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台北大稻埕古蹟之旅」
桃園市長青樂齡「快樂旅行班」元月10日安排到台北參觀旅行,以探訪大稻埕古蹟為主,透過老師的導覽解說,使我對大稻及台灣近歷史的發
展有更多認識。
其行程規畫如下:
【1/10行程--知性文化之旅,約15k台北車站--長沙街--西本願寺--登瀛書院遺址--巡撫衙門、布政使司衙門遺址--撫台街洋樓--北門城--鐵道部園
區--貴德街--李臨秋故居--陳天來故居--李春生教堂--大稻埕碼頭--迪化街十連棟--辜顯榮故居--霞海城隍--林佑藻故居--林藍田故居--大安醫院--
台灣文化協會--天馬茶行--法主宮--寧夏夜市--北警所--渭水公園--雙連站--中正紀念堂站--二二八公園--台北車站。】
這次活動是老師額外安排的,看了老師精心的安排,使我充滿期待。
一早到中壢搭乘上午8時的公車,9:30到達台北車站,考慮到65歲搭公車免費。
大家在南門出口集合,然後跟隨老師一一探訪。
09:52經過台北行旅廣場
臺北行旅廣場,位在臺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與重慶北路一段路口東北側之綠地,廣場位於車水馬龍的臺北車站旁邊,使往返的旅客能在擁擠
的車站旁,找到一塊整齊開闊的綠地;也使居民能在嘈雜的都市中,擁有一處可以安靜放鬆的秘境。平時我們不會特別留意這塊廣場,老師說這
裡是流浪漢聚集的地方。
09:55經過三井倉庫----臺北記憶倉庫
臺北記憶倉庫為一座興建於日治時期的紅磚造建築。其空間作落在北門、臺北車站旁,且鄰近淡水河、大稻埕碼頭,反映當時臺北興盛的貿
易發展,見證商貿運輸從水路轉向陸運的歷程。老師說這倉庫叫三井倉庫,現在名為-臺北記憶倉庫,我們只在外面觀望一下,留待他日再進入參
觀。
10:00到北門,
老師導覽,北門偏西北角可近接大稻埕,西門串聯艋舺,板橋,林家捐建的小南門位處西南角,便於聯絡板橋。
維居百科:臺北府城北門,正式名稱為承恩門、或逕稱為北門,是位於臺灣臺北市中正區的清代城門建築,為臺北府城的正門。坐落於現今臺北
市忠孝西路、延平南路與博愛路交叉口,落成於清光緒十年(1884年),為臺北府城五大城門中唯一完整保持建城時代原貌者,是臺灣新式城門的
代表作,也是臺北市區僅存不多的清代建築之一。門外原建有甕城,今已不存。現與臺北府城其他城門共同列為中華民國國定古蹟。
老師導覽:清官員自大稻埕碼頭上岸,就從北門(承恩門)進到巡撫衙門,台北城有五座城門,還一座小南門,因當初板橋林家捐二十萬兩建
城,故特地開一小南門。北門進去就是台灣巡撫,北門的斜前方是鐵道部,出了北門就是大稻埕,北門四週就是台北城拆下的石頭,現在台北只
剩下北門和南門--------。
(這些是台北城拆下的石頭)
認識劉璈
光緒八年(1882)一月二十四日,台北城正式興工。同年五月, 岑毓英奉調署理雲貴總督,台灣事務,遂交由台灣道劉璈負責。
劉璈巡視台北城基後,推翻前人的規劃。劉璈專精堪輿風水之學,又有修築恆春城的實務經驗。 他認為岑毓英城基規劃不妥,將使台北城「後無
祖山可憑,一路空虛,相書屬五凶。」於是劉璈乃更改城基方向, 將整座城廓向東旋轉13度,使北城牆後方有七星山可做為倚靠,台北城的城座
方向變為向東北、西南傾斜。
