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年秋探訪楊梅
立秋後天氣漸涼,適合單車出遊,有年初探訪平鎮的經驗,再次興起到鄰近鄉鎮探訪的念頭,在這裡生活工作多年,仍然不熟悉,如能騎著單車,經過每條道路一一探訪每一座土地公廟,必能增進對這區塊地形地脈和族群的認識。
0830一早騎車到復旦路上,看到復旦路四段265巷的路標,進入小徑,遇到一位婦人,她說這條小路可通往平鎮運動公園,她是林家人,住在西河堂後面,她說高山下林家福德祠天天會去上香打掃,經過一段陡坡穿過西河堂小徑,到運動公園旁邊小木屋區終止後折返,這條小路十分幽靜,適合騎單車。又回到復旦路主幹道,前行經過雙連坡營區,穿過快速道路橋下,來到榮平路,詢問一位長著,附近土地公廟位置,告知在幼獅路2段228巷內,有一座土地公名為上田寮福德祠。
牆上有福德正神建廟沿革:
1.這一帶的田都是看山田,又下雨池塘才有水才能灌溉,早年沒有石門水庫,如今這一代是石門水庫的灌溉區水源充沛,當年國民政府興建石門水庫是一大德政。
2.有黃元萬捐獻土地圍基地建造上田寮伯公
3.是高山頂四大伯公之一
4.83年重建,奉祀土地公土地婆
5.捐款項目:有龍柱、圓柱、石堵、金爐、花園
祠內一位詹先生帶著兒孫來這裡拜拜,他住在啟明宮附近,告訴我,楊梅地區詹姓是一個大家族,全盛時期擁有從味全牧場到高榮有60甲土地。他說這一帶的土地以前都是看天田,沒有價值,沒有人願意買,他說:「當年只要用繩子一劃,土地就是你的了。但要繳稅,一般人很窮,繳不起稅就不敢去登記。」味全牧場是詹家的祖產,他大伯公因吸鴉片將土地賣掉,新的地主無力繳稅,最終土地被收歸國有。詹先生開遊覽車40年。他說當年即使一天從台北到屏東來回跑,也不會累。然而,5年前心肌梗塞中風,現在正在復健。他後悔當年工作太辛苦了。詹先生說附近有許多埤塘,水質清澈,這裡空氣清新,又說早年這裡有很多草寮,因此此祠被稱為「上田寮福德祠」。他還提到啟明宮四周有四座土地公廟,激起我探訪的興趣。
0902早上單車出遊,從復旦路轉到賦梅路,轉幼平路,經過一段陡峭的斜坡到幼獅路二段,直走來到高山福德祠,又稱傅家伯公,座落在幼獅路3段168號楊梅區高山社區中心對面。祠前有 一口長形水池,一大片稻田,視野開闊,環境清幽,祠後有化胎,隆起的土壟,祠後有兩棵老樹,外圍一排柏樹環繞,今天恰好是農曆7月15日,信眾很多,遇到一位傅家媳婦,住在土地公廟右前方,她說附近田地大部分是傅家的,傅家有6大房,他先生輩分最高,她說這座土地公風水很好,後有靠山,前有一長方形水池,水源從左向右流。土地公土地都是傅姓宗親捐贈,他說祠的左前方一棟傅姓宗祠,推薦我可以去參觀。她指著廟宇的彩繪,如神威鎮四方、地勝鍾靈傑、人和發詠思---。門對:正位亥兼乾合天德而行化育,神威嚇高山本地立以宰生成。
民國 92 年重建高山福德祠重建沿革:嘉慶三年1798年有傅盛乾者給墾高山頂,以石為模祭告天地,為本福德承先世到清河堂----。
傅姓公廳,位於青年路2段301巷90弄36號
門對:清德門承先世澤,河圖瑞應樂天居
1100525再訪高山福德祠,遇到一位阿,她住在祠的左側,先生叫傅從東,她指著牆上重建委員名並一一介紹,傅從日是她先生的兄弟,傅港箕是她叔公。附近都姓傅 祠的後方是張姓住戶 , 她先生負責土地公的管理,她說早年福德祠是一小祠,當年大家樂盛行,很多人來這裡求明牌,土地公神像被人扔到前面池塘,數日後土地公託夢給她說:「我很冷」於是託人去撈,果然撈出神尊,十分神奇,她還包紅包給這位打撈者。福德祠重修將原來土地公鑲在新土地公後方,新的土地公神尊是石雕,來自大陸相當重,她說當年是用吊車吊到大殿安座的。高山福德祠是她先生施作的,祠左方涼亭是林口高爾夫球場時的模型,他說福德祠龍柱也是用模型的,內部是鋼筋水泥。她指著涼亭旁的植物「到手香」,她說咬其葉片汁可治好感冒。感謝這位大姊分享一段福德祠的故事
發現祠內將龍柱、神龕龍柱、圓柱、石獅、聯對、桌堵、壁堵等捐款芳名一一列出來,主任委員是李家興議員。
1090904前晚搜尋到楊梅高山路上有一座顯伯公,設定為今日探訪目標,一早從復旦路直行,路過雙連坡營區,穿過66號快速道路來到榮平路,騎進榮平路小巷、一幅農村景象,十分幽靜,遇到一位早起的先生,問附近土地公廟,他指著對面埤塘旁邊,還好心的帶我過去,這座土地公稱「高榮里13鄰大坡伯公」,在快速路五段大坡旁,前方約50公尺處是榮平路。
重建沿革:民國91年重建,當時主任委員是李金龍,總幹事、副總幹事、會計姓古,捐款人也多人姓古,這一帶古姓居多。有天公爐捐款芳名。
柱對:高岡碧玉源源進,榮境黃金滾滾來。
從榮平路到幼獅路轉到高上路,在高上路和梅高路交叉路口處發現「顯伯公」,祠前有及左前方有兩口埤塘,正前方那口埤塘剛整建完成。
顯伯公沿革志:
1.是清朝乾隆年間豬協和墾業園所創立
2.原名茶園伯公,有路人生病祈求伯公摘藥草而病癒,故易名為顯伯公。
3.平鎮信士為求順利考上大學,果真考上,為答謝神恩捐資興建
繼續往梅高路前行,在梅高路段路邊有一樹林伯公的看板,走一段天間小路,來到「樹林伯公」,祠後是一片樹林,祠的右邊有一條水溝。
神龕對:福德永滋千頃地,正神長蔭樹林民,橫聯:神光普照。
遇到了一位79歲的林姓老翁,他告訴我們自己17歲從苗栗通霄來到楊梅高山頂地區。在民國60年在當兵之前買了愛國獎券,幸運地連中兩次總共70萬元,用這筆錢買下了凱旋大地10多甲的土地以及附近的土地。然而,當他18歲去當兩年兵回來後,他發現自己的土地被他人佔據,老闆蓋「飯厝」,他只要求對方給他一棟房子作為交換。他曾拜天公祖咒霸佔土地會絕祠,結果老闆果然死去了兩個兒子。此外,他還提到土地公周圍被購買了一甲多,原本的地主過世後,兒子登記土地歸自己所有,楊梅地政課則稱這塊土地是人家祖先留下來的。林老翁說當他去當兵兩年期間,他的土地都被他人登記走了,因此他拿了8000元給里長建造了這座土地公廟。這段故事的真實性難以辨別,只能當作聽聞而已。
1090908 一早單車到楊梅,搜尋到楊梅有土牛溝牛伯公、隘口伯公、營盤伯公,在楊梅墾殖開史上有其特殊地位,值得實地探訪,早一路從復旦路、榮平路、高上路、梅高路,到楊梅高中附近,詢問附近住戶,得知隘口土地公位置,在梅高路和高新路路口7-11超商前方二十公尺處一條小路,約一百公尺左右,走進茂密的叢林中,相當陰森,發現一座磚造紅色小祠--隘口伯公,祠前視野開闊,位置雖偏僻但打掃十分乾淨。牆上有民國66年「隘口寮松山伯公改建樂捐芳名」碑文,捐款人以鄭姓居多。
神龕對:福多因有福,正義乃為神。
門對:松伯蒼遒民富裕,山和壯麗地安寧。
