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年探訪安岐
金門有700年的歷史,100多個自然村,每個村莊都有故事,安岐未曾來過,最近幾次造訪,留下難忘的回憶。
6月11日回金門,聯絡到金大資工系陳教授,他開車載我到金大,在校園逛一下,傍晚就從後門散步到山灶,山灶離金大很近,村口有二棟建新別墅,村內卻一片荒蕪,山灶是許氏48郎公後裔住地,許水德院長、新北市許興昭議員先祖都來自山灶。途中聯絡住安岐的乃欽兄,他正好在家,我們又步行到安岐,一進村庄處處在蓋房子,充滿生機,見到 97歲的加榮伯父和96歲的伯母,他們身體相當硬朗。乃欽兄每個月有半個月在金門照顧雙親,真孝順,他台北市政府地下水工程處副主任退休,為人熱心,他有七兄弟,大哥住在南門,住家旁有二農地,種地瓜、花生,宗伯如此高齡還在種田,我問花生園怎麼那麼直,96歲的伯母竟很清楚的回答,「是用繩子拉直定位」。父母長壽又健康,乃欽真有福氣。第一次從金大步行到安岐,真難忘,陳教授楊梅人,擁有很多專利。
106年拜訪安岐
7月4日和四弟一起到安岐拜訪乃欽宗長,探望98的伯父和97歲的伯母,在中堡田間遇外甥婿忠炳,他和姐姐返鄉幫忙收成花生,中堡楊姓居多,古稱湖尾,有一條湖尾溪。來到安岐,乃欽宗兄返鄉陪伴雙親,伯父已98了還很精明,身體硬朗,他曾是一位傳統閩南建築的匠師,伯父說後湖元清的房子是他蓋的,他長子也是匠師,乃欽任職地下水工程處,也是和土木有關連。伯母97歲了,仍十分健談,行動自如, 真令人羨慕!安岐是一個古老的聚落,舊縣志名為後岐。後改為「安岐」,38年的古寧頭戰役,這裡也是重要的戰場,當時從後岐登陸的共軍最多,因此成為重要的戰鬥村。走進村落處處可見堅固的石砌牆垣,遺留許多的軍事遺跡。乃欽正在修建閩南古厝,提到左側龍邊廂房不設廁所的理由,其屋前有一池塘,四周是石砌矮牆、碉堡射口。遇到蔡姓社區總幹事,提到到社區住戶有許、蔡、吳、周、林、陳、洪、薛、錢等姓氏,村莊有許、吳、周、林四間祖厝,十分特殊。
1080406和淑林、乃紅、三弟到安岐參觀乃欽兄在重修中的一落二櫸頭的閩南建築,其屋前有一池塘,乃欽在那裡出生,相當有感情,獲政府補助一百五十萬元,淑林宗長建議屋前短牆要加高形成照壁,屋後曾是團指揮部,面對嚨口及東一點紅。
【安岐村內有一仁佳樓,是安岐旅居新加坡的華僑大善人吳仁佳約在五六年代滙錢委由柱内親族興建,二層樓計有九間房間,提供柱内的無房子的親族九家人借住,現門都上鎖,蓋好後收取便宜的租金,做為該柱祭祀祖先用。】
110年探訪嚨口後沙安岐
金門島上有163個自然村,每個村莊都有故事,很多宗族還一脈相承綿延五六百年,它沒有遭遇中共文革的摧毀,也沒有如台灣被日本統治五十年,走進每個村莊,看看它的地脈紋理、建築、宗廟,聽聽鄉老述說村庄的故事,雖只是走馬看花,仍是件有趣的事。
4月2日清明返鄉,下午來到金城,搭乘12號公車一路行經東堡、中堡、西堡,很快就到終點站--嚨口,初次搭乘12號公車,一路陽光普照,這時機場這邊在起濃霧,造成機停飛,小小的金門氣象變化如此相懸殊。難怪日本時代會選擇安岐蓋軍機場,常聽後湖長輩講抽壯丁來這裡當奴工的痛苦經歷。嚨口周圍農田相當平整, 道路十分筆直,感到驚訝!這一帶農田有經過重劃,看一大片的麥浪隨風搖曳,感到十分舒暢。站牌前有一整排透天厝,走到村內,先去參觀村莊的廟,遇到一位八十歲阿婆在剝蚵仔,我稱讚她十分俐落,阿婆健談 ,她姓蔡,嫁到東洲,大弟、三弟住還住村內,特地回來幫忙剝蚵仔,他說這裡蚵比較大,有2耳,比古寧頭的蚵還大。她跟我說三十八年古寧頭戰役一段往事,那年她九歲,目睹傷兵斷手斷腳,到處哀哀叫,十分恐怖!她那時她還是小孩子,驚嚇得很,當時戰爭來得突然,只能躲在床鋪下面,那時還沒有防空洞。戰爭結束後,有一阿兵哥跟她說『妹妹妳來看』,『這也哀號那也哀號,好可怕!』她說死傷的大部分是共軍,村莊的壯丁要幫忙扛屍體和傷兵。阿婆說到嚨口以前才六、七戶,最近大家回來蓋房子,己有十多戶了,她說村莊蔡姓居多,都來自瓊林。
