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216登太武山

太武山海拔僅有253公尺,但它被列為小百岳之一,是金門最高的山峰。我的一位葉姓朋友在過去兩年因為疫情的關係開始對登山產生濃厚的興趣,已經登了80多座小百岳,連太武山也爬上了,我真佩服他。相較之下,我已數十年沒有登上太武山了。得知蔡厝古道和斗門古道是兩條新興的登太武山步道。趁著冬至返鄉,我約好友盧志聰一起上山。盧兄近年登了許多大百岳,身體強壯,他的登山事蹟甚至上過金門日報。一大早,我們相約在金城車站會面,他騎機車在我,當天氣溫只有14度,又北風強勁,還好穿了防風外套,一起攀登太武山,我們從斗門古道上山,再從蔡厝古道下山,這真是一趟難得的體驗,令人難以忘懷。

一   到后盤山瓊林:

途中經過后盤山,發現路旁威濟廟對面有一棵古榕,氣根垂直入土,形成一根根粗壯的支幹,把傾倒的整面紅磚牆包圍起來,在陽光照耀下,似澎湖通樑保安宮的古榕金門處處有美美景後盤山是王姓聚落,未曾進到村莊,留待下次造訪。 行經瓊林時,志聰說蔡清雅同學退休後返鄉養老,每天到家廟打牌,提議去找他我們進到蔡氏宗廟,只看到一群老人在打牌,忽然在廟口碰到他,他騎一輛摩托車乍看之下完全認不出來,他邀我們去他家喝茶,一棟二樓透天厝,庭院相當寬敞,同學回金門已十三年了,夫人來自旗山護士退休。他對我說:「如在路上相遇誰也不認得。」離鄉後我們五十年沒見過面,都已白髮蒼蒼了。他回憶57年讀高一的情景:「我們高一同班,提名字就知道,我們曾到擎天廳合唱表演,導師是一個教官------。」還記得他是籃球隊員,當時身材壯碩,台南師專特師科畢業後,分派到澎湖的七美鄉和李增河和同一學校。提到瓊林蔡姓有兩支派,李攀龍和蔡獻臣不同支系,他屬於蔡獻臣這一支派。接著我們到村莊閒逛,瓊林的宗廟最多,近年鄉村整建相當成功,可說閩台最美的村落。

 

1101216登太武山

1101216登太武山

二 登斗門古道: 

離開瓊林繼續北上,這時環島北路正在拓寬兩旁木麻防風林已清除,朔風呼嘯,機車搖晃,轉進高陽路,發現斗門古道指標,穿過田間小徑來到入口,見到斗門古道登山口石碑,四周空無一人,顯得十分寂寥 。古道路標清楚大部份是石階步道,中途有段路徑是鑿刻在陡峭的花崗巨岩上,古道位在太武山北坡迎風面,沿途都是相思林木低矮樹種,惟見很多樹幹通質的濕地松被狂風摧斷,更顯荒涼。我們邊走邊聊,把帶來的食物一起分享,志聰拿出3年前的健康檢查表,那時有56個紅字,這三年來迷上登高山,如今已經沒有紅字----。一路遊客稀少邊走邊聊很快就來到山頂--倒影塔,俯瞰陽翟一片平坦的原野,對岸大陸島嶼清晰可見。社區保全葉先生76年駐防太武山的南雄師,他說當時金門到處有反空降堡,旅部在陽翟空曠處到處設有反空降樁,反空降樁上面有三隻鐵釘。如今軍管時期的地貌已不見,草綠色阿兵哥也消失了。斗門古道也因是軍事要地,得以保留原始風貌,到頂點--倒影塔走了 1小時,首次走這條古道,真難忘

 

1101216登太武山

1101216登太武山

1101216登太武山

 

