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10月16日,桃園市長青樂齡「快樂旅行班」的戶外課程安排到宜蘭茅埔城古道梅花湖健行。梅花湖來過一次,但是茅埔城古道在何處,事前沒有先搜尋,完全沒印象,忖思,跟隨老師的步伐,走訪之後就知道了。

 

古人說:「要讀萬千書,更要行萬里路。」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難矣!屆此老邁之軀,偶爾看些閒書,參加社區的登山隊,到附近的淺山走一走,回程再根據所經過的路徑,再閱讀相關介紹,對其地形、地貌及該地歷史人文必有新的認知,旅途中,與同行友人分享彼此的人生經歷,給我不少啟發。寫下見聞,把旅行當作閱讀一本書,既增廣見聞,也樂在其中。

 

這次的旅程因距離遙遠,因此提早半個小時於7:30從平鎮高中出發。一路上交通順暢,司機技術嫻熟且細心,在10:25順利抵達宜蘭的梅花湖。今日恰是平日,少了喧鬧的人群,天氣晴朗,藍天白雲,梅花湖三面環山,山腰處屹立著巍峨的三清山道教總廟,亭台樓閣錯落有致,宛如仙境。在入口廣場休息片刻合影後,便朝著湖邊左側步道前行。

113年茅埔城古道與梅花湖健行

 

10:38我們來到一處「虎字拓碑」,拓碑有兩面,老師詳細解說這兩塊石碑的來歷,

1.一塊位於草嶺古道嶺頂隘口處山徑步道旁,上款「同治六年冬」、下款「臺鎮使者劉明燈書」。傳說於清同治六年,鎮台總兵劉明燈北巡噶瑪蘭時,途經此地被狂風所阻,劉明燈即取自易經『風從虎、雲從龍、聖人作而萬物睹』的意思,列為三級古蹟。此一碑刻為「母虎」

2.另一塊是坪林的虎字碑,原本立於北宜公路56K,右款「同治七年九月」,左下款「劉明燈書」,下有「提督軍門」、「斐凌阿巴圖魯」二印。此一碑刻為「公虎」

 

 

113年茅埔城古道與梅花湖健行

「同治六年冬」下款「臺鎮使者劉明燈書」,此一碑刻為「母虎」

 

113年茅埔城古道與梅花湖健行

同治七年,左下款「劉明燈書」,此一碑刻為「公虎」

 

碑旁有一塊佛手造型的石雕,對面三清宮矗立在群山環抱中

113年茅埔城古道與梅花湖健行

接著,我們前往茅埔城古道,11:00抵達路口有一座梅花鹿的雕塑和解說。

113年茅埔城古道與梅花湖健行

 

113年茅埔城古道與梅花湖健行

113年茅埔城古道與梅花湖健行

  珠子性格溫暖又體貼,她善解人意,有著極佳的人緣,與她相處總是讓人如沐春風。

113年茅埔城古道與梅花湖健行

茅埔城古道

古道全長1.43公里,位於攞燕山上,是昔日上山耕種居民與牛隻共同踩踏而形成的山路,亦曾是日本株式會社推廣種樹薯的專月道路,因此步道常因時空的變遷而常有更迭。沿途有山仔後士地公、戰備坑道、舊自來水廠、百年土地公廟、風洞仔等歷史遺跡,上行可銜接清香步道, 轉至中山茶園,右轉至中山茶園右轉至三清宮、梅花湖。

 

 

113年茅埔城古道與梅花湖健行

梅花湖休開農業區位於宜蘭縣冬山鄉中部,行政區隸屬於得安村、廣與村與鹿埔村等三村,其涵蓋面積約283公頃,本區域連接二鎮(羅東鎮與蘇澳鎮)與四鄉(三星,大同鄉,南演鄉,五結鄉)。本區域以南為綿延數公里之山脈,以北則是羅東溪。境內擁有一座特色湖泊,其外型恰似梅花五辦,經先總統蔣經國先命名為「梅花湖」。」-----

沿著指示繼續前行,走一段石階抵達一座土地公廟

113年茅埔城古道與梅花湖健行

113年茅埔城古道與梅花湖健行

從土地公左后方石階上行,約五分鐘便抵達觀景台,可以俯瞰土地公廟和前面從村落,視野相當遼闊

113年茅埔城古道與梅花湖健行

 

觀景台前方有一解說牌,「早年在此開墾的先民們,就地取材,以茅草為屋頂,興建家園,故名茅埔城。茅埔城位於宜蘭縣冬山鄉西部邊境地帶的梅花社區,此處在早期算是蠻偏遠的地方,直到晚清,漢人才開始進駐進行開墾的工作。當時有兩句諺語,可以充分表現出此地在漢人開墾蘭陽平原歷史中的特殊。」這段說明可以想像早年宜蘭先民開墾的艱辛!可能還要面臨番人出草之患,難怪一般父母不願將其寶貝女兒嫁到茅埔城。