在侯車亭遇到一對老夫婦從田裡回來,阿嫂說先生姓蔡,她是古寧頭人,是后湖小眼嬸的堂妹,她說『雞山廟』奉祀厲王爺,老乩身還在時十分靈驗,很多人來問事。站牌前整排透天厝房都是他先生的兄弟蓋的。
進入村莊遇到住三號的大嫂,她說這村莊是張姓來開基的,所以張家的房子都在村莊中間位置,又說二號張姓有二房,人丁繁多但是都住在外面,這𥚃吳姓有兩戶,本地吳現住在湖尾,即吳阿僅醫生,另一戶吳姓是從內洋搬過來,這裡也有潘姓住戶。
不久乃欽兄開車過來,他載我到後沙參觀許丕騰古厝和二家廟。來到許丕騰古厝。
讀其介紹:「古厝有一百四十多年的歷史,為一落雙突歸二櫸閩南傳統建築,古厝格局金門俗稱「六路大厝」的形式,許丕騰返回僑居地之後,因家道中落要把此宅於一千二百銀元賣給同為金門華僑的山后人,這消息被同村的新加坡華僑許丕簡知道後,認為該屋被拆除可惜,並有損村譽,故以一千五百銀元買下,免除落入外村人之手。」
門額上有「太和翔洽」的泥塑,意謂著天地之間充斥著一片祥和融洽。這棟建築應是「金管處出資修繕且交予使用地上物30年」,只在外面參觀。接著參觀兩座宗祠,大宗祠位在村莊後方,祠前遇到三、四人在剝蚵仔,我們趨前問候,一位大哥告訴我們,後沙大宗祠是大、二、三、四房的,宗祠前大都是長房,善於經商。另一宗祠是五房的,而五房分大六路、小六路、南勢角等,旅台鄉親木進、永忠都是五房的,五房朝文發展,公務員、職業軍人較多。他說後沙房子方位大部分是向亥已,後沙宗親許奮鬥,志仁兄弟,火利、木進、永忠-----等都相當優秀,他們在各行各業傑出的表現。「後沙新字序 : 始天歷敦嘉 光乾懋體 日升東海(廷臣崇懿) 上丕顯及(德靖獻顯) 明時遐邇(宏勳忠孝) 皆同仰曆(裕宗澤明) 來有定期(良奕世恩)丕、顯、及、明、時--------」。
離開後沙後來至安岐,參觀乃欽兄所經營的民宿,其屋前有一口池塘,真是風水寶地,院子左前方百香果爬滿棚架,綠意盎然,右側鄰大馬路種了一整排紫微。忽聊到一木進早上的po文,杜牧的紫薇花:「曉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園中最上春。桃李無言又何在,向風偏笑艷陽人。」乃欽說夏秋之際紫微盛開,花期長,難怪詩人會稱讚。我問大廳神龕但沒有奉祀神明,他說這是他父親生前交代,但請示神明不願意而作罷,他說很多人把祖先的牌位送到金剛寺,據說要花十幾萬。不久他載我回家,一路閒聊,他說安岐村有許、周、吳、陳、蔡、錢、洪等姓,他三歲離開安歧到後浦,他在這棟房子出生,特別有感情,他回來經營民宿客源都是經由朋友介紹的。感謝乃欽的陪遊,一次愉快又充實的村落旅行。
一日在台北遇到木進,我說一般村莊有「宮前廟後」的說法,我提起貴村有兩宗祠,其中有一宗祠在村中間,他說小村落有兩間宗祠不是好事,他說村中監是五房宗祠,後方的房子大門偏離宗祠,都從側門出入。他還說後沙農田經過土地重劃後,原先入番到南洋在村莊房子還保留著,的田地被重劃過,分到到南洋原始耕地者卻家運不順。