三 參觀太武山頂各勝景

 () 參觀倒影塔

倒影塔太武山最高處,可俯瞰金門海域,可供南北舟楫航行之指標,登高遠眺,才能感受天地的遼闊,塔頂刻有「文峰聳秀」四字

這裡有二塊碑記:備註一

1、二十六年林乃斌碑記,有「顧余謂數百年巍然長存,繫人心之仰止、作航海之標準,所關尤鉅,非僅以勝名也---。」

2、九十三年李炷烽題文,有「巍立峰頂稜線之倒影塔更是俯瞰金門海域,供南北舟楫航行之指標。蓋以山川秀麗石塔崇峻,自有明以來,形飄影倒魚屏其迹,是故文人雅士羈旅從遊,佳作傳唱史不絕書---。」

1101216登太武山

1101216登太武山

()、參觀石室:倒影塔基座下的石室,有「延平郡王觀兵弈棋處」。遙想400年前鄭成功據有金廈,再從金門渡海趕走荷蘭人,自此大批閩粵住民渡海到台。

石室旁邊的碑石:

1、丘葵詩碑石:【丘葵 〔宋代〕接石為巢瓦縫欹,家風惟有白雲知。連筒遠取煎茶水,種竹先尋掛衲枝。庵小偏涵新世界,山空不見舊亭池。清霄一段西來意,林影參差月上時。】住在小嶝抗節不屈的文人,以釣魚度餘生,有「釣磯詩集」一書。

2、金門建縣九十週年暨世界金門日宣言「我們是兩岸友誼的橋樑, 不是兩岸爭戰的沙場, 我們即將不再是離島----, 建構金門成為和平經貿特區 追求島嶼永續發展。」這是金門人的願望,也是海內外金門人奮鬥的目標,相當神聖莊嚴的宣示。

1101216登太武山

1101216登太武山

 ()參觀一覽亭

目前只剩下一廢棄的崗哨我們攀爬到上面,這裡地勢更高視野更開闊,可360度視野遠眺四周海域和島嶼。盧兄說將一覽亭廢除是怕成為攻擊的目標,周圍軍事碉堡已被野草雜樹占據,滿目荒涼。

附近有一說明牌:【一覽亭在倒影塔後側數公尺之山巔巨石上,〈太武山十二奇記〉:「石室之右、高邱之上,有亭翼然;登高而嬉,可上望甚遠,烟市之所聚、碧雲之所棲,一瞬千里,謂一覽亭。」民國477月定稿的《新金門志》上記:「現太武山巔已築登山公路,遊客蒞臨,……瞻禮摩崖後,轉至一覽亭,依檻望大陸河山焉。」可見一覽亭在民國47年時還在,推測是823砲戰後才被拆毀,在原址建了一座衛哨亭。】棲蘭神木區的觀景台、基隆紅淡山的扶輪台,角板山的慈恩亭,都是在最高處有一觀景亭,或許有一天金門國家公園會重新建造一座一覽亭。

1101216登太武山

()參觀蟹眼

在玉章路上發現蟹眼和跨鰲石的路標,沿著斜坡走下去參觀。明代盧若騰〈浯洲四泉記〉一文中形容:「蟹眼出太武山巔,泉竅噓吸,象蟹眼之轉動」,為浯洲四泉之首。400年後我和盧若騰鄉賢的裔孫盧志聰,坐在蟹眼這乾枯的石頭上,真是蒼海桑天,泉水到處都有,有名人的加持才會出名,盧若騰為鄭經時的兵部尚書,萬曆年間被稱為金門四秀。

1101216登太武山

()、參觀跨鰲石

下午陽光強看不出來,讀了說明才發現如鰲狀,花崗石堅硬,現在的跨鰲石和400年前的形狀完一樣,造物者真神奇氣。

【說明牌:跨鰲石上題刻「海印靈光」四字。「海印」為佛教術語,《寶積經》二十五曰:「如大海,一切眾流悉入其中,一切諸法入法印中,亦復如是,故名海印。」傳說中鰲是海裡的大龜或大鱉,後被神格化。跨鰲石之形象,石如鰲狀,鰲跨石上,洪受詩:「跨鰲石兮石跨鰲,登山航海任遊翱;……」正是如此意象。】