劉璈,字蘭洲,湖南臨湘人。初為清朝左宗棠之湘軍部屬,光緒7年(1881年)年授臺灣兵備道,協助福建巡撫岑毓英籌畫台灣建省事宜,其後因在
台灣各大小頗有戰功,任臺灣道道員。
光緒十年(1884年),清法戰爭之時,劉璈積極備戰,並與林朝棟鄉勇棟字營鎮守雞籠。然雞籠淪陷後,身為湘軍的劉璈與出身淮軍的巡撫
劉銘傳本就因派系鬥爭而有嫌隙,當左宗棠死後,同屬湘軍的劉璈終被彈劾入獄,之後當清法兩國議和後,劉璈便被流放黑龍江。
1010參觀撫台街洋樓---延平南路
維居百科:
撫臺街洋樓,暱稱石頭厝(臺羅拼音:Tsio̍h-thâu-tshù),是位於臺灣臺北市中正區城內商圈的市定古蹟,1910年落成後,最初作為日本營造商的
事務所,後陸續作為商會、報社、國防部宿舍等,今為展覽場所。
1、石頭厝
高石組,是台灣日治時代的土木建築會社之一。曾參與許多大型土木工程,如:兒玉總督後藤民政長官紀念博物館(現 台灣博物館)、台灣總督
府廳舍之一部、日月潭水力電氣工事第五工區、桃園大圳等。
2、鐵道部廳社
3、三線道
認識三線路:
三線路,又稱為三線道路,是指台灣台北在日治時代初期興建的4條市區主幹道路,主要利用台北府城城垣拆除後的空間,在城牆原址上改築由安
全島分隔成3個分隔道的道路,因而得名。其分為東南西北四段,依序大致等同於今之中山南路、愛國西路、中華路、忠孝西路。
4打拋-植物,
維居百科:
聖羅勒,又名神羅勒、打拋葉、打拋或嘎拋(泰語:กะเพรา,kaphrao),為唇形科羅勒屬下的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原生於印度次大陸,其相關栽
植種遍及東南亞和熱帶地區。
三樓屋頂有這種植物-打拋
10:27參觀清臺灣巡撫衙門舊址
【臺灣巡撫衙門為清朝福建臺灣省地位最高的衙署,當時與鄰近的欽差行臺遙遙相望。原址位於今中山堂左側、孫中山銅像後方、臺北市政府警
察局附近設有「清臺灣巡撫衙門舊址」石碑。】
老師導覽:出了北門城就是大稻埕,清朝官員搭船來台灣從大稻埕上岸後,有一接官廳,從北門進來拜會台灣巡撫,巡撫衙門前方有一條石板
路。台北城被日本人撤掉,改為三線道----。
10:33參觀中山堂:
維居百科:
中山堂是位於臺灣臺北市中正區的公共設施(公會堂),落成於日治時代的1936年,當時稱為臺北公會堂,為日本建築家井手薰的作品。1945年臺
灣戰後時期改為現名並由臺北市政府接收。1992年1月,該建築被中華民國內政部以「臺北公會堂」為名公告指定為第二級古蹟(今直轄市定古
蹟)。2019年,中華民國文化部公告升格為國定古蹟。
1.、參觀堡壘廳--中美共同防禦防禦條約在這裡簽訂
2.水牛群像
維居百科:
黃土水(1895年7月3日—1930年12月21日),臺灣臺北市艋舺人,日治時期臺灣雕刻家,是臺灣首位赴日學習美術,並入選帝國美術展覽會的藝術
家。
其作品皆以台灣鄉土意象融入西洋雕塑為特色,並創作一系列由木刻、技藝泥塑、大理石雕刻、鑄銅等材料構成之名作,著名者則包含《甘露
水》、《釋迦出山像》、《水牛群像》等作,譽為臺灣近代雕塑先驅之一。
10:48參觀清朝台灣布政使衙門舊址
維基百科:
臺灣布政使司衙門是清代臺灣布政使司的官署,在臺北城西門內之西門街北側(現為臺北市中山堂,地址為中正區延平南路98號。西側的欽差行
臺曾長期誤稱「臺灣布政使司衙門」。
臺灣布政使司是臺灣建省之後,才新成立的行政機構,職掌全臺錢糧餉項等事務。首任布政使邵友濂於光緒十三年(1887年)8月到任。----