 

老師介紹:「查某子甘願新給豬母吃,也不願嫁去茅埔城」

茅埔城因土地貧脊耕作不易,當地居民普遍貧窮困苦,民眾寧願將女兒剁給母猪吃,也不願高讓她嫁到茅埔城去終身受苦。

 

 

113年茅埔城古道與梅花湖健行

1110經過一處舊自來水廠

舊自來水廠(冬山鄉最早的自來水廠)1950年代的宜蘭連續多年夏季乾旱,茅埔城等周邊居民賴以維生的井仔頭水源銳減,排隊取水的隊伍長達四、五百公尺,日夜不間斷;每次僅限兩人蹲在集水池內輪流舀水:每次排隊只限一擔水,居民苦不堪言。當時地方仕紳謝仙法(曾任冬山鄉鄉民代表會主席及農會理事長)及鄉長黃志雄先生努力奔走之下,始獲省府補助,於1953年成立冬山鄉第一個自來水廠,抽取梅花湖水送至山上沉澱,過濾,消毒,再送至茅埔城及大埤聚落。後湖水優氧化又有丸山自來水廠成立,政府顧慮飲水安全而廢棄不用,改由丸山自來水廠供應,目前仍在山林間留下老建築的遺跡

 

113年茅埔城古道與梅花湖健行

1114舊自來水廠之後的路徑較平緩

113年茅埔城古道與梅花湖健行

        與班長李瑞霖(右2)等同行壓陣

113年茅埔城古道與梅花湖健行

                      在綠蔭棧道上漫步感到舒暢

113年茅埔城古道與梅花湖健行

                     休息一下喝杯水再前進

1119俯瞰梅花湖的景色,湖水碧綠,遠處三清山道教總廟隱藏在深山之中,如仙境般,

113年茅埔城古道與梅花湖健行

 

在11:45抵達茅中亭,這裡是茅埔古道的終點,全程1350公尺。茅中亭是個交匯點,有三條不同的路徑可選擇:一條是往冬山的中山亭,距離625公尺;另一條則是右前方的路徑,前往三清宮,全程920公尺。在行進至580公尺處時,還有一條岔路可以通往狮王小徑。

 

113年茅埔城古道與梅花湖健行

 

 

113年茅埔城古道與梅花湖健行

                          茅埔古道全長1350公尺

113年茅埔城古道與梅花湖健行

                                                       在  茅中亭休息

113年茅埔城古道與梅花湖健行

 

我們從茅中亭往三清宮方向的路徑是一段緩坡下行,途中遇到一位多年參加攝影班的親友團成員,她對攝影相當有研究。邊走邊聽她分享攝影和照相的心得,提到她曾背負著一台重達10公斤的攝影器材拍攝,結果不慎傷及脊椎,令人佩服她的熱情與毅力。

113年茅埔城古道與梅花湖健行

12:04,我們到達一個視野開闊的高點,能俯瞰梅花湖和蘭陽平原,這裡的景致尤為壯觀。

113年茅埔城古道與梅花湖健行

12:25,我們到達三清宮,在此稍作停留。根據介紹,三清宮是台灣道教的重要聖地,供奉三位道教最高的神祇。雖然這次未能登上二樓的大殿參觀,但欣賞周邊的美景已經讓人心曠神怡。

113年茅埔城古道與梅花湖健行

之後,我們沿著一條小路下山回到梅花湖,這條名為「粉涼步道」。這條步道的景觀如簾幕般,充滿詩情畫意。這種植物叫錦屏粉藤,是一種生長於陰濕環境的特殊植物。

 

113年茅埔城古道與梅花湖健行

小徑途中還有一座香菇造型的涼亭,終點梅花湖畔有一座粉娘亭,路旁有「粉娘路」的介紹。這條步道的由來是當地一位名為粉娘的女士為了方便民眾登山,無私地出資修建了涼亭和階梯,讓這條山間小徑成為一條安全便利的登山道路。

 

113年茅埔城古道與梅花湖健行

113年茅埔城古道與梅花湖健行

113年茅埔城古道與梅花湖健行

113年茅埔城古道與梅花湖健行

粉娘路這條路的由來是,當老陳進東,無私地出資興建,現在被喻為道教總廟的三清宮,很多人從這條山澗小捷徑上山,但因小捷徑間潮濕路滑,天雨時很難行走、當時,羅東街上有位名粉娘的女士也常台來三清宮登山健行見此一路況,遂興建階梯及涼亭,讓民衆前來時育條安全又方便的登山道路,所以這條登山小捷徑就多為「粉娘路」粉路登山小徑已逾40餘年,無數人的童年及年輕歲月從走過。在無過多的人為干擾下,也讓步道三旁的動植物生態遠保留以前的模樣留到現在-------------------