前柱對:隘道雲暈天地朗,口碑語頌福神靈。
【隘是狹窄或者險要處。 寮是長排房或者小屋、村莊。 隘寮一般是客家人拓墾時的放風哨所或者帶有防禦功能的民居。】
繼續尋找營盤伯公,從高新街下行,路過鵬成萬里社區,經過楊梅落羽松祕境,途中有二座土地公廟,不知其名,從高新街一路騎到社子溪,仍找不到營盤伯公,回程一路上坡,車輛不多,很適合騎自行車。返程中到高山福德祠又稱秘境福德祠,座落在梅高路210巷140號右前方。
單殿有拜亭,拜亭上有雙龍護珠。
前柱對;高山福德祠高地康莊神靈有赫扶四境;山人重義正直無私護千家。
門對:福惠合境物阜民康 人文盛;德庇千家老少平安福壽常。
0910 到後湖詹家伯公,
來到到啓明宮,問一位先生,他指引我方向,該祠座落在高榮里239巷內,巷內很多工廠。
高榮里後湖福德祠落成紀念:
1.本祠係源自詹姓祖先光緒30年(1904年)遷來定居就有,現址右側以三粒石
時為土地公朝拜。
2.民國16年地方善信六人建紅磚小祠。
3.民國74年擴建
4.民國100年前里長林金郎建議打掉重建,獲支持。
神龕對:中間:齒德兼享成大業; 香煙繼續感春風。
右側:舜日堯天甘露潤; 五風十雨大豐年。
左側:願乞伯仁恩永錫; 免教庚癸再呼辛。
門對:厚地產糧多當知天加祿食;純國成美堂魚忘恩感福神。
柱對:福備一食為天神安人樂高山頂; 純風成業烹琴韻書聲孔聖門。
@在高榮里219巷路口檳榔攤老闆張先生,我因詢問土地公廟位置,他十分親切,倒一杯茶給我,我們就聊起來,他兄弟二人各有一甲稻田,他說後湖詹家伯公在西高山頂,上田寮伯公在東高山頂,傅家伯公在南高山頂,六股伯公在北高山頂,中心位置是啟明宮,他告訴我六股伯公在白馬磁磚公廠附近,有了參訪的動機,路旁見一一高榮里一鄰福德祠,繼續沿著小路來到北高山頂六股伯公,廟位在電研路上,白馬磁磚公廠大門左側路邊,
單間有拜亭,屋脊雙龍護塔雙弄護三仙,祠前有一營造廠,祠後有化胎,有一養雞場,滿地塵埃,環境受汙染。
福德祠沿革誌:
1.六股伯公溯自大正六年(1917年)。
2.曾於六十一年初次整修。
3.七十八年原址重建,吉座壬山兼子,座北朝南--。
神龕對:福裕民生護境德高昭日月;
德培國本安邦福厚配乾坤。
神龕對中:福德巍峨安六股; 神恩浩盪護全民。
神龕對左:地靈人傑香煙盛; 物阜年豐姐豆隆。
神龕對右:蒼膚豐盈疆大有; 黔黎樂利慶昇平。
門對:福裕民生護境德高昭日月;德培國本安邦福厚配
前柱對:六帡幪大帝歌舜日;股全統轄萬芳樂堯天。
後柱對:福地鐘靈合境沾厚澤; 神祠壯麗群黎沐鴻麻。
有78年立委許國泰贈匾「福佑三庄」,可能指犁頭州庄、雙連庒、高山頂庄。
【高山頂的中心點在啟明宮,早年尚未建廟,為謝神演戲而搭建戲台之地,客家語稱為「戲棚跡」,日治後期以此為中心,分高山頂為東西南北四區。台灣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高山頂地區為一街庄,稱為「高山頂庄」,隸屬於桃澗堡。】
【認識高山頂地形--東高山頂剖面圖 、由外部看高山頂:從中壢的宋屋往西看,前面是個高起而平坦的地面,相接處是斷崖,乃稱崖頂的廣大地區為高山頂;高山頂與高山下的高差約50公尺,臨近一看卻有高山仰止之勢。楊梅或埔心,北望高山頂,形勢亦是如此。由內部看高山頂:整個高山頂台地,南高北低,海拔從200M以上緩降到100M以下;等高線從東南向西北成漣漪狀放射出去,一波比一波降低,次序井然,以上田里的鎮界一帶最低。陂塘分布 東多於西:桃園台地是「陂塘之鄉」,高山頂台地既為其一部分,自不例外。而且海拔愈高,陂塘愈稠密。這由於高處除了陂塘是灌溉水源外,少有水圳;而且季風雨的無常,旱潦每接連而至,有賴較多的陂塘調節。只是台地上風大,陂塘還須於周邊緊密植樹來防風,減少蒸發。雖然如此,一逢旱久,高山頂的陂塘還是乾涸見底,所以高山頂的農田多屬看天田。特殊溪流介紹:六股溪、頭洲溪和東勢溪,這三條溪流的發源地都是陂塘且域內中游都成深谷;六股溪源出於六股陂,在新榮里的六股伯公祠前形成深谷大彎;頭洲溪源出戲棚的一口大池塘,臨近六股(今新榮里南方)轉向西南,也蝕出深谷地形;東勢溪為高山頂台地最長的河流,源地為傅屋大伯祠一陂塘,到梅高路二段的金星橋至田寮子一帶,亦形成急坡和深谷地形。】
【北高山頂庄西北與犁頭洲庄、西與宋屋庄為鄰,南與草湳陂庄、頭重溪庄、大金山下庄為鄰,東北與雙連陂庄為鄰,東與上田心仔庄為鄰。】
0911今規劃探訪土牛溝福德祠為目標。一早從復旦路、榮平路、高獅路一路到楊梅高中附近,從梅高路120巷斜坡進入就是梅崗國宅,詢問一婦人,告知在梅崗福德祠方位置。
梅崗福德祠:在楊梅高中圍牆外,梅崗巷內,該祠創建於民國八十九年,於102年又重建,有鐵皮屋頂,有很多桌椅。梅崗國宅,人口相當密集。梅高路在楊梅高中處是彎曲的斜坡,車上下上班期間車輛密集十分擁擠,
我從小路來到東道堂。山門處有鄭大模公派下道東堂重建誌略:
- 鄭始祖來自中原,復徙廣東陸豐,於雍正三年,(1735)渡海來台。
- 先祖傳五房,建宗祠東道堂於現址。
- 83年重建,面積500坪。
- 採三合院鋼筋混泥土結構。
- 每根梁柱由文學博士撰聯。
- 撰寫人:二房七世一孫鄭石群。【應是瑞中資深主任】
其他特色:
- 宗祠所在地應是隘口寮,祠後山巒環抱,祠前視野開闊,絕對是一個風水寶地。
- 宗廟廟埕對面圍牆有「天神爺之香位」,應有其特殊含意在。
- 山門柱對:源遠流長宗祧典祀千年重;地靈人傑瓜瓞綿延百世昌
認識鄭家祖堂--網路文章
【鄭家祖堂位於水美里的隘口寮,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期間 經過三次翻修----,
本宅座落於月眉山的山腰,位於「七星墜地」的土墩上,據說宅後有七個小土堆),是一個很好的穴位,但因宅前山形傾 斜形成煞氣,故將門樓放置南邊。「宗祠坐向,寅山兼甲分金, 正針庚寅。門樓向址,丁向坐揆兼子,丙子正針。」也就是宅 向為坐東朝西,屋前面對社子溪畔的水稻田。門樓開在本宅左 側,門楣上有「明德揚徽」,門框左右有「敬先德常添百幅」「祀列宗永捺千祥」的對聯,左右門扇上則有「箋詩」「門第」 的字樣。