11:00北門城
11:05參觀鉄道部
後有宿舍,當時日本的宿舍全部保留下來
11:14經過大稻埕開埠紀念碑
位在西寧北路和長安西路交會處。
1130參觀大稻埕千秋街店屋
維基百科上的記錄,「大稻埕千秋街店屋」是西元1880年代的建築,但是大稻埕著名文史家莊有明先生在2009(民國98)年舉辦「大稻埕千秋街店
屋」90周年慶,以此依據本建築作為雜貨店應是始於1920年。而且原貴德街(建昌與千秋街)是劉銘傳巡撫在1880年代後期開發之新市鎮,因此建
造年代應再考據。「大稻埕千秋街店屋」位於貴德街與西寧北路86巷交叉路口,本照片為其正門,門牌是西寧北路86巷16號;面向貴德街部分為
店面,門牌為貴德街51及53號。2005(民國94)年臺北市政府訂為市定古蹟,是唯一成為市定古蹟的雜貨店。雜貨店在貴德街店面的西側,即其對
街為李春生紀念教堂,南側為「港町文化講座」舊址及全祥精製茶廠,西側不遠在西寧北路86巷4號為李臨秋故居,北側有錦記洋樓,是貴德街現
存文化遺產群的中心。目前為由莊有明先生主持之「莊協發港町文化講亭」,主要辦理文化講座,並展示大稻埕發展歷程的重要文史紀錄。
千秋街,洋人住的,水管造型特殊。
1.李春生紀念教堂--因是教堂是李春生所捐,故名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李春生紀念教會,在貴德路上,其旁邊就是淡水河
2.李臨秋故居
李臨秋故居
11:33參觀陳天來故居(貴德街73號)
認識陳天來 ( 1872 – 1939)大稻埕富商雲集,每一位都是影響大稻埕地區百年來發展的重要人物,其中以從事茶葉貿易而致富的陳天來,至今仍
為人人津津樂道。----- 於光緒17年(1891年)在大稻埕開了「錦記茶行」,-- 到了1881年,福建同安茶商吳福源帶領製茶師傅來臺,在臺北大
稻埕開設源隆號,直接在大稻埕加工生產包種茶,因此到了錦記茶行開業時,市場之主流即以包種茶為大宗,陳天來也順應潮流,成功地開拓南
洋市場,將台灣包種茶銷往東南亞各地,在爪哇、汕頭、井里玫等地都設有錦記支店,業務範圍遍及新加坡、沙勞越、北婆羅洲等地,對台灣茶
在南洋市場的擴展貢獻頗大----位於貴德街的錦記茶行為陳天來事業高峰之重要見證,在大稻埕全盛時期二樓時常聚集茶商名人於此品茗宴客,其
空間配置也反映了茶商當時生活機能及文化,為大稻埕風華年代成功商人住居之代表作。建築主體使用優良建材,雖歷經歲月依然完好,其精緻
的細部裝修充分展現了經典工藝之美, 建築風格呈現1920年代臺灣多元發展的特色,深具時代歷史意義及建築美學價值。
門聯
蘭桂芳聯古義門
荀里蒲輪德星夜聚
泰山桂樹甘露朝溥
1140大稻埕碼頭,
李
李臨秋作詞年代
旁邊是自行車步道
步過台北橋旁的天橋可通往迪化街
1150廣澤宮
12:00迪化街十聯棟(舊名大橋町)
六個家族,歷史古蹟,
十聯棟
日治初期,大正7年(1918年)日俄戰爭時商人大量收購米穀,導致市場供需失衡、價格暴漲。隨後引起了米騷動,使總督府開始思考臺灣的米穀產
業對於日本內地的供應,以國家之力投入米穀產業的發展。臺灣的碾米廠(或稱為土礱間),是自清代以來就發展的產業。收成後的稻米,由碾米廠
買斷後,進行精緻工作再對外銷售。十連棟鄰近淡水碼頭水門,農戶收成後可利用河運,運送稻穀到橋頭的碾米廠。同時台北橋是聯絡三重埔與
