對我的肯定和指導。
乃交老師於104年往生,喪禮從簡,不發讣聞,不登報,不收禮,只要唸經。老師一生儉樸,不追求虛榮,他的愛心和品德將永遠留在我們心中。
(右1石堅老師中全金老師左1乃交老師後排右2李松柏)
(附件:學校生活回憶(48年-54年)--生土記錄)
四、結語:
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孩子們像花朵一般純潔美麗,又像果實一般充滿活力和渴望。這是巴爾扎克的名言,也可以用來描述垵湖國校的學生。在純樸的鄉村長大,他們培養了健全的人格。在垵湖國校的良好學風的熏陶下,每個學生都能充分發揮潛能,成為各行各業中的傑出人才。
本文的訪談內容僅限於民國35年到48年間在後湖村求學的宗親,他們都經歷了一段避難的經歷,擁有一段深刻的回憶。有人說:「故鄉是我們生長的根,故鄉是我們記憶的家園。故鄉見證著我們的快樂,故鄉記錄著我們的成長。」垵湖國校的學生們也有著這樣的情感。他們的成長和回憶都與故鄉密不可分。
談論垵湖國校現代教育概況只是一個開始,垵湖國校的故事將由後人持續書寫下去,將為後世留下寶貴的歷史和回憶。
附件:學校生活回憶(48年-54年)--生土記錄
1.學校生活教育
當年教育禮是規規矩矩的態度。義㫕正正當當的行為。廉是清清白白的辨別。恥是確確實實的覺悟。是學校共同校訓。又有新生活運動要求實踐整齊,清潔,簡單,樸實,迅速,確實之六大目標。國小階段背熟校訓和目標,考試也是考題。生活時時有教育的過程,排隊定位安靜迅速到集合場,挖掘樹洞設定尺寸,分配數量,自備工具,獨力來完成。每日晨檢,有髒奌或未備擦拭用品者,隔日複檢再要求。衣著卞其色,定期平頭或光頭,理剪一次,從嚴不馬虎。
依國民生活須知,備妥道具,全校師生共一場,演示生活教育涵蓋食衣住行和育樂。自我反省一樣一樣,檢視目標達成否?再找原因設改進。強制背誦朱子治家格言,對證生活實踐的程度
2.推行國語教育
推行國語的年代,或為求語言齊一,順遂推行政令,便利行政溝,促進良好軍民溝通,個人如是想而已。推行國語一展開,精神貫注一黑牌,白字寫上「請說國語」四字。說方言者由訓導處掛在胸前,當下一番别滋味,深感奇恥,走動同學談天之地,有人不慎方言順口溜出,牌子交由他戴上。哪時學子回家父母該說閩南語為唯一工具。很快地說國語才是正道。學校要求,家長認同,孩子更想學,不到幾年「請說國語」不須用到。閩南在校對談機會少了,無怪乎!能說出道地閩南語金門腔亦少了。
3.童子軍
穿著別捌上中國童子軍的識別上衣,圍藍色三角巾,套三色圈,頭載船型帽,步代整齊在學校酒瓶圍成的圓圈外行走,圓周大約有十五公尺的直徑。昂揚齊步,高喊:「一一一二一左左左右左早」,有時老師帶領,教好高年級聲音宏亮的學生帶隊,節奏明快與步伐相搭,同學相爭,為求表現,另面顯現孩愛現的天性。五六年級必唱中國童子軍歌陽西下,老師訓話,不忘「日行一善」的實踐與「日省三身」,隔日的追踪達成成度,生活教育一部份。
4.汪老師
汪謹敕老師,民國四十八年垵湖國小我班國語注音第一課,正式由她啓蒙,風格嚴謹,導之有方,奠定了學子學習國語基楚。口條清楚,彈起風琴歌帶動唱遊,「馬兒無知,馬兒無知,大家一起吃青草,頭兒搖搖,架兒擺擺,一步一步慢慢走。」「他的確傻,真正有名的儍到盡,叫他去紡紗,他說他怕鬼呀!啊!說鬼話豈有此理,那有此事說鬼話。」是兩首有當年的歌曲,時過六十餘年,記憶猶在。室外教學的遊戲,更是學童所鍾受,如:「丟手帕」學生圍成圈坐地下,不可後看,大家唱歌,指定一學生邊繞圈走,手帕隨時丟在一人其後,圈坐者可伸手後探,當繞回一圈未發現,丟帕者拍打被放拍者至跑圈回原位坐下;反之若手帕被摸到,就立即站起,可在跑動間拍打放拍者至空位坐下。完成一次再重新開始,孩子樂此不疲!課間活動彈琴後,教起七步舞和水舞,全校圍成圈,老師在中央帶動,其樂融融。當時學音樂無課本,憑老師自己選定,油印簡譜當教材。後來因有獨到見解從臺引進了小歌本,順難易由序教唱,腦海中尚留有「一把芝蔴、感謝農夫、台灣光復紀念歌」,這三首是歌本的教材。曾任校長後赴臺,敬仰永不忘!
5.總統生日
歌曰:彩色的燈光䐡閃耀,領袖的誕辰在今朝,祝福您!祝福您!祝您壽比南山高,花長圓,月常好,領袖的壽比南高。月常圆,花長好,有了您就不會明月少。彩色的燈。光齊閃耀,领袖的誕辰在今朝,祝福您!祝福您,祝您壽比南高!是當年蔣總統祝壽歌。如今尚能唱完。當年祝壽,嘗壽桃,有時到村公布置的壽堂,即宗長嘉庚前大厝,行必恭之儀。有時學校自設壽堂,全體師生行心敬儀。
6.八二三後演習
八二三砲戰之後,一段時間只要有連續鐘聲響,第一反應先進下田仔溝土洞中,哪是砲戰躲避保命的演習,黃色炸葯連串聲,解除鐘聲再響重返居家,已是濃濃煙硝味。之後學生時期也是必定的戰地生活教育,大多為防空演習而設,教室布置疏散路線圖,人人必熟悉,靜静跑進洞裡,由序而入,不可喧嚷,出洞時大喘一口氣!
鐘聲分別:
噹噹噹噹噹...連續聲,緊急快進防空洞。
噹停停如是而去,是解除警報,也是不課聲。
噹停噹噹如是而去,是上課聲
噹噹噹停如是而出,是集會聲。
由急到緩,這些聲音伴我多少年。
7.學校水井
記憶中,垵湖國小現辦公室前偏左前約二十公尺處,有一口水井,井環連接形成,學校重視勞動教育,其中一項汲水澆花澆菜。井太深,只有正午日照才能看見底,班上有力的男生擔任汲水工作,使力拉起長索,汽油桶皮作的小鐡桶下沉滿水,晃動中井壁碰碰撞撞。倒水時常經常所剩無幾,桶子凹陷,也漏水了,孩童看得不亦樂乎!自小練就一種汲水桶不碰撞的好功夫。
學生開挖,捐出酒瓶,校前作成兩座長花圃,校東厠所旁菜圃一區,辦公室前路兩旁種七里香,防空洞上舖上草皮種些花,毎日早晨高年澆水,有日日春,菊花,蘭蕉花,夾竹桃等。花栽取之不易,只能請學生提供家中的植栽。
挖坑是毎年植樹節的工作,全力美化校園,是大家的目標。老師出力,學生跟進,指定樹坑,按時完成,一年一年作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