祖堂原來是一堂六橫的大宅邸,現修改為一堂兩橫的三合 院鋼筋混泥土結構。從梅崗下的梅高路左側有一條岔路進入即 可見到壁上一排彩繪浮雕壁畫,內容敘述大模公渡海來台開墾 的過程。再往裡走,在門樓左手邊規劃了大模公園,園內有一 水池,涼亭及一座婦人攜五子之雕像,雕像旁有一大石,上面 記載葉媽祖婆螟蛉四姪兒和勤儉持家、知書達禮、公正有恩義 的一生事蹟。進入向南門樓,位於正廳前方的圍牆上則設有天 神爺之香位。翻修後的祖堂,每根柱子上都由家族中的文學博 士鄭梁生先生撰聯,牆垣則刻繪傳統的孝親故事。正廳三間正 中央掛有「模德潛光」的匾額,可見鄭大模與鄭仁潛在鄭氏家 族中佔有很重要的影響地位,左側掛有「開台聖祖」的匾額供 奉鄭成功。正廳內的左右牆面上有大理石刻著「滎澤澗章生紫 氣繞丹山兩間靈秀漫桑梓」「陽光暉九野弦歌凝比戶奕世英賢樹楷模」棟對。正廳中門門扇上寫著「華國」「文章」,門口左右放置石鼓,石鼓上有可愛的石獅子,門框上有「大業並山河功 垂史冊」「模靈通日月澤庇孫枝」的對聯,左側門門框也有「滎澤無聲漣波滋夏甸」「陽春有腳英傑耀雲鄉」對聯,右側門對聯 則是「道貫儒宗弘文昭一代」「東傳經藝大業煥千秋」。---------】
離開道東堂,前往民富路一段796巷內,探訪土牛溝福德祠,單車前往真有點距離。單開間有拜亭,祠後一棵老榕樹,祠前是一大片稻田,綠油油。
79年福德祠興建沿革:
福施瑞原集禎祥,
德披群生囯運昌
正直無私風雨順
神靈黎庶沐恩光
本祠供奉福德正神,始於清治年間,先民為防禦土著番族,保鄉衛民以三石為祠,巨石為案立祠,於防番用之土牛溝旁虔誠膜拜,歷經幾百年爐下善信士農工商莫不叨雨露之恩地方日益繁榮能人輩出邇來-------
神龕對:福德千秋顯;正神萬載靈。
門對:土秀山明生碧玉。牛溝福地生黃金
柱對:福蔭瑞原物阜豐登昭舜日,德施仁里榮民樂利裕堯天。
附近一位鄭媽,她說祠左前方就是土牛溝,很多老師帶領學生來參觀,前方不遠處就是瑞原國中,祠的後方有條小路可以到老飯店。
沿著鄉間小路來幹道楊新路,直行不遠就是老飯店,轉到和平路87巷3弄,詢問附近住戶盤營福德祠在何處,指者前方路邊,發現一座小祠在田中,那不是,沿著這條小徑直行,連接高新路,日前來過,一路上坡到梅高路,真是最好的體能訓練,回程中在梅高路二段388號右側小路發現金星福德祠,單間有拜亭,屋脊雙龍護塔。
前柱對:高義薄天福地由來福人居;山川意毓秀德鄰必有德
後柱對:金玉滿堂蒼生靈全托福;星辰顯耀社會普霑神恩。
祠前有遮雨棚,祠前稻田溝渠淙淙,祠後一大片林木,四周都是稻田,十分幽靜。
金星福德祠沿革:
一、先民於咸豐年間用石頭築祠,廟址在現址右後150公尺處。
二、1950年遷建現址。
三、民國七十六年重建,廟座向是壬山兼子分金,座北朝南。
1090916早再次到楊梅探訪【盤營福德祠】,多次找不到,從網路搜尋在三陽路上的社區後方,我從梅高路轉三陽路一路走,那個社區是童話世界,豪宅區,路旁遇到一位鄭姓老先生,他是紹輩,他說該祠在鵬程萬里社區附近,我一路騎到高新路,來到江陵電機,守衛鍾先生帶我去看,十分有心,還騎機車帶我過去探查,祂隱藏在樹林裡。
【營盤伯公 清乾隆年間,此地有兵營駐防以保護墾戶及祐庇過往商旅。那時這裡是淡水廳南北往來的中繼站,所以應有街道旅舍才是,如今只遺有這座營盤伯公供人憑弔。】祠旁有一戶人家,旅人詢問一位中年人,他們來自楊梅水流東,那裡有很多宋姓族人,60多年前,他父親四兄弟來這裡開墾,目前有2甲多地,屋後是童話世界社區,他說當初這裡沒水沒電,墾殖十分艱辛,他們祭拜上面土地公 (高新路轉角處)而下方盤營福德祠是古姓人家祭拜,山下是古家田產。
1090917(農曆8月初一)
今早騎車從復旦路、榮平路、幼獅路、高上路,一直騎到高鐵的自行車道,從和平路小巷出來,騎到上田國小門口一帶,詢問路人附近土地公在何處,指引方位,來到【上田福德祠】,位在和平路上田國小校門左前方。廟宇剛整修過,廟貌莊嚴,富麗堂皇,金碧輝煌,屋脊雙龍護珠,祠前有一對龍柱一對石獅,祠前種植草皮,廟前一大片稻田,視野開闊,祠後有一戶人家庭院種滿花草,四周環境非常優美。
門對:福澤光明道品正;德配乾坤重為神。
沿革:
- 李氏家族奉祀的田頭土地公
- 民國63改建傳造土地公
- 李紹統李紹乾提供土地開闢十米道路
- 90年禮李鐸生發起擴建,李得漢提供土地
- 108再整修
當日是初一,信眾很多,我看祠捐款芳名,李姓居多,詢問一位婦人,她說是李家媳婦,我問李宗洋式否認識,正好是她先生,我去他家拜訪,在和平路141號,久沒見面,幾乎認不出來,宗洋請我喝咖啡,聊到他們曾是佃農,因土地改革,才擁有現在的農地,家族來台到他已第六代了,來台祖兄弟2人曾到過金門,然後在移居台灣,先在大坡落腳,還在尋找祖籍地,曾祖父來上田耕作,大坡還有李姓族人。他說早期這裡叫營盤,老家門牌是營盤2號,目前有一甲稻田,太太是外省第二代,父親上海人,早年加入青年軍來台,空軍退伍,母親是大園人,李太太氣質高雅,談吐不俗。
繼續前行,來到民有路一段683巷口對面發現【員本福德祠】單殿有拜亭,正殿屋脊是雙鳳護三仙,拜亭屋頂是雙龍護珠。祠前有遮雨棚,四周有高牆圍繞,大門紅色牌樓【福德宮】十分醒目。
沿革誌:
- 先民立石磊積為祠
- 1915王華斌改建為小廟,廟座亥山兼壬
- 2005年重建,主事王瑞琳,住任委員王朝琨,可見該祠和王家有關。
神龕對:福大光名稱至正;德高顯赫命尊神。
前柱對;福庇楊梅家家吉慶;德佑雙溪戶戶禎祥。
信眾很多,遇到一位謝媽嬤嬤,她說這裡是員本里,附近有掩埋場,民有路下方有很多謝姓人家,道路的前方右轉可到新屋,左轉可到是富岡。
考慮體力因素,開始回程,在員本路826巷口發現一座土地公廟,信眾很多,
神龕對;福德威嚴扶社稷:正神靈威合境安
前柱對:福佑蔭聯庄千家萬戶財丁旺;德佑合境八方信士樂安康
門對:正道同欽建宮敬奉生富貴;神光普照雕像尊崇萬年興。
單間有拜亭及遮雨棚,正殿屋脊有雙龍戶珠,拜殿屋頂上是雙鳳護三仙。
福德宮沿革誌
- 開荒時代先民立三磊石為祠
- 56年改建小廟座北朝南,癸山兼丑
- 94年重建
遇到一位邱先生,他是瑞中第二屆畢業,附近都是邱姓住戶。
回程從31號快速自行車步道轉到66快速道路,一路騎到榮平路才轉到復旦路,66快速道路沒有規劃自行車道,車輛多坡度又大非常不適合騎單車。
1090918一早單車出遊,一路從復旦路、榮平路、幼獅路、梅高路、高新街210巷轉到和平路87巷3弄,經過老飯店橋轉到民有路再轉到員本路,沿途探訪土地公廟,再原路回來,這條到原本里的道路車輛不多,非常適合騎單車,從平鎮出發來回三小時,第一次騎這麼遠的路程,是個人體力耐力的挑戰。
騎到幼獅路三段416巷車牌附近,路左前方有「享生活」路標,進去一看、一棟古厝映入眼瞼,在入口處遇到住戶鄭先生,他說老宅較雙堂屋,列入古蹟,他同意我進去參觀,我從外觀只看出:外埕前有蓮花池,四周均植刺竹圍護,門廳為七開間,燕尾屋頂脊,位向坐東南朝西北,牆體採卵石砌牆基、紅磚牆砌,左右次間窗楣上有「清風」、「明月」書繪裝飾,四橫屋(左右護龍)。家犬兇猛,狂吠不已!