大稻埕的門戶。具地利之便的大橋町,逐漸「結市」形成碾米廠聚落。十連棟的六個商號除了森元洋線,連瑞利、振豐、晉春、春發、林源益這
五家便經營著碾米廠。
12:30辜顯榮發蹟老宅,(歸綏街303巷9號)
大稻埕沿淡水河岸碼岸,清末洋行領事館林立,因為貿易成為全台灣最繁榮的地區之-,吸引不少富商購建详樓於此地,日治初期富商辜顯榮取
得台灣官鹽專賣權後,於淡水河畔建築鹽管辦公室及後楝的三層樓住宅,台灣光復成為著名的榮興合唱團所使用⋯⋯⋯
11:36林藍田故居(林五湖本舘)
老師導覽 林五湖祖厝有三家店,店號154-158,林藍田於1853年過來,這是最早的店,還有一間是林佑藻,另外霞海城隍有38義勇公,是當年頂
下械鬥,同安人被打,他們保護城隍過來,過程中有38人犧牲了,所以供奉為38義勇公。
【維基百科---頂下郊拚,或作頂廈郊拼,又稱「四縣反」,為在1853年發生於艋舺(今臺北市萬華區)的分類械鬥。械鬥當事一為以泉州府晉江、
南安、惠安三邑人為主的泉郊及北郊稱為頂郊,另一則為以泉州府同安人(其地今分屬漳州龍海市、廈門市及金門縣)人為主的下郊或廈郊。此
械鬥,同安人落敗,並敗走大稻埕(今屬臺北市大同區)。頂下郊拚事件,影響層面極廣,除了造成人員傷亡,同安人的遷徙,及八甲莊(今老
松國小一帶,原為下郊)付之一炬外,也間接促成大稻埕與大龍峒(今屬臺北市大同區)的開發。】
林五湖祖厝,建於1851年,先祖林藍田為了逃避海盜搶劫,由雞籠移居大稻埕,在當時的中街,建造了三棟閩南式街屋,座落在今日迪化街一段
154、156、158號,店號「林益順」,從事與大陸往來的貿易,成為大稻埕最早的店鋪。接著,林藍田的堂姪林翠記先生,向堂叔林藍田購得今
日迪化街一段156號房產,開始經營船頭貿易,1860年後由於經營不善,而將房產後方的第三進,變賣還債。
林翠記因為生意失敗,開始求助命理師父,引發興趣自行專研命理,並到中國尋訪名師,於1864年在自宅掛牌「林五湖擇日館」,以易經卜卦替
人擇日問事,如今已傳到第六代林宗祐。
156號林家祖厝,至今還可看到清代建築外觀,第一進維持商業運用,過去曾經為打鐵、金紙店鋪,現在是名為「臻味茶苑」的茶館,仍保留當時
的地磚、門栓及石門楣;第二進,是木構架二層建築,並且設有樓井,是大稻埕傳統店屋的典型格局。
林藍田所建立的這三間店舖與住宅,被視為今日迪化街形成的開端,「林五湖擇日館」如今仍持續營業中,並且定期性辦理導覽活動,讓更多人
了解迪化街起源,持續傳承迪化街的百年歷史。
霞海城隍廟有三十八義勇公,當年頂下械鬥,同安人被打,而犧牲的烈士,他們帶著霞海城隍到這裡,沿途被三邑人打,38人犧牲故供奉之。
12:40林佑藻故居(店號105、107、109)(今林復振,百年老店、懷結堂)1853年他帶領同安人從萬華來這裡開發,(大稻埕已經開發170年),
認識林佑藻:
一作右藻,綽號連環仔,尊稱連環頭仔、連環大仔,清代臺灣臺北士紳,祖籍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道光中葉,隨父經商渡臺寄籍艋舺八甲庄。
被同安人組成之下郊奉為精神領袖。咸豐三年(1853年)初,泉州、漳州等地天地會發生民變,連帶影響到臺灣的經濟與民心,景況日益艱難,
於是此時「下郊」八甲庄的頭人林佑藻顧不得己方只有700兵勇,而頂郊則有2000兵勇的人數差距,密訪板橋漳州人林本源家族,期望以小搏