----其善行義舉令人感動

我們從粉娘路小靜下來朝左沿著湖畔,前往停車場,漫步在梅花湖畔,湖水碧綠清澈,倒映著四周山林,水光山色交相輝映,前行中吟誦范仲淹的《蘇幕遮·懷舊》,首句「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所勾畫出塞北蒼涼蕭瑟的秋景畫面與梅花湖湖畔的柔和風光形成鮮明對比。詞中「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范仲淹以豪情壯志鎮守邊塞,但他卻不掩那份離鄉的惆悵。他的忠誠與堅毅在字裡行間流露出細膩的情懷,使人對其堅韌不拔的精神由衷敬佩。

 

 

113年茅埔城古道與梅花湖健行

 

113年茅埔城古道與梅花湖健行

途中經過一座寺廟,名為英雄祠,不知奉祀何神,位置在梅花湖旁。

113年茅埔城古道與梅花湖健行

 

中午來到羅東三合院古厝料理餐廳用餐,物美價廉。

113年茅埔城古道與梅花湖健行

這次到宜蘭梅花湖登山健行,參加的隊員有一半是親友團,有緣出遊也是一種緣份,此行有幸和劉鴻志兄坐在一起,他剛退休不久,為人樂觀開朗,又健談,途中,他和我分享了他使用 Apple Watch 的經驗。他已經用了這款手錶五年,我忍不住問他這手錶有什麼特別的好處。他說,Apple Watch 可以記錄每天的運動狀況,例如心跳、卡路里消耗、新陳代謝等等。更有趣的是,如果坐太久,它還會提醒你起來活動一下。此外,手錶會用一個圓圈來顯示你是否達到了每日的運動目標。劉兄曾經有一個月連續三十天都達標,讓他非常開心。因為這款手錶,他每天都佩戴著,養成了騎腳踏車、慢跑、游泳和在家騎單車的習慣。

他還提到,手錶可以記錄登山健行的路徑,每次運動後,他會查看最高心跳率、最低心跳率和平均心跳數據,這讓他對自己的健康狀況有更深入的了解。在這次旅途中,他打算用手機支付旅行費用,我幫他先墊。他後來說要用手機轉帳給我,我的手機沒有此功能,這讓我意識到,我的手機也應該開啟支付功能,不能再逃避科技的進步了。

劉兄喜歡騎單車,經常去台東、花蓮騎單車,一騎就是三四天,甚至還挑戰過羅馬公路曾經騎過龍潭的乳姑山到新埔,我約好了下次一起騎車去新埔的三聖宮,他說等娜娜回國後再一起騎車。娜娜是我們登山隊的一員,個性活潑熱情,她常和劉兄一起騎車,默契十足。我們在單車這個興趣上有很多共同的話題。

認鴻志兄,和這位充滿活力的朋友聊天,讓我感到非常開心,他對運動的熱情和積極態度也給了我不少啟發。

鴻志兄用Apple Watch記錄登山健行路徑相當清楚。

113年茅埔城古道與梅花湖健行

呂芳置兄,年齡相仿,彼此默契佳,他當兵時曾是國軍橄欖球隊的一員,他在大溪上班曾參加普渡寺社頭,我問上次沒來參加登山健行,我問他忙什麼,他說參加呂姓宗親會。我好奇地問他宗親的分布情況,他說宗親主要分布在八德、大溪和桃園這些地方,桃園和大溪的宗親都是從八德遷出的,宗祠設在八德。

呂先生提到,祖先來自福建詔安,從他們的第一代祖先來到台灣至今,已經發展成了一個四百多人規模的大家族。他還說,八德霄裡一帶的客家人當地居民講客家話,而他們的家族靠近八德三元宮一帶,是詔安客,但都講閩南話。

呂兄的說法,參酌我個人曾到霄裡一帶探訪的經驗,閩客語言分布可能以茄苳溪為界,左岸為客籍,右岸為閩語。此外,霄裡原本是平埔族霄裡社的原始居住地,如今已經閩南化了。

邱兄提到他幾乎每天都會到泳池運動,我忍不住好奇地問起他何時開始學游泳。他說是在小時候於桃園大圳學的。隨著話題延展,我們聊到趁著秋高氣爽的天氣,找個好時機一起去關西的飛鳳古道探索,對此大家都充滿了興致。

這次宜蘭茅埔城古道和梅花湖的健行之行,能與老師及一群熱愛戶外活動的朋友一起出遊,真是讓人感到愉快!即使有許多人是初次見面,相逢就是有緣,一路上大家輕鬆健行、愉快交談,享受彼此的陪伴,感到愉悅自又滿足。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水龍吟 的頭像
    水龍吟

    水龍吟部落格

    水龍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