嚨口後沙安岐都是在后江灣也都產蚵仔,離大嶝島相當近,處處蓋新房,看出地氣興旺。木進宗長研究家廟、祠堂與宗祠,頗有見地,值得參考,附在文後。
-----------------------------------------------------------------
附後沙許木進文:家廟、祠堂與宗祠
小的時候,父親稱呼自己的「家廟」為「祖厝」,他姓的「家廟」為「祠堂」。在小小的腦海中,一直認為明明大門門首上是寫者「某氏家廟」,為什麼會有不一樣的稱呼。及長,出外工作,參與旅外宗親會活動,與台灣、大陸、東南亞等宗親會交流往來。發現同一宗姓,在祭祀祖先的地方,幾乎都稱為「某氏宗祠」。乃興起好奇,意圖瞭解其差别,以免稱呼錯誤,被人看低。
所謂「家廟」者,乃是供奉祭祀自己姓氏「開基世代祖先」的地方。通常是存在單姓聚落比較多,單姓聚落世代居住,支脈衍繁、子孫昌盛、開枝散葉,為祭祀祖先有理想的處所,最後衆議集資興建而成家廟。祖先祭祀,左昭右穆,依輩份排列,井然有序。故神龕最上層、最中間為開基祖先牌位,再來依輩份大小順序一世、二世之次序排列下來。如遇祖先世代多、往生子孫眾,神龕無法容納個人神主牌時。可將同一輩份均已往生的祖先、依同輩份次序,𢑥集成總牌,以節省神龕空間。但輩份相同,尚有子孫在世,則仍需保留個人神主牌位與祿位。
所謂「祿位」,係配合家廟於奠安大典,在世子孫可先行將神主牌位晉至家廟神龕,但現在在世者,先以紅色綢布包起來,以和往生者有區別。往生後透過祭典儀式解封,共享後世子孫祭拜,享受春秋兩祭(清明、冬至)香火。「個人神主牌」與「祿位」晉入家廟,並非隨時可辦,通常它是要配合家廟修繕奠安大典時機,才能辦理。家廟修繕是大工程,所需費用不貲,通常是要經過三、四十年,發現建築物有傾頹之危,才會辦理。因此人的一生中,只能碰到一次家廟奠安大典的機會,要碰到兩次以上者,機會更低。因為機會太少,所以子孫會利用這個時機把先人的「個人神主牌」和自己的「祿位」晉入家廟,完成晉主儀式。
所謂「祠堂」者,係供奉他姓祖先的場所,無論它以「家廟」或「宗祠」方式呈現,我們都以某姓「祠堂」稱之。其中祭祀祖先的時機與禮儀方式,可能略有不同,惟子孫孝親、敬祖崇宗之心,都是一樣的。
所謂「宗祠」者,乃單姓在同一地區,居住到一定期間,已傳好幾代人,但無足夠的財力興建家廟。乃結合同一地區,來自不同地方的單一姓氏,大家共同議定,共同出資興建祭拜祖先的處所。由於大家來自各方,彼此之間雖有共有的姓氏、共同的血源,但不知相互間輩分為何?但大家都想要把祖先安置在同一處所,共同祭拜,彰顯不忘祖,子孫大團結。因此神龕內眾神主牌位高低、尊卑位置的放置,就是一門大學問。通常「宗祠」管理者,會訂出一套法規來管理,不論其採先來後到或財力高低價購的方式,最重要的是大家要心平氣和處理,這才有辦法永續經營傳承。
「家廟」、「祠堂」、「宗祠」的經營是百年事業。所謂「祖先安,子孫諸事才能發」。有一次,遇到一位長期在宮廟,為神佛服務,所謂「聽佛語」的長者説,凡信眾有困難,前來請菩薩問事者,80%都是祖先的問題。他特別強調華人所提倡的孝道,人不只在世要孝順父母,父母往生後,也要尊敬歴代祖先,累世父母。他們在它世界安好,才能庇佑此世間的子孫。所以「家廟」、「祠堂」、「宗祠」的永續經營,就顯得格外特別的重要。