大,密謀聯合扳倒「頂郊」,平分艋舺渡頭控制權。 於是以淡水河碼頭力伕口角為事端,謀劃在當年八月首先發動攻擊頂郊。而「頂郊」黃龍安
則因漳泉械鬥時,「下郊」拒不出兵救援,造成重大損失早有不滿,於是三邑人在黃龍安領導下以艋舺龍山寺為作戰指揮中心應戰。但是三邑人
所居的龍山寺、舊街(西園路)、蕃薯市街(貴陽街)三地與同安人所居之八甲莊,東邊隔著安溪人所建的清水祖師廟(今康定路老松國小附
近),南邊又是池沼遍佈,三邑人難以大規模攻擊,導致雙方僵持不下。後來三邑人向安溪人商議借道祖師廟,拆除廟宇闢為通道,進攻八甲庄
將之燒毀殆盡。同安人在家園被毀情況下一部分退到大龍峒,一部分由大老林佑藻率領,逃往大稻埕之圭母卒社另辟商埠
午餐自理
13:12遇到韓國瑜陪淑惠來這邊拜拜。
13:32參拜霞海城隍之義勇公祿位
臺北霞海城隍廟沿革誌載:「道光年間,海內陳金絨氏奉戴來臺,初安於艋舺八甲庄(即今之萬華八甲町)假店舖為祠廟,至咸豐三年
(1853),章泉民鬥,神座累災被焚,先時海內林礬氏等急將金身護衛,遷徙於大稻埕杜厝街(即今之大橋町一丁目)陳金絨氏嗣,陳浩然氏之
金同利舖中,是時保護神像,不顧捐軀,除林礬數氏外,奮鬥脫困,餘竟遭禍陣亡者有三十八人,海內派下感念為公受厄,共議配祀霞海城隍廟
西廡,曰義勇公」
13:38 參觀大稻埕遊客中心----稻江公學
14:13大千百貨、天馬茶房、𨒂平北路二段、二二八事件的發生地-----。
天馬茶房二二八事件發生地點
網路資料
【二二八事件爆發的導火線源自查緝員、憲兵、警察單位查緝私菸處理失當。1947年2月27日上午10時,專賣局臺北分局接獲淡水港有走私火
柴、香菸等活動之密報,派出查緝員,會同警察大隊派遣名警察,前往淡水港追查走私,依照密報轉往太平町圓環一帶查緝私菸,附近私菸攤販
見狀紛紛逃散,最後在延平北路、南京西路交會處的天馬茶房廊下查獲逃避不及的林江邁出售私菸。查緝員欲當場將香菸與所得現款全數查扣沒
收,林江邁表示一家三口生活困難,跪地哀求不要將香菸等東西全部帶走,至少發還一部分;路旁民眾也紛紛聚攏圍觀、幫忙求情,但是查緝員
不同意請求。林江邁情急下纏抱查緝員葉得根不放,葉得根隨手以配備的手槍槍柄敲擊頭部,導致前者出血受傷、昏迷在地]。在場圍觀的行人見
狀群情激憤,立即包圍查緝員;查緝員連忙拋棄貨車分頭逃竄,群眾緊追不捨。查緝員傅學通在永樂町遭緊追者抱住,情急下向群眾開槍示警,
擊中在自宅圍觀狀況的市民陳文溪胸部,隔日不治。這項舉動引起現場群眾更加激憤,-------- 】
14:35--參觀臺北法主公廟,
位於臺灣臺北市大同區朝陽里的法主真君廟,源自安溪閩南人信仰,與大稻埕霞海城隍廟、大稻埕慈聖宮並列為大稻埕三大廟。
14:42:15:15參觀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景點介紹
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將重現大稻埕的絕代歷史風華,追憶當年大無畏的新文化先覺,除積極收藏與展覽新文化運動的史料外,並持續對
(資料來源: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網站)
展覽之一
台灣民眾黨非武裝抗日社運
解說員說明:
日本把紅茶和布從大稻埕和萬華碼頭運到歐洲,把那錢從在國、法國買鴉片子運回台灣,在老松國小萬華蓋一間專門製造鴉片的工廠,以公賣方