文章來自楊梅區公所;
【位於楊梅區西高山頂1號的「道東堂」,即為鄭大模派下四房鄭仁涯所建,創建於大正元年(1912年),為二堂四橫屋,外埕前有蓮花池,宅第面積廣大,四周均植刺竹圍護,為楊梅一帶著稱的「雙堂屋」,佔地約為5000餘坪,屬鄭氏四房鄭仁涯派下公厝。前年,正廳祖先靈位移往「鄭氏祖厝」合龕,目前因閒置而逐漸荒落中。 鄭氏「雙堂屋」,位向坐東南朝西北,主體為磚木結構,牆體採卵石砌牆基、紅磚牆砌,亦有部份採土埆牆體。一進門廳為七開間,雙燕尾屋頂脊飾,曲線優雅,門廳前採出挑,後作簷廊,採梭形廊柱,簷廊棟架雕飾拙實。二進為正廳,採硬山馬背,正廳門額上塑有「道東堂」堂號,左右次間窗楣上有「清風」、「明月」書繪裝飾,左右護龍(橫屋)為土埆牆體,維繫客家簡居的生活風格。 目前「雙堂屋」仍有鄭家後世子孫居住其中,但左外護龍(橫屋)屋頂崩塌,損毀嚴重。不過,站在遠處看,蓮花池照映著古厝的身影,依稀可見往昔風韻。】
離開雙堂屋,附近有一秘境福德祠,出來就是梅高路,前面不遠處就是高新街,經過鵬程萬里社區、落雨松秘境對面的福德祠、道路轉彎路口的宋氏福德祠(宋是祭拜),再次來到【營盤福德祠】,這是一座磚砌翹脊蒼老小祠,四周茂密的樹林,我照了幾張相片虔誠膜拜祈求一路平安,轉進和平路87巷3弄,一路騎到員本路661號發現路邊的【泰祥宫】進入參觀。
一開間有拜亭,燕尾翹脊,正殿雙龍護塔,拜亭雙龍護珠,祠前有龍柱一對,石獅一對,祠前方溝渠環繞向虎邊流出,河川對面有一戲台,拱橋相通,後方是一小型公園。
泰祥宫主祀神農皇帝,左祀觀音,右祀土地公。
中間神龕對聯:民和樂神恩渥;穀物地豐登。
左神龕對聯;觀音見性悟因果;因境境禪定了塵緣。
右神龕對聯;福厚廣延民富裕;德高宏化地安寧
門對;神農嘗百草發揚醫史光大;五穀栽培民生安和樂利。
70年泰祥宫重建略記:
- 百年前為求五穀豐登奉祀神農皇帝,王華斌主其事鄭玉明捐廟地。
- 70年重建公推王華斌哲孫瑞琳擔任主委。
又繼續往前騎,來到員本路438巷附近,福德祠位於稻田中央,從小巷進入要經過彭城堂及祖塔,
祠前有溝渠環繞,流水淙淙,四周是一望無際寬廣的稻田。
神龕對:福德靈獻瑞,正神顯禎祥。
門對:福施員本千倉玉,德庇里民萬斛金。
前柱對:壬山毓秀人丁旺;丑水長流廣進財
在捐款芳名上有【劉屋】二字,這裡叫劉屋嗎?
回程來到路高新街210巷附近,問一位婦人附近土地公廟在何處,她說高新街210縣510號前方有一石頭爺,我沿著溝渠兩旁望前走,在樹叢間發現三粒石土地公,我再往前走來到一棟紅瓦老屋,家犬兇猛,驚動住戶鄭姓老先生,說明來意,他是楊梅鄭姓五房,石輩,來台第七代,他說鄭家全盛時期有100甲田地,從楊梅到新屋甚至內壢也有,屋前的稻田放領給佃農古家,三粒石土地公市鄭氏家族開墾時所設,他們稱之為【石頭爺】,屋前曾是從新屋到楊梅的歷史古道,後來開了一條新路,古道變成灌溉溝渠相當遺憾!
