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馬武督登山健行

桃園市長青樂齡「快樂旅行班」911日馬武督登山健行馬武督是羅馬公路的起點,這段公路是我在六十年代經常往來的山路,相當熟悉。多年前也曾到馬武督探索森林,還殘留一些印象。今天在老師的導覽下,與登山同好結伴同行,也順訪關西老街參觀太和宮、石店尾、所長宿舍、關西分駐所、太和宮以及台紅茶葉文化館深入走訪小鎮,感受它的魅力。關西在日據時代曾是貿易重鎮,也是樟之細路通過的地方。小鎮還藏有這麼多值得參觀的景點,真的是要細細品味,才能發現它的美!有機會出來走一走,除了欣賞風景外,也認識一些人,從彼此的互動中,感受到人情的溫暖。

老師車上導覽:

當日行程是馬武督森林公園,需要購買門票,全程約兩小時。路線採右上、左下的環形步道,主要是竹林小徑,空氣清新,但由於瀑布區域有水氣,路面容易濕滑,須小心行走。途中會參觀兩棵相距30公尺的老楊梅樹,分別稱為楊梅阿公和楊梅阿嬤,附近的路段坡度較大。還會參觀綠光小學和賽德克·巴萊的拍攝場景。建議攜帶足夠的水、登山杖和雨傘,沿途有遮蔭處,且遊客中心有小商店,提供熱開水可泡麵。

上午馬武督森林公園登山

09:30抵達先購票

09:44進入步道,走元氣步道一片蒼翠茂密的杉樹林

09:47來到綠光小學,曾是拍派舍攝電影的場景,教室裡面有課桌椅,我們就充當小學生, 娜娜當老師教我們手指歌,相當有趣。

 

113年馬武督登山健行

113年馬武督登山健行

10:12參觀虹橋瀑布,有一座紅色拱橋,及小瀑布,水流小,我們在這裡留影紀念

113年馬武督登山健行

        在紅色拱橋 --邱寶秀志工幫我們攝影  

 

113年馬武督登山健行

    瀑布前正好有一道彩虹我和班長李瑞霖合影---留下一段美好的回憶

10:27抵達馬武督瀑布,瀑布水量大瀑布前方有一座涼亭,供遊客休憩,我和娜娜、何兄、劉鴻志在瀑布前留影。

113年馬武督登山健行

113年馬武督登山健行

                       右劉鴻志  左何仁群

 

113年馬武督登山健行

                                               中黃玲娜

繼續前行途中遇到一位新的同學,謝淑娟女士,老家在青埔,我說青埔一帶,因為土地徵收而補償,有很多億萬富翁,她證實當年青埔有一個謝家村,我說古文有句「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她說謝家的堂號是寶樹,可能和此詩句有關,謝氏從事金融保險業。

113年馬武督登山健行

                                   和 中謝淑娟女士右盧東褒兄合影

11:05楊梅阿媽這裡有一座觀景平台

解說牌介紹----搶救國寶一楊梅阿嬤-----楊梅阿嬤原遭雀榕附生且樹幹木質化造成中空,所幸尚無榕榕纏繞的情形才能存活到今日,園方為了讓楊梅老樹能獲得有效保護,生長得更茂盛,誠心邀請台國寶級的樹木醫師-楊甘陵樹醫,在200727日開始進行搶救癥程,施作外科手術及内科服藥,現在已更富生趣。希望楊梅阿公、楊梅阿嬤能健健廢慶繼續當園區的守護⋯⋯者,再攜手千年!

113年馬武督登山健行

113年馬武督登山健行

 

11:10楊梅阿公

解說牌介紹----森林之寶--楊梅----在園區內有兩棵需三、四人合抱的楊梅老樹正好一公一母。楊梅是道地的台灣原生植物,果實鮮紅欲滴,酸中帶甜,常用來製成要蜜餞只有雌株寸會結果,別苦苦守候著楊梅阿內公還抱怨它只開花不結果!我們的楊梅老樹在林務局都領有身分證以及定期健康檢查,楊梅向公的樹齡接近300歲,楊梅阿嬤的樹齡估計超過500歲,據學者推測,可能是全世界最老的楊梅原生樹種,堪稱國實級的自然資產。

113年馬武督登山健行

 

113年馬武督登山健行

 

11:15步道頂端是柏油路,為關西和尖石的界線。柏油路段屬竹林步道和桐花步道,此處視野開闊,可俯瞰桃園台地,疊巒崇翠。朝右直走,走一段稜線探訪賽德克·巴萊電影拍攝場景,