式販售給台灣人民,台灣民衆黨無法忍受,於是寫信給國際聯盟,國際聯盟打電話給日本,同時,其信'也將霧社事件的訴諸國聯,其信件(通達
文)在展覽室。
通達文:用電報對國際聯盟阿片委員會反對特許---
註:「日本佔領金門期間特許仕紳階級販售鴉片其目的在獨化知識分子。」
參觀水牢
15:19參觀蔣渭水公園
有碑文,各種運動招式,九鬼拔馬刀、掌拖天馬、三盤落地、拱手當胸、打躬式、掉尾勢。
認識同行
1.賴淑萍:這次台北知性之旅,來到在三井倉庫時,遇到一位日本的夫婦帶一個小朋友,看樣子他們來台灣觀光的,不會說中文,同行賴淑萍相當熱心,充當上午導遊,這對日本夫婦也跟著我們參觀,他們下午要回日本,她的日語很流暢,淑萍的父親曾留日,母親被日本商人收養,姐姐住在日本,她曾在北投賣舶來品,經常到日本批貨,對日本很熟悉,她很有語言天賦。下午我們到天馬茶房參觀時,對當年在天馬茶房旁邊的大千百貨查緝私煙,導致軍民衝突的228事件,知之甚詳,講得頭頭是道,她在萬華長大,影響她的政治傾向。
2.方女士:她是親友團成員,來自列嶼西方------。
113年元月29日
今早天氣回溫,我約老伴上台北,有了上一次到台北大稻埕旅遊經驗,我規劃了幾處參觀行程,到迪化年貨大街感受人擠人過年熱鬧氣氛,走一走逛一逛,給平淡的日子增添些趣味。
我們先搭公車到中壢,轉客運,在12:30抵達台北,我們在南門口附近買兩個台鐵便當,一個80元,到車站外樹陰用餐,看人來人往,發門口屋簷下堆積很多街友的寢具,相當奇特,也算是台北火車站前特殊景觀。
飯後我們朝右步行於13:00來到台北記憶倉庫(三井倉庫),本想進去參觀,今天剛好周一休息,倉庫後方有一塊廣場,種植許多樹木、周圍有許多不同種類的草和蕨類,諸如白茅、松葉景天、狼尾草------,好像走進城市叢林般,倉庫左側有一件裝置藝術「現在山水」,在寸土寸金的台北市中心,刻意保留一點原始的風貌,相當難得。
文字解說---
現在風水—李貴至
現今,人類製造的物質已經遠超過自然界能夠分解的速度了,也產生了環境中的垃圾問題,在自然生態系統上更是迅速失衡。
「山水」一直以來是華人藝術創作的主要題材,在借發抒情的同時傳達超越人類且以自然為主體的哲學觀。我將此環境藝術雕塑命名為「現在山水」。作品以兩道不一樣的流線型雕塑組合而成。第一道流像由竹子等自然素材所組成,象徵河流。第三道流線除了竹子之外結合了溪流的垃圾,並雕塑成山的形狀,象徵著山林。我將進河流與山林的象徵置放在由磚塊排列出如漣漪狀的地面上,翻如從地表升起的飄浮島溪。此作在全球環境失衡的時代底下以水寓意。從現在的人為干預自然行為反思過去的順應自然的態度,看見我們現在的山水風景。
13:15來到北門城,參觀北門廣場,發現很多文字'及行解說:
一、臺北城「城市軸線」的人文意義》清代臺北城的「城市軸線」潛藏著兩個重要人文意義:
1.《禮制軸線》一自北端臺北府署前的「府前街」(今重慶南路)延伸至南端「文武廟街」的文廟、武廟,形成南北中軸線。這條中軸線及南北向街道皆以北極星作為正北方位,形成南北及東西向的棋盤式道路。臺北城池為所有清代城池中唯一探用矩形平面者,可以彰顯「四正方位」的禮制,以此觀之,空間格局潛藏《禮記》「王城之制」的人文意義。
2.《風水軸線》—自北門城門門道南望博愛路(清代北門街) 與延平南路(日治開闢街道),可見兩路並不干行,博愛路原為北門出入的主要南北向街道,而延平南路與西側城牆方向一致,街道與城牆斜交的現象,即爲臺北城市軸線的風水地景特色。