1091026單車出遊到新屋社子見聞
一早天氣涼爽,微風,規劃到新屋區社子國小附近探訪「番社諸公香位公」。日前在google地圖有番婆坟古地名又在網路上看到【新屋鄉社子村八鄰之田莊土地公廟邊,有一小廟為番社諸公廟,恭奉『番社諸公香位』】,一直有想去拜訪的念頭,暗思路途遙遠至少要半天的行程,趁今天秋高氣爽,於是鼓起勇氣前往探訪。
從復旦路轉榮平路到幼獅路,再從高上路轉到31號公路自行車道,轉到民有路直走,轉到民生路再社福路,來回五小時,沿途探訪廟宇和土地公廟,讀其建廟誌,遇到一些人,親自踏踩這塊土地,讓我認識這塊地形地貌,民間信仰及族群分布,一次難忘的單車體驗。
一、參訪啟明宮
從復旦路轉榮平路到幼獅路拜訪高榮啓明宮,入內參觀,廟裡服務人員已到,
大門對聯中:三合元合惠恩施雨露;官清吏治秉正振綱常。
大門對聯右:三界莊嚴神恩庥萬類;官階顯赫帝德著千秋。
大門對聯左:啟世神恩光表高山月;明堂帝德澤涵大地春。
讀重建沿革誌,
本宮主祀太上三元三品三官大帝及賜福赦罪解危天尊是也清同至年間瘟疫盜賊四起極不安寧為求天上賜福消災乃議決公俸三元三品三官大帝出由境內值年爐主為求隨宅公俸每年擇日於本廟址搭棚演唱梨園合境善信供獻牲儀--------
看出
1.啓明宮主奉祀三官大帝。
2.起於清朝同志年間瘟疫盜賊四起。
3.本宮所有土地729坪土地,梁廷瑞家族佔七分之二,無償獻地。
4.啟明宮是高榮地區重要信仰中心。
二、拜訪在民有路二段231巷口員本里第五鄰路福徳祠
離開啟明宮,從右邊幼獅路二段392巷一路直走,在高榮路240巷,轉高榮到高上路一段,走高鐵下31號公路的自行車道,一路騎到民有路,在民有路二段231巷口有一座福徳祠,入內參觀。
重建記:
1.員本里第五鄰福德祠,
2.發起人鄧文通---,
三、拜訪雙福宮福德祠
來到社子國小右邊巷口有社子第七鄰路標,沿著鄕道直走到中正路折返,詢問一婦人附近福德祠,他告訴我方位,經過一段田間小路,在社子國小後方發現一座小土地公廟。
沒有神尊只有神位文;福德正神香位
神龕對:福地生輝歌歲稔;徳天慶衍泰階平。橫批:神光普照
圓柱對:雙德無私受眾香煙誠膜拜;福恩有賴經常顯化護群黎。
周圍樹林環抱,祠後有化胎,祠前有遮雨棚,
從捐款芳名碑文:1、社子村七鄰三號興建福徳祠捐款芳名。2、104雙福宮福徳祠修繕捐款芳名。
可看出雙福宮福徳祠的祭祀圈是社子村七鄰。
四、拜訪番婆坟福德祠
在社子里8鄰巷口問一位老先生,在九鄰社福路561巷稻田中央發現一座福德祠。石雕神像有神位文,拜亭有三仙
神龕對:福歸有德千家度;正可為神萬世尊。橫批:保我黎民。
門對:福蔭鄉里多富貴;德福鄉里盡繁榮。
前柱對:正道無私沾庇佑;神光普照桐沐禎祥。
101年重建記:
番婆坟段784號內73-5號
101年重建記:
1.榮譽主任委員徐00,主任委員彭00,婦主任委員麥00--
2.座向酉山兼辛
3.擇日池和宮
五、拜訪番社諸公香位及土地公
在社子里九鄰,社福路561巷,位於,遍尋不著,正好遇到一位葉先生,他帶我去指著前方竹林處,在番婆坟16-6宅前方樹林中,他們的田地在番社諸公後方,常遇到教授帶學生來找,來自東勢葉家,日字輩,這裡是他祖母的娘家,才來此耕作,東勢還有土地,這裡因375減租分野配到田地,他說附近都是彭姓的土地,我沿著田埂路在樹叢中找到,一土地公廟右側有番社諸公香位小祠。
門對聯:
福顯昊天靈萬載
徳高義厚佑群黎
回來遇到住在附近的彭姓老翁,他說父親年輕時,一位沈姓鄰居住當時已有七、八十歲,是一名和尚,他說家裡常常不平安,以前附近住了很多山地人,伯公旁邊是他們的墳墓,客家人來了之後趕走他們,老和尚引用鬼魂語氣說;我們都被你們趕走,子孫都沒有來拜拜,彭姓老翁說」起先附近住戶初一十五都要拜拜門口,你們才比較平安,他爸爸說這樣拜拜比較麻煩就蓋一個廟,祖塔後方是姓沈的,我們住上屋,前方姓范,台灣是共和國,徐家在伯公的後面挖了一口池塘,民國五十七年土地重劃,池塘廢掉,當年這裡到處都是池塘,石門水庫還沒有蓋好之前都靠池塘灌溉,還沒有土地重劃之前附近的人都會去拜拜,現在都是他們彭家的人去拜拜的,這邊有兩個伯公我們都去拜拜那個比較久,這個比較時間比較短大概一百多年,彭姓老翁說他有六兄弟,他父親蓋了六棟透天厝。
六、拜訪員本里福德祠位於民有路二段501巷口。
重建福德祠樂捐芳名;
員本里福德祠落成土地由華英王公派下裔孫共同捐出重建。
七、拜訪上田福徳祠,在和平街398巷內,
祠前是東勢溪。
神龕對:福而有神千家敬;正則為神萬戶尊。
上田里福德祠沿革;
上田里12鄰福德祠初建於先民開荒時期,祈求合境平安,豐衣足食,六畜興旺,待民國十七年重建為磚造小祠,坐北向南盛德昭彰,凡我信士有感神恩,合境敬奉家家平安戶戶吉昌,士農工商展業八方,為小廟已建八十六年,年深月久廟貌剝落,地勢低窪每逢下雨排水不良,經合境信士共同議妥再次重建,並聘請新豐池王爺擇日,原有分金不改,土地公為主池王爺為證,於民國103年8月初十開工,再於10月16日奉請土地公登龕,安龍謝土,合境永久奉祀,福蔭地方風調雨順,男添甜百福,女納千祥,百業萬事吉昌。
八 探訪田寮仔福德祠
在和平路645巷站牌附近發現一座福徳祠,
牆上沒看到建廟沿革,只看到田寮仔福德祠福德正神金尊修繕樂捐大徳,
柱對:上下三鄰同建議廟;田心信上沐鴻恩
祠前有遮雨棚,祠旁是物流共和國楊梅園區,這裡是物流服務產業的集散地。
祠後有一口溉溉埤塘,周邊環境優美。
參考:人文古蹟
發布單位:桃園市新屋區公所
分 類:人文古蹟
發布日期:103-10-30
番社諸公香位: 供奉於社子里8鄰土地公廟邊的一座小廟內。據傳清代該土地公廟旁田地常有家族不安的情形,附近居民後來找到疑似平埔族的塚埔,立碑建廟奉祀之後,家境平安且年年豐收。嗣經信眾數度重修,將土地公廟右邊的番公廟併立奉祀。該廟為社子里境內重要史蹟,體現出早期原住民在當地活動的遺跡
探訪東流里永寧里一帶土地公廟
1102中午參觀楊梅花彩節,在楊梅中山南路1037巷口,在縱貫路上接近湖口,風很大天氣冷,遊客甚多,入口處有江夏堂牌樓,一大片的波斯菊百日草隨風搖曳,在山谷間,真美!。次日遇到姚兄,他從平鎮騎單車車去現場,從縱貫路去甡甡回來,才知道甡甡可到活動會場。
1104老伴姊妹再度前往,從秀才路轉甡甡路,在高速公路涵洞口又到路管制,路邊停好車後,走一段鄉村道路來到展覽會場,沿途有埤塘有稻田,十分幽靜。