「家廟」、「祠堂」、「宗祠」的建築在聚落中,因為它奉祀者祖先牌位,後代子孫為對祖先表示崇敬,以及庇佑後代子孫昌榮。所以其建築格局與規模,特別講究地理風水堪輿之學,另者祖先有無科舉功名,曾否受過皇帝敕封,都會影響到其格局。其建築都比一般民宅要來得宏偉高大。內部大廳寛敞,供後代子孫祭拜儀式之用。大廳神龕供奉祖先神主牌位,左右供有神明,文昌土地同祀。大廳梁柱懸掛歴代祖先功名勳猷匾,廳柱鐫刻家族起源與祖先功勳事蹟聯。另外牆壁上也敍述家廟興建緣起及捐款經過的石碑,它不但訴説者聚落家族的歷史,也期許子孫的未來能師法發展,同時也讓後代子孫膜拜追思。
家廟建築通常都是二進式,另外也有三落式的建築,廟外大門門首標示「某氏家廟、宗祠」,建築正面金碧輝煌。大門通道有三川式大門、也有單一大門,門外有無石鼓,大埕上有無石竿杵立。這要看奉祀在大廳神龕上的祖先,在國家、朝廷有無科舉功勲、官職官銜、及品制大小而定。在宋代以後宗法制度的約束下,家廟、宗祠的興建有一定的規範,民間家廟除受皇帝敕封者外,不得逾越興建,否則可能招來罪禍。民國以後就沒有規範,所以家族財力雄厚者,其建築傾向高樓,多用途建築。看不出歷史文化的內涵。
「家廟」、「宗祠」是姓氏祖先牌位供奉處所,是莊嚴肅穆清靜的地方。除了重要年節慶典或子孫結婚祭拜外,平常大門是深鎖者。建築物大門兩側的牆壁上,更彩繪或嵌著子孫要知書達禮、忠孝節義的圖記庭訓,教育子孫孝親、敦親睦鄰、飲水思源、𡚒發圖強、光宗耀祖,蔚為國用,不要忘本。屋頂脊背燕尾上的龍頭,向天際昻首,展現雄姿,暗喻強調子孫事業發展,仕途功名都在外地,出外去打拼,才能為社會、國家所用,也才能一展自己的長才,開展事業,開枝散葉,衍繁子孫。呼籲子孫有為有守,宗族要能團結一心。
「家廟」、「宗祠」要永續經營,千秋萬代,要有一套管理辦法。每間家廟、宗祠因歷史、政治、區域、經濟、社會、生活制度不同,各有不同的管理模式。但仍然以宗老管理制度為大宗,近年出現宗親會的模式介入家廟、宗祠管理也很普遍。
以金門后沙許氏家廟管理模式為例,其為世代傳承,永續經營,家族自宋末少闢公開基後,歷二十餘世,六百餘年。雖有二間許氏家廟,因祭拜開基祖先相同,所以管理方式相同。
一、祭拜時機:平常每個月初一、十五祭拜,遇清明、冬至兩個大節日,擴大祭祀,祭典結束、中午飲福。
二、祭拜人員:平日每月初一、十五,點香火祭拜,由一名值年宗老負責。該名宗老的産生,是名新科祖父。其條件為家中有新生首位孫字輩男丁,於冬至祭祀大典日向祖先稟報,晉身為宗老。享有值年宗老資格,當年如數人都具此資格時,則相互協調之,如遇當年無新科宗老,則續任至新科宗老産生,再辦移交,保祖先祭祀香火不斷。
三、清明、冬至祭祖大典:清明、冬至祭祖,有「吃頭」的習俗。所謂的「頭」,可分為男丁新結婚的「新婚頭」及「老頭」兩種。所謂「新婚頭」是男丁於結婚後,於每年冬至祭祖時,向祖先稟報登錄。是最優先做「頭」祭祖,期間從翌年冬至日開始做「頭」,直到隔年清明,是完整的一年,中間任何人不得插入。據說若有人「新婚頭」無法完成一整年的做「頭」,會在婚姻及家庭產生波折。家鄉宗老知此習俗,都會要求晚輩嚴格遵守。男丁做完「新婚頭」以後,同時取得進家廟參加飲福的資格。家鄉未結婚之男丁,則無權進家廟飲福。但因「冬至」並非國定假日,參與結婚男丁沒有「清明」時多。為營造家廟熱鬧的氣氛及提早認識祖先留下來的典章制度,乃默許一些未婚男丁、男孩參家飲福。
另所謂「老頭」,指的是當年沒有「新婚頭」時,由已結婚之成年男子第二次做頭,依登錄年度順序做頭。通常「新婚頭」至「老頭」,間隔時間約20至30年,其間要看新婚男丁多寡而定。