二、一座石頭模型,其圖案有北極星、七星山及台北城之地圖。
三、大直北勢湖採石運石流程解說牌。
四、採石工人模型塑像
五、 清代臺北城內街道及衙署配置圖
光緒五年(1879)臺北知府陳星聚规劃臺北建城事宜。城牆周長一十五百公六大,城高二丈,尺厚一丈二尺,城上置雉堞。馬道,城外環以壕溝護城河,域門五座,承恩門(北門)、景福門(東門)寶成門(西門):麗正門(大南門):重熙门(小南门),其中北門、泉門置有外廊(甕城)。童北城牆以石材構菜,為臺灣城池中唯一的長方型平面格局,在規劃及構造上為全臺等級最高及最壯麗的城池,城垣及城門樓於光緒十年竣工(1864)
細細參觀閱讀,使我對台北城有更多認識。
13:36參觀撫台街洋樓,
路過附近一家販售焢肉飯,香噴噴的,顧客很多,生意興隆,可惜已經吃飽了,下次有機會再來光顧。
進入館內參觀,導覽員說他們是休息時間是星期二。
有三件解說:
一、撫台街洋樓--該棟建築建立1910年,一樓為石砌,二樓木結構,大家稱成為石頭厝,1997年由台北市政府指定為市定古蹟,201 3年委托台
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經營。~~
導覽員說真正洋樓是前面這棟,後面的不是。
二、撫台街在哪兒?--這裡是清代巡撫衙門坐落的街區,撫台就是巡撫的意思,日本政府入台之後,拆除原本的巡撫衙門,1900年,日本政府在
市區改成計劃中,劃定撫台街區,範圍在北門南區、博愛路以西、武昌街以北、中華路以東。
三、台北城內猜猜看看了以後就知道城內的的古蹟和歷史建築物---。導覽員說,城內以前是城中區。
離開撫台街洋樓後,再回到北門城,步行到逛廸化街,途中經過鐵路局舊舍,也是台北市歷史建築,今天是週一休息,不能進入參觀。
李乾朗台灣古建築介紹:
鐵路局舊舍【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
位在台北城北門外,建於日治大正8年(1919),設計者為鐵道部改良課的技師。建築為兩層樓,平面呈L形,主要入口置於轉角處,兩側並設衛
塔。由於當時鐵路技術多仿自英國,故採用英國19世紀維多利亞時期的磚木混合構造。一樓以磚砌外牆為主,二樓多木作,屋頂及牆體均露出木
樑柱,並施以雕飾。為仿英國半木構造的洋式建築,它具體顯現出當時設計者所受的洋風建築影響,成為台灣鐵路史的一個重要紀念,具有多方
面的歷史意義。留影紀念。
不久來到年貨大街,相當熱鬧,我們買了些年貨,又步行到大稻埕碼頭參觀,天氣炎熱,先在大榕樹下休息,我們在一艘古帆船留影,遊客很
多,很多人搭遊艇遊淡水河,碼頭遊客真多,有一群年輕人在YouBike處借車借。
網路資料
【台北河濱自行車路線2|淡水河河濱自行車道:淡水河濱自行車道貫穿大稻埕碼頭和延平河濱公園,沿路經過大稻埕、城隍廟、孔廟、紅樓、保
安宮等台北古色古香的景點,騎車走訪老台北街區,感受台北獨特的復古氛圍。從雙園河濱公園出發,沿著淡水河畔騎車、欣賞河岸風光,繞過
社子島後再接上基隆河河濱自行車道。】
下次來此騎自行車,探索台北古蹟,將是一件有趣的體驗。
不久,我們步行到民生路和重慶路口搭乘公車返回中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