在甡甡路620向61弄路口,發現一座土地公廟,我停下腳步進去參觀。
- 東流里福德祠:在甡甡路620向61弄路口處
神龕對:福被合境千秋永祀;德澤黎庶萬年鼎盛。
門對:正直施化疆鎮東流;神威顯赫護佑萬民。
有完整的廟誌,字跡有些模糊。
72年重建誌;
本福德祠之初建,係起何時已無可考據,僅依廟誌考據紀載為,日本大正庚申年秋月,由張運房、張運生、張運和、劉琳、劉露、高尚志等先人發起,以石材為料,作辰山兼巽,庚申分金,修建者。
滄海桑田,歲月催老,修祠已逾六十餘載,緣因經歷長年風霜,石材已現龜裂傾斜,周圍竹林雜亂而生,有失神之尊嚴,地方仕紳乃有重建本祠之議。
民國七十三年夏士民合議決重建,推選委員執行,於同年農月初十日卯時,經新竹都隍留任午時出火拆舊,十月二十二餘原址原地做坐辰山兼乙向動工興建,同年十一月初十日工竣,同時恭迎福德正神安位-------。
黃帝分都邑,夏禹奠山川,社冀有定,萬民乃安,士民一本信心合力重建本祠,無非求安求福,----重建誌用字典雅,祠的左邊是高速公路,前方有一口池塘 。
繼續前往中山南路1037巷200號附近發現福德祠,旁邊就是花彩節服務中心,有攝影展,取得一份楊梅花彩節自由行資料,發現楊梅有一條保甲古道和500年老樟樹,引起探訪的動機。
二 東流農路福德祠:在中山南路1037巷200號附近
石雕神像,後有一福字,拜亭上有三仙,
門對:社宇清森福德崇高多物阜:枌榆綠翠正神保佑眾民康。
祠前是一大片稻田,祠後有一棵大樟樹,樹下有許多志工在聊天,得知附近住戶以梁姓、劉姓、彭姓居多,梁文朝不是這邊的梁,周宗維來自湖口,因水向東故這裡稱為水流東,附近山脈曾是軍事要地。
三、保甲古道
1107週六午飯後開車探訪保甲古道,位於老莊路783巷附近,因天熱走到解說亭就折返,途中有客家石砌之美的解說。
【保甲古道以往又名為「挑擔古道」,先前楊梅老坑地區還沒有對外聯絡道路的時候,是挑夫來往新竹新埔、桃園大溪的必經要道,主要運送柿子、柑橘、茶葉、苦茶油等農作物。古道全長原有20公里,原先因年久失修而荒廢多年,2014年,永寧里居民耗時半年,承襲傳統先民的方式,徒手完成修復750公尺長的保甲古道。步道上的圓卵石就地取材於老坑溪,居民特別以中央鋪設大石、兩側鋪設小石固定、坡度設在5%以下等工法,重現當年運貨場景。】
接著到大北坑休閒農場,今天是假日遊客甚多,一片綠油油的茶園,這裡已成為桃園地區有名觀光勝地。
1091109午涼爽是合單車出遊,探訪老莊路上靠近保甲古道旁邊的老樟樹伯公是此行的目的。
從延平路一到天成醫院轉環東路,轉到往龍潭的老莊路,一路上坡,沿途中發現永寧里福德祠、六福祠、找到老樟樹伯公。
五、永寧里福德祠,老荘路400巷,
82年福德祠沿革
門對後:福海長流春富貴;德旺高照歲平安。
門對前:福蔭老坑四境民安歡歲樂;德聲社稷萬家財富送神功。
六、永寧宫,在老莊路556巷
祠的四周一道白色矮牆圍繞,內牆上鑲一塊已退色的捐款芳名,可看出該祠建於民國70年,四周是稻田,前方有一條河從左向右流出。
神龕對:永安社稷建修福地;寧經山河光復神州。
門對內:紀昔日潮流趨勢;念當年國運 。
門對外:紀網半世紀懷今感古,念改五權繼往開來,橫批:紀念台灣光復
題字很特別,不同於一般土地公,當初起建人的背景值得探究。
七、六福祠,在老莊路上,保甲古道783巷前方往龍潭方向約100公尺右側路邊,祠後一棵老樟樹。
門對:神共廟千家祀福賜合境萬戶安。
八、拜訪山腰福德祠:
地圖上標示山腰福德祠,約略知道方位,詢問甡甡路708佛堂住持,告訴我往前就可找到,經過一段兩旁是椰子樹的小路,在山凹隱密處有一座磚砌翹脊小型土地公,設有巡邏箱。
九、在中山南路800巷附近縱貫路旁一座小土地公廟,祠後磚砌,
祠後山脈是長岡嶺嗎?隱約聽到砲擊聲音。
十、東流農路田中福德祠,在中山南路1037巷200號前方田中。
一尊石雕神像,金爐天公爐都是磚砌,
神龕對;福厚元如地;德高足配天;橫聯:神之格思。
門對:福蔭百行長沾庇佑;德澤四境永禜仰神庥。
祠後有幾戶住家,左有一口池塘,有一灌溉溝渠從祠前由左向右流出
祠前一大片稻田。
回程來到埔心拜訪楊安雄,老鄰居亡故多人,真是生命無常。
來台已八代,廣東籍,他來自頭重溪,另一支脈在大溪南興,家族曾是大地主,耕地在新豐青埔子,湖口裝甲兵營、中山高楊梅段一帶,被徵收或放領,他說南興楊姓還有很多土地,租金甚豐。
1100517今天單車從民族路直行,穿過高鉄南路,高樓大廈林立,繞了一下,回程在民族路上富山檀香旁發現一座福德祠,祠後是一大片菜園。
繼續前行轉到新榮路進去,道路狹長兩旁都是住家,人口十分稠密,來到399號處發現新榮福德宮,柱對:新維神威顯赫民安泰,榮順千秋造福慶安寧。祠前廣場寬闊,右側一條渠,祠的左邊有一布告欄,介紹廟誌,該祠建於103年,右側有一鐵皮搭建的休息室,土地公廟似乎成為人休閒中心。
從新榮路420巷進入來到犁頭洲福德祠,祠前有一很大的廣場,祠的前方有一條溪流經過,殿內有100年重建碑文主任委員許國楣,牆上有一副對聯:三神供一龕大眾同心廟貌重新靈倍顯,五合聯氣 群賢獻地姓名不朽世增光。不解其意,來到祠外看到一斑駁落漆的80年碑文紀載:1.癸山兼間子2.三座土地公合龕3.新屋鄉犁頭洲連莊水頭伯公4.地基施主麥五合----。這一代是楊梅中壢新屋三鄉鎮的交接處。
1101014富岡探訪
因樓下裝潢相當吵雜,開車前往富岡,去年老伴來過,對這裡的公園及埤塘裝置藝術印象深刻。設定導航,本來要到中正路轉民生路到三連埤,竟一路直行到望間路,只好折返回富岡,停好車,來到火車站,旅客少,只見排隊計程車四、五,十分寧靜純樸。
來到富岡老街信義飲食店用餐,老闆直接標示熱門的幾道菜,我們點了薑絲炒大腸----。接著詢問老闆新明路民生路相關位置,
接者前往新明街,到72號前方的三連陂參觀,這裡有白鷺鷥裝置藝術,距離火車站不到一公里,走路騎單車都可以,這裡是富岡熱門景點 。
又來到民生街上的伯公岡公園,有一天幕廣場、一白色斜塔,發現一座妙靈宮。
經執事者同意入廟參拜,添了香油錢,發現正殿奉祀土地公,側殿奉祀三官大帝及池王爺。我對奉祀池王爺感到好奇,執事者說該廟擴建後側殿才增設三官大帝及池王爺。一般來說池王爺是同安人的信仰,在客家地區首次被發現,或許這裡有不少新豐池和宮的信眾,而這些信眾應是重要捐款人。
門柱對;
外門對;豐野修書易詩春秋尊聖訓;富岡學道仁義禮智信神恩。