家鄉有二間家廟,長房(含二、三、四房)家廟飲福時有6桌、3人任爐主,每人負責2桌。五房家廟飲福時有12桌、6人任爐主,每人也是負責2桌。設宴席多寡是遵從祖制而來的。五房以前人丁少時,也是採用6桌,由6人任爐主,後來人丁旺盛,才改制為12桌。為讓祭祖食頭飲福儀式能順利承傳,值年宗老也把當年冬至及隔年清明爐主公告,讓現任爐主也很順利把「過頭龜粿」移交給下任爐主,完成傳承。
四、敬告祖先:冬至祭祖大典時,在年度內如各家各戶有男丁誕生、男丁新婚,在這一天可焚香祝禱,敬告祖先,新生男丁、新婚男子名單,值年宗老登載入冊,完偹程序。新婚男子開始承受義務,於翌年冬至日至清明日做「新婚頭」各一次,祭祀祖先,完成嬗遞傳承任務。
五、講昭穆、序輩份:每一家族為告訴子孫的由來,公祖伯孫的倫理關係,請後世子孫遵守傳承,通常都訂有昭穆序。后沙許氏家廟就以「日升東海上,丕顯及明時,遐邇皆同仰,曆來有定期。」來區分輩分。今天即使你開枝散葉至世界各地、或落番至東南亞,你的祖先會告知你的昭穆輩份,回到你的祖籍地,你很快就可以找到根,認祖歸宗了。
六、晉匾:子孫有功名,即可晉匾,稟告祖先,光耀門楣。在科舉時代,族人中子孫如科舉考上「進士」、在朝為官,或武將征戰,功勳卓著,經皇帝敕封,都可晉匾至家廟中。除光宗耀祖外,同時可以給後世子孫為學習榜樣。今則已無科舉制度,目前各姓家族普通以學歴和軍階來認定。假如子孫有取得「博士」學位或是晉任「少將」以上者,皆可晉匾。
「家廟」、「祠堂」、「宗祠」的存在,它記載著家族的演變,敍述著每一世代的生活時空狀況。同時也因開枝散葉,子孫分散四方,是血源的擴散。子孫離得在遠,關係因時空而生疏,終究一天,他們會像鮭魚返鄉尋祖。但如何覓得祖先發源地?照穆序和家譜會指引你方向,「家廟」它就是燈塔,指引你的明燈。
晚近社會受到西方思潮的影響,經濟發展而使生活轉富裕,政府大力鼓吹男女平等,性別平權入法。加以土地房屋價值飆漲,掀起一股嫁出去的女兒回娘家分祖産的浪潮。製造不少的人倫司法問題,祖産分走了,祖先祭拜留給兄弟。原先單姓聚落的土地、房子是完整的家族産業,現在也因繼承的關係,逐漸有他姓的入侵,逼得原有子孫繼續向外覓工作,留在聚落的人丁越來越少,守護宗法制度中祭拜祖先的儀式,顯得更為重要與可貴。可是守護「家廟」儀式傳承下去,文書化、制度化、檔案化,越來越重要。另者社會中,不婚族群越來越多,生育率降低,少子化的關係,男丁減少,未來要「家廟」、「宗祠」文化的傳承,其隱憂逐漸浮現。如何因應,不知各姓氏間有無應對之策。
傳統華人對於「家廟」、「宗祠」的感情,係無可扼制,也無法割裂。無疑,「家廟」、「宗祠」仍是子孫心目中,血緣崇拜的聖殿,靈魂皈依的處所。是宗族血脈所系,也是宗族盛衰的標誌。興旺的家族,四時祭祀、香火不斷;衰敗的宗族,家廟祠堂殘頹,香火斷絕。它以血緣為基石,以親情為紐帶,穿越漫長的時空隧道,使后人保持着與祖先心靈的溝通。在以血緣為坐標的宗族關係中,家廟祠堂是尊祖敬宗的聯結點,是宗族文化的真諦。
宋代朱熹曾在「家禮」中指出:「君子將營宫室,先立祠堂於正寝之東。」、「或有水盜,則先救祠堂,遷神主遺書,次及祭品,后及家財」。在朱熹時期,祠堂被視為高於一切,為家族命運之所係,具有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正因爲這樣,名宦巨賈,豪門望族,均建有祠堂,以顯其本,以祭其祖。宗法、血緣觀念也應運得以强化。可以說,每一座「家廟」、「祠堂」背後,都凝聚着世世代代許多人的情感。這種情感日久延伸成為一種文化,一種博大精深的中華姓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