1101216登太武山

 ()參觀海印寺

以前只有農曆年初九才准許百姓上山拜拜,結束軍管後百姓才可以自由上山,縣政府非常貼心每月農曆十七日從山外發車載民眾上山。

來台灣後才上山兩次,第一次是70年返鄉,帶孩子們跟父親及堂哥家人一起上山,還記得父親還抽一張籤,問神明是否可養母豬,神明給上籤,父親臉上露出歡喜的表情。第二次上山 是104年我帶母親從山外搭公車上山,那時她坐著輪椅有看護照顧,我看母親虔誠地拜拜,兩年後他就往生了,在母親生命末期帶他上太武山,這是我覺得做最對的一件事。

這次和盧兄上山是農曆十六,進入寺內一一觀賞,我們避開十七日熱鬧人潮。

我們來到前殿後方的安心石一手摸心一手摸石。來到後殿參觀十八羅漢泥塑雕像,本地藝術家將毀損的雕像一一修復好,每一尊神像都栩栩如生,到海印寺一定要來參觀,方不虛此行。殿後是壽字,地方各界每人各題一壽字製作一模型貼在一面牆上相當有創意

 

1101216登太武山

1101216登太武山

 

() 參觀毋忘在莒勒石:

「毋忘在莒」勒石為金門最著名的地標,是民國41年先總統蔣公所題,已成為戰地觀光之顯著地標。當年蔣公立志光復大陸國土,引用田單復國來勉勵國人。

1101216登太武山

四   返程走蔡厝古道參觀蔡氏宗廟:

返程在蔡厝古道入口處遇到一位才調來金門的年輕軍官,營區在山上嘉義人,習電子工程已服役十年,趁午休陪我們走到元碑才折返,元碑字跡已模糊,繼續下行經過許多廢棄軍營蔡厝古道又叫百二階,步道入口離公車站牌很近。

1101216登太武山

下山途中遇到很多遊客,其中一位任職金大運動休閒科系林本源教授,來自竹南,竹師79級畢業。

1101216登太武山

 

我們從蔡厝古道步行到斗門古道騎車,再回到蔡厝村莊,發現蔡氏宗廟大門打開,進到裡面參觀遇到管理人黃先生,他說他是蔡厝的原住民,他一直在蔡厝工作,讀小學時姓蔡後改為黃他很熱心幫我們介紹。這棟家廟建築屬於單進式格局空間的布局在中軸線上依序為門樓、深井與正殿,左右為過水廊民國104 年(2015)指定為縣定古蹟。他說蔡厝一號被文化局認為是蔡復一故居,事實上他老家在該屋左側,1號住家和蔡復一是同房,其他都是支脈,又說西堡的蔡姓是從蔡厝分出去,清明節吃頭保留一桌給西堡宗親,安歧的蔡姓祖墳在蔡厝但不曾來蔡氏宗廟祭拜,可能不同宗。我問他王世傑古墳位置,他說往斗門途中的左側路旁,他說墳墓雜草叢生沒人整理,他说王世傑是埔邊人,黃先生的祖母也是埔邊人,王世傑是開發竹塹有功的歷史人物,他日再探訪。

 

1101216登太武山

1101216登太武山

五 參觀碧山牧場、后扁海灘

離開蔡厝天色漸暗,志聰前往碧山的後山參觀陳順德校長牧場,志聰和他是高中和南師同班同學,來到楓樹林迷路了,聯絡陽翟的生土來帶路,他建議我們可到後扁海灣參觀,來到牧場遇到一群遊客也來參觀,其中一名陳坑人,因兒子作頭返鄉,民宿老闆把所有遊客也帶來參觀,這位老闆風趣幽默,擅長模仿阿扁總統,其語調神情完全像,逗大家開懷,接著到後扁海灣,海灣面向大陸,海風大,有很多風力發電風車,海灣還保留很多軌條砦,岸邊一大片廢棄的雕堡。

返程約下午五點三十到山外,搭六時公車返家。

1101216登太武山

1101216登太武山

 

 