113年馬武督登山健行

                                            和呂芳置兄合影

113年馬武督登山健行

 

再往回走,一行人走山中小徑回去。我們則走柏油路回到服務中心,沿途經過一片孟宗竹林。途中,呂兄,八德人,分享年輕時種田的經驗。在寒冷的冬天,腳踩在冰冷的水田裡,相當難受。他高中讀建中,因為回家要種田,大學聯考表現不理想。以當時的成績,他應該可以考上政大。呂兄身材高大,當兵時是國軍橄欖球隊的成員。

12:00抵達服務中心,大家找地方午餐,在樹䕃下野餐別有一番滋味。劉兄分享養生之道,他認為小腿是人的第二心藏,他養成每天睡覺之前在牀上做抬腿運動,做二百下,已經有十年的歷史,且示範給我們看。

113年馬武督登山健行

認識​​​​​植物及自然現象

1.孟宗竹---傳說古代孝子孟宗在寒冬的竹林間,為重病的母親遍尋竹筍不得而痛哭,其孝心感動上天,在淚滴落之處長出了竹筍,從此冬天生筍的竹子就多為孟宗竹。冬筍是馬武督探索森林的農產之一,其俊秀素雅之姿,更將園區妝點出另一番風情。

113年馬武督登山健行

2.水鴨腳--秋海棠科---多生長在環境較潮濕處,可說是潮濕地的指標植物。夏季綻開粉紅色的小花,但花瓣數不一,乃因「男女有別」:雌花五瓣,雄花為兩大兩小共四瓣。其莖及葉柄富含微酸汁液,生津止渴,是野外求生的植物之一。

113年馬武督登山健行

113年馬武督登山健行

3.神奇的北降現象

馬武督探索森林冬季受東北李風帶來的影響,常雲霧繚繞、氣候溼冷,營造出類似中海拔的森林環境,因此在這裡生長出許多中高海拔的植物。低、中:高海拔的植物相壓縮生長在海热700-1300公尺的馬武督探索森林中,涵括了熱帶溪谷、亞熱帶、暖溫帶、涼溫帶、冷溫帶的豐富生態相,飛對讓您不虛此行。

 

下午行程:

13:52參觀石店尾----備註---石店尾的故事

113年馬武督登山健行

14:03 參觀所長宿舍--目前經營咖咖啡店

解說牌:

所長宿舍定位為人文歷史展示空間,讓遊客瞭解關西的歷史和人文風情。宿舍在修復過程中,發現建築體緣側迴廊,竟有「鶯聲地板」結構,只要有人行走,即會發出如黃鶯叫聲,用以防範刺客、陌生人入侵,為所長宿舍特色之一。

 

@看出在日本高壓統治之下,預防報復,才有此設計。

113年馬武督登山健行

 

 

 

113年馬武督登山健行

113年馬武督登山健行

113年馬武督登山健行

鐵馬巡邏守護家園----在戰後物資匯乏的年代員警執勤時所使用的舊式警用腳踏車,作為轄區巡邏或查察之用。

 

14:06

1.參觀老街--保留日式建築

113年馬武督登山健行

2.關西分駐所---在整修中

113年馬武督登山健行

14:20參觀臺紅茶葉文化館,

老闆自稱是羅碧玉兄弟的曾孫。原來的茶工廠是羅碧玉兄弟合資經營的,老闆表示他們在馬武督有一片茶園,目前還在與當地茶農合作進行契作,主要生產綠茶,也有烏龍茶,類似東方美人茶。他泡了綠茶粉及鳥龍茶請我們,年輕的老闆還提到,羅家書屋前面的田地原來都是他們家的,後來大多分租給佃農,現在有些佃農已經不再耕種了,他們曾經申請收回這些土地並打官司,但最終沒有成功,並說羅家書屋是羅碧王偏房的房子,他只生女兒,兒子是認養的,閒聊了一會兒後我們便離開。

(關西茶廠老闆提到工廠和馬武督之茶農有契作一日和老家在馬武督山頭對面尖石鄉蘇樂的范兄談起,他說早年種十多甲茶,土地是向金蘭將油租,將茶葉送到錦山,再到關西的茶工廠加工他說一年可採茶四次,種茶收入高,同時也種姜及日本杉,又說早年從蘇楽有路通到馬武督,整座山都是茶園,關西茶廠提到工廠和馬武督之茶農有契作,得到證實,馬武督的茶園在何處他日再去探訪。)

14:4參觀太和宮:

老師導覽:太和宮是關西重要信仰中心,該建築和羅家書院同様的建築師父,都和關西名人羅碧玉有關係。

113年馬武督登山健行

1.講解雕塑:三川殿口左右兩側石雕,左側將軍和童子手持「旗」、「球」,而右側將軍和童子手持「戟」、「磬」,即諧音「祈求吉慶」,替信眾祈求平安、吉祥如意。

2.講解「螭虎團爐」即是以三對或四對螭龍,團成香爐之形,「爐」有「祿」的諧音,為民間喜用的題材。

3. 講解三川殿龍門對聯

113年馬武督登山健行

 

門額:正氣調元

正向南山插漢文峯五指

氣騰北闕排空筆架三層

4.講解川殿虎門對聯

113年馬武督登山健行

門額:存神過化:

存心敬仰喜獲風調雨順

神力扶持欣沾海晏河清、

【過:經過;存:保存,具有。圣人所到之處,人民無不被感化,而永遠受其精神影響。出處先秦·孟軻《孟子·盡心上》: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

在這九月的秋天,白天十分燥熱的天氣裡,安排到馬武都森林遊樂區登山健行,真是舒服!走環狀線,步行約兩小時,在老師的帶領下,認識整個山徑。沿途有小橋、瀑布、涼亭,走在挺拔高聳的松林中,一片翠綠的竹林,許多粉紅色的野花盛開著,讓人賞心悅目。登到最頂端,極目遠眺,崗巒起伏,藍天白雲,令人心曠神怡。與同伴分享人生,徜徉在林間,真乃人生之樂。下午安排到關西老街健行,走訪太和宮、日治時期的警察建築群、紅茶博物館等。在老師的導覽下,讓我們對這個純樸的客家小鎮有了更多的認識。

 

 

網路資訊:明治三十三年(1900年)間由關西士紳羅碧玉、陳春隆發起新建,改稱「太和宮」。原重建在大同路現址前方,但之後經風水師建議,需後退縮20公尺。昭和四年(1929年),羅碧玉、黃德洋等人再發起遷建至今址,於昭和六年(1931年)正式完工。除主祀三官大帝外,陪祀神農大帝、觀音菩薩、天上聖母、關聖帝君、廣澤尊王、文昌帝君等

備註--網路文章

石店尾的故事---從石店尾走起,我們最先遇見新竹最完整的日治警政建築群。這棟帶有和洋混合外觀的關西分駐所,原址曾是關西信仰中心太和宮的前身-三界廟,後因1895年台灣割讓日本,地方客家人重視忠貞,並不積極配合,三界廟便遭祝融,原址僅存地基,後成立關西分駐所。姿態放低,視野往下,歷史的痕跡就在眼前。分駐所外牆訴說著關西發展的故事,最底層的溪石是來自早期先民就地取材的胼手胝足,再來鋪上石板,這都是清代遺留至今的史蹟,也是火災之後的殘留。最上層的磚造色澤,就是日本人受西方建築影響而帶入的設計,不只區分時代,也突顯出當時日人來台,儘管帶著現代化大破大立的旗幟,但多數建設仍高度倚靠前朝基礎的作法。而宿舍與分駐所緊密結合,為的不只方便上班,重點更是防禦思維,當深入客家人與原住民的傳統領地,儘管是握有優勢武力的日本人,仍時刻警戒。這樣的歷史,如今還看得見。說起石店子的地名由來,是眾說紛紜。一說是整條老街位處斜坡,客家話的「很陡」音近「石店」;二說則是早期因關西座落鳳山溪及牛欄河之間,前人築牆造屋就以河底石材作為材料,當透過加工,又能作為生活器具,靠著產地直送的關係,就形成打石店一條街的緣故,若從關西鎮上的老房子來看,牆上圓滾溪石似乎應證著說法。

順著連棟紅磚拱門街屋,有著大正時期推行市街改正的樣貌,踏入期間,就如分駐所一樣,那時人力物力仍舊短缺,街屋往往有西式門面,內宅仍是傳統木造形式,呈現在地特色。導覽老師開玩笑地說,「以前人扛茶來賣,在街頭荷包滿滿,沿著石店子回家,沿路瀟灑,街尾時就已口袋空空,哪有錢留下來。」不只照相館、麵包店,街上更有許多酒店,那時船運銜接著大溪、大稻埕的關西,可是竹東、芎林一帶山產的集散地,直到未來石門水庫興建工程,一來河運運輸沒落,公路取而代之,二來台灣茶葉面對世界低價挑戰,石店子漸漸沒落。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水龍吟 的頭像
    水龍吟

    水龍吟部落格

    水龍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