內門對:妙鎮邦畿南畝西疇歌歲稔;靈光海國東興北盛慶時雍。
廟埕寬闊,左前方有一座戲台。
戲台對:天下賞觀今最著安邦聲玉振;倫臺宜鑑古多奇愛國慰黎民。
『看出這裡是豐野里,一日埔心感恩眼鏡行王姓老闆說他來自富岡豐野,但峨嵋出生,附近應有一支王姓先住民。」
伯公岡公園旁邊有一民生埤塘,池中有一裝置藝術--水漾飛機,水面上不時飛來白鷺鷥,湖邊有步道有涼亭,種植很多花木,這裡是楊梅區休憩的好地方。
又來到富豐北路的富岡運動公園,公園內有大片草地、籃球場、網球場、公廁、體健設施、兒童遊戲場等休憩設施,樹蔭下,鳥鳴聲此起彼落。
最後來到成功路上的伯岡25糧倉,這裡是農業產銷館,買一些小米雜糧。
1101020訪新屋十五間
下午天氣涼爽,打算到新屋望間里走訪,緣於去年認識住十五間的羅姓朋友,承諾會騎車到那裡,今天終於實踐諾言,來回50公里,是一年來騎單車最遠的距離。我從平鎮出發經過復旦路、榮平路、高榮路、高上路、快速道路、民有路二段,民有一路,右轉進入蚵間二路來到終點豫章堂。
1、途中訪胡家老厝、上田魚池
在高速路上遇到一位胡姓先生,在整理苦茶樹,分享苦茶油的好處,他說老家在31號高速路對面,屋旁有一口埤塘,我從高鐵南路七段398巷進入,看到胡姓祠堂,旁邊發現上田魚池,遇到魚池主人 ,他姓鄧住在埔心,埤塘是向水利會承租的,已十八年了,面積有1.6甲,年租金一萬多元,他說埤塘的水源來自社子溪及石門水庫,釣客一次一百元,經營技巧是向觀音謝屋魚池學的,魚的採收是把水放掉,他說枯水期不可放水,在高榮、上田一帶埤塘密集。
2、在民有一路267號對面發現一座土地公廟,位置有些偏僻,柱對:社高正直千秋在,子厚深恩萬古存。
3、在十五間詢問一羅姓雜貨店老闆,詢問羅厝位置,我從望間二路進入,在田間穿梭,終於找到豫章堂--羅氏老屋,紅瓦爪三合院宗祠外四周有很多橫屋,老屋荒廢沒人居住,路邊遇到一婦人,她說附近都姓羅,都是從祖厝五兄弟的分支,這裡一片綠野平疇、阡陌縱橫,稻浪隨風搖曳,真舒暢!晚上運動再次遇到友人,我把豫章堂照片給他看,他感到驚訝,他已離開老家二十多年了,平日很少回去。
回程經過高上路、高榮路、榮平路、復旦路,進入車陣中,下次踏訪要考慮車流因素。
1120213晚在老街溪步道遇到羅氏在種菜-
(住中壢和平市場)
他說目前一甲稻田,一期稻作收入約九萬,扣掉成本實得$45,000,休耕的收入也是$45,000。如果種植牧草,農糧局收購一年可達九萬元,多一倍,羅氏來自新屋15間 ,有1甲多稻田。
1027新屋探訪
下午開車從台66線轉台31線右轉民有路二段,一路直行在民有二路一段530巷口處的上大坡站牌路旁,有一口大埤塘。
一、大坡福德祠
從530巷小路進入路旁有一座土地公廟。四周是一望無際的稻田,稻浪搖曳景色如畫。
後柱對: 大道康莊黎庻安寧沾厚德;坡田潤澤香煙鼎盛沐鴻庥。
從牆上福德祠簡述碑文:--民國55年陳尚梅、陳登梅利用陳厝地號祠164約28坪發起建廟---。
從廟誌可看出這裡是大坡陳厝,該祠係由陳姓創議興建。
二、后荘福德祠
來到東福路在桃園區農業改良場(東福路二段139號)公車站牌旁有一座新修建的土地公廟。
牆上有后荘福德祠重建沿革誌碑文:
--本土地公原設於後庄七、八鄰至今150餘年,初為三石為磊奉於林投樹下-67年興建福德祠,109年的曹淳超發起並全額捐款,募款所得當成立專戶當基金。
該新建的后庄福德祠是曹董全額捐款,令人感動。
三、埔和服德祠
繼續直行經過福興溪橋,路邊有一座福德祠。
後柱對:沙水流福蔭商農長自樂;崙嶺景觀德惠永平安。
前柱對:埔建福德前庭瑞氣千載盛,和造正神後景祥光萬年興。
竟來到新豐埔的埔和了。
四、十五間廟
折返到福興宮,這裡綠色隧道的起點,往海邊直行來到一小港,在台61線橋下,詢問釣客方知是蚵殻港,有七八艘膠筏停靠岸邊,旁有一座十五間廟,許多人來此打牌,一婦人說這裡叫羊稠,吳姓居多,不遠處蚵間許 姓居多,婦人說在清朝蚵間外海因船難罹難的十五人集體埋葬廟址處,立一個簡易墓碑,時有漁民等善信固定前往奉祀。1987年,信徒出資改建為小廟。婦人說這十五人是軍人所神像造型都穿軍服,他還說大家樂盛行期間很多人來求明牌,十分靈驗。
內柱對:子山𢁉水朝來在聚興萬里;午向青龍r蟠繞案堂耀四方,
外柱對:十五神靈顕靈護境保四海;王公威通廣大興國佑萬民。
廟前四、五棵松蒼老黃槿樹皮蒼老、斑駁、粗糙、龜裂。
五、深圳玄天宮
返程在台15線旁發現深圳玄天宮。
廟誌:--同祀關聖帝君、池府王爺、七娘媽、福德正神、等神明,廟貌巍峨聳立、西朝台灣海峽,居西濱公路旁,優美環境聖地,本宮神尊由來,係源自湖北省武當山分靈,誠如門聯所云:「玄妙真詮道源一脈傳深圳,天真秘訣聖教千秋溯武當」、及正殿對聯「玄武赫濯深功安境恩至上,天宮崔巍圳流桑梓稱北帝」。
據地方耆老相傳宮內諸神,係清康熙年間(公元一七零三年)從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坑口鎮隨李氏先祖移墾渡海來台鎮駐斯邑、護佑墾民,首居桃園縣觀音鄉草漯村,而後上帝公顯聖旨令而遷居於現址(西元一七二九年),初時草茸小廟,神尊安厝有所,眾信參香朝拜有藉,因上帝公神威顯赫,香火旺盛不輟,神蹟浩蕩,宮內採乩濟世,十方信眾若有苦疾、災異等,前來祈求俯伏,有求必應,皆能化險為夷,當時農業社會,凡求學謀職、成家立業等有求於上帝公者皆得順利,工程、喜慶、擇日尤其威靈,盛名所及,來自各地信眾絡繹不絕,香火鼎盛-----,
發現:
- 奉祀主神玄天上帝,地區十分罕見,桃園漳州移民信奉開漳聖王,粵民信奉三官大帝。
- 從奉祀池府王爺、七娘媽,可看出這裡是泉州同安的移民。
- 座位西朝台灣海峽,神尊應分香自泉州真武廟。
- 從採乩濟世,可知這裡有王爺崇拜。
- 蚵間深圳和金門信仰相近,可看出同屬泉州同安。可看出蚵間深圳和金門信仰相近,同屬泉州同安。可看出蚵間深圳和金門信仰相近。
認識羊寮溪:維基百科
羊寮溪,又稱福興溪,舊稱蚵殼港溪,為台灣北部的一條河川,幹流長度約16.73公里,流域面積約34.00平方公里,中下遊河段為桃園市新屋區與新竹縣新豐鄉、湖口鄉的天然界線。 羊寮溪發源於桃園市楊梅區富岡東南方的長崗嶺,源頭標高約140公尺。上游自楊梅伯公岡一帶流入新屋區,自東向西橫貫望間里境,有北側支流十五間溪來匯,再流至後庄里南側有西北向的六股溪匯入,於蚵間里羊寮西側蚵殼港注入臺灣海峽。
認識蚵殼港:
蚵殼港位於桃園縣最南端以福興溪與新竹縣為界,出海口又名羊寮港,又一名稱為蠔殼港,因出海口推積卵石,卵石上長野生蠔蚵而稱。上游自楊梅伯公岡,無泉源須靠雨水及溪邊的滲水,所以水源缺乏也導致出海口長期淤積,無法停靠較大船隻,目前都是以塑膠膠筏十餘艘停靠而已,漁民以蚵間村民為多。
11月7日星期日探訪新屋埔頂,事前從google搜尋埔頂地圖,概略認識其地形和道路,一早騎車從復旦路、榮平路、高榮路、高上路,來到台31線自行車道,右轉楊新路,假日一路順暢,路上看到奉天宮路標,入廟參觀,廟貌巍峨雕龍畫棟。
奉天宮位於楊梅,供奉三恩主公(關聖帝君、孚佑帝君、司命真君),創廟迄今已有百年以上之歷史。點燈服務 :光明燈 文昌燈 財神燈 ,永久長生祿位 (藥師佛),永久往生蓮位 (地藏王),拜斗燈(眾燈) ,安太歲制化。廟祝說該廟拜齋,主祀三恩主公也奉祀阿彌陀佛及多尊護衛神明,現任主委是溫國壹。
認識神明:
【呂洞賓,俗名呂巖,民間一般稱他為「孚佑帝君」、「呂純陽」、「純陽夫子」、「恩主公」、「仙公」、「呂祖」等,道家則稱他為「妙道天尊」,佛家又稱之為「文尼真佛」,為民間傳說的八仙之一。呂洞賓也是「五文昌」之一,常與關公、朱衣夫子、魁星及文昌帝君合祀。】
【灶君,俗稱灶神、灶王、灶公,道教中稱「九天司命定福東廚煙主保灶護宅真君」,簡稱「司命真君」,又有尊為「九靈元王保灶護宅天尊」、「九天雲廚監齋使者」、「九天香廚妙供真君」 等,是中國神話中主掌廚房和飲食的神,另有專司監察民眾善惡與防備火災的職能,大部分人認為其為男性神。】
二、探訪水碓福德祠
埔頂路上有一座土地公廟,小祠千前方是一平坦的稻田。後方有一片竹林,周邊有小矮牆,建於民國六十五年,溝渠由左向右流出,是風水寶地。
對聯:
埔頂黎民常沐庇
水碓萬姓永康寧
水碓是何意?網路搜尋得知,新屋鄉埔頂村分為埔頂、水碓地區。水碓是利用水流力量來自動舂米的機具,以河水流過水車進而轉動輪軸,再撥動碓桿上下舂米。
在埔頂田間小路奔馳,下次再訪,或許會有更多發現。
三、訪胡家。
返程再訪上田胡家,恰好遇到胡兄,他任職國票證券桃園公司業務經理,提到工作經驗,他每天很早起來,蒐集並研讀產業資訊,平日拜訪廠商,掌握大戶出入動態,深入分析後才進行投資,他深信致富是要動腦筋的,身旁都是大戶。
他母親住楊梅已99歲了,假日他會帶她回鄉下老家,我參觀胡家公廳,大陸來台到他是第六代,有兄弟五人,人才濟濟,長子台大外文系碩士畢在法國從事翻譯,女兒藝術系畢也也在法國,他說上田魚池胡家佔三分二,後被徴收,他又買回200坪。胡家農田曾被賣掉,他再買回來,有二甲多稻田,有耕耘機,自己耕田。臨行前他報我一支明牌,果真漲停數日,可見他功力深厚,最後他說股票不能買,若要買只能買台積聯電聯發科-------。
今天單車行有緣認識一位孝順樸實的投資專家。
1203單車再訪新屋埔頂
11月7日第一次到埔頂,在鄉間穿梭,再次研究goole地圖,對埔頂道路有較清晰的概念,午後從復旦路直行,穿過快速路進入榮平路,再從幼獅路轉高上路,傳到梅高路,再從高新街一路直行,來到高新街210巷510號處,欲訪前方的石頭爺,但小徑被雜草覆蓋擋住去路,前行途中發現一座剛落成的福德祠。
營盤福德祠:
該祠單殿有拜亭,祠前紅色圓柱對聯:營安福德禎祥賜;盤繞民田富庶迎。祠前有兩口池塘,一大片波斯菊隨風搖曳,真美!一婦人說新祠是從舊營盤祠搬來,原江陵電機旁的營盤福德祠已經剷除。
前行從和平路轉到楊新路,再轉到埔頂路,直行到中興路。從goole地圖查看,埔頂里是介於社子溪和東勢溪之間,我從中興路右轉沿社子溪西行,這一帶都是工廠,發現中興路以東是農業區,以西是工業區。從中興路往東沿田間小徑直行,四周都是農田經過一佛寺,來到一個高級社區,向一長著探詢附近土地公位置,終於在埔頂29-10前方發現一座土地公廟,這應是goole地圖所標示的夫妻福德祠吧。
二、夫妻福德祠:
入口處有二棵榕樹,樹幹交义,像是一對夫妻,祠後一大片茂密的樹林,祠前是一大片稻田相當開闊。
82年埔頂紅瓦厝福德建廟記:
1、神扶人而靈,人仰神而安,神人相仰自古皆然,相當有理。
2、其廟位向乾山兼亥。
3、其柱對:埔地富饒沾化雨;頂前青翠沐春風。
這一帶應是埔頂的紅瓦厝。
返程在埔頂一路155號德鋼筋機械廠前發現一口埤塘,在中華南路二段234巷旁也有一口埤塘,農民利用埤塘灌溉,足見這裡是重要的農業區。在楊新路上發現上田里七、八九鄰福德祠。經過和平路、高新街、梅高路、高上路、榮平路,復旦路回來,一趟愉快的埔頂鄉間單車行。
1110506楊梅單車行
下午涼爽,從平鎮安平自行車步道,經過大坑缺溪,來到鎮南伯公廟前公園,稍歇片刻,續往埔心方向前行,穿過中興路,走一段斜坡就是福羚路了,拜訪路口楊梅茶葉改良場福德祠,直行終點是瑞塘國小,左轉進入瑞溪路二段、直行終點是愛買超市,左轉進入裕成路,直行約500公尺右轉進入高速公路涵洞,左轉進入楊梅環東路150巷,該路狹窄車流量多,途中經過兩座土地公廟,再前行左轉進入高速公路涵洞,不遠處有一座土地宮廟--永寧福德祠,祠後方是一片森林,有一棵珍貴老樹-楓香,左前方有一口池塘,來到校前路319巷,發現有68年興建永寧里忠山橋捐款紀念碑,得知這是楊梅重要的河川老坑溪,見一老農在田裡辛勤工作,一幅美麗的農村景致,閒逛一下就原路折返。
探訪沿途土地公廟:
一 楊梅鎮茶業改良場福德祠---福羚路,在茶葉改良場後方。
初建於61年,(捐款刻石土)
正殿下方,安置龍神香位,一婦人志工在打掃,供桌一塵不染,她幾乎每天來,相當虔誠。
二 福德祠-位在楊梅環東路150巷180號民宅右側
磚砌小祠鐵皮遮雨棚祠後一片森林。
三 福德祠-位在楊梅環東路150巷86號穎川堂前方
磚砌小祠, 塑膠遮雨棚、祠後一棵老樟樹、祠前一片菜園。
四 永寧福德宮
- 永寧福德宮係老坑原始土地公。(2006年捐款芳名石碑)
- 祠後有一棵樹齡200年保護珍貴老樹--楓樹(86年刻石)
- 單殿翹脊。
- 背山,前方是社子溪。
- 左前方一口池塘。
- 祠左側有一棟三合院紅瓦老屋江夏堂。
110512
在Fb上看到杜兄的楊梅老莊路上的六座福德祠及牛路崎步道、保甲古道、福人步道。今早專程造訪其中二座福徳词,實地走一趟牛路崎步道。
一、永寧里老莊路225巷伯公福德祠:
一座翹脊小祠。神位一石板書「福徳正神」外一遮雨棚。
碑文:
1.該祠建於昭和十六(