金門誌--太武山雄偉莊厚,獨冠嶼上,海上人別呼為仙山。其脈由鴻漸穿波出海,至青嶼突起三小阜,逶迤凝結神區,嶒崚皆石「滄海瑣錄」。洪武江夏侯周德興嘗登而為之讖云:『帝典王猷,海外傳一肩行李;龍樓鳳閣,空中起百代文章』。故石門關之旁刻曰:「海山第一」「滄海紀遺」。中有十二勝,曰:太武岩、香幾案「府志」作玉幾案、蘸月池亦作浸月池、眠雲石、偃蓋松、跨鰲石、石門關、古石室、蟹眼泉、倒影塔、千丈壁、一覽亭,士大夫多所題詠」通志」)。後人又增為海印室、羊腸路、萬頃田、風動石十九都山前山亦有之、步雲悌、蠣房石諸勝。

雖然物換星移、滄海桑田,但是太武山勝景仍值得你慢慢探訪。

 

:

11100809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縣政顧問建議重建太武山一覽亭。

說明這是太武山十二景之一,重建一覽亭有歷史意義。可仿基隆紅淡山扶輪觀景台設計,台上可納納三、四十人,有360度望遠鏡可遠眺金門四週海域且太武山已列入台灣百大小百岳,重建一覧亭使成為金門新地標,可促進金門觀光。

縣長回應:金門國家公園將給金門縣政府八億,其經費將整修太武山風景區,已有具體規畫,完工後將有助於金門觀光發展。

 

 

備註一倒影塔碑記:

1重建倒影塔碑記

「太武山之有倒影塔不知建自何時,其可知者當為有明初葉物。據志載:「山有十二勝景,塔占其一;塔影倒海,游魚屏跡。明代鄉先正多有紀詠,則明中葉□有塔審矣!」山距海七、八里而遙,塔在山之巓;並影乃及於海上,或云「塔影朝陽」,故名「倒影」,是則奇矣。顧余謂數百年巍然長存,繫人心之仰止、作航海之標準,所關尤鉅,非僅以勝名也。民國五、六年間,大風地震,塔亦就圮。丙子秋,鄉人士倡募經營,即舊址而重建之日。甚至頂凡七級、高丈八有奇。循級而登其巓,縮全島於一覽,儼中流之砥柱,洋洋乎大觀也。

董其事者蔡嘉種、許維舟、林乃斌、王廷植、林燕貽、何肅牆、陳智澤、王金城、蔡曉東、陳慶珪、張雲瑤。輸以貲者陳廷箋一百八十元、黃慶昌一百八十元、王金城一百元、陳清吉一百元、吳光枰五十元、張延四十元、何肅牆二十元、林希白五十七元、林聖州皆有造於斯塔。工暨俊,乃記其顛末如此。 中華民國二十六年夏月,里人林乃斌識,陳慶珪書。

2影塔整建碑記

夫太武山雄偉莊厚,崚嶒皆石山顛,倒影塔者係七層實心,形制高五點七六公尺,狀呈八角形,為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一三八八年,江夏侯周德興始建。有明一代海權思想沛然昌盛,是時非機械時代之海上航道,須沿循島嶼外緣,傳船工賴此並傳習前人所示航道,參據簡略輿圖經商,威武海上稱便。巍立峰頂稜線之倒影塔更是俯瞰金門海域,供南北舟楫航行之指標。蓋以山川秀麗石塔崇峻,自有明以來,形飄影倒魚屏其迹,是故文人雅士羈旅從遊,佳作傳唱史不絕書。此塔鐫刻文峯聳秀四字,寄寓昌振文風之意,尤盼承繼過往二百餘年進士登第遍地科甲之盛緒,寄興文於後世,著公益於立即。是故寶塔崇巍又屬器用不凡。民國七年其因地震之故塌毀,廿五年秋重建,翌年夏完工,惟落成後有謂將成日敵轟炸之目標,旋遭拆除,幾般興頹情牽數世,金門縣政府為紹承歷史風華,爰乃葺復僅餘之石塔構件重建復原,即於民國九十三年,公元二零零四年孟春鳩工施建,同年初秋告竣。祈冀金門三塔長佑浯島,再開人丁不滿百京官三十六之盛世。殷願彌懷值茲藏事特為記勉。

金門縣長 李炷烽 敬泐

浯州後學 唐敏銳 敬書

中華民國九十三年歲次甲申季秋吉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水龍吟 的頭像
    水龍吟

    水龍吟部落格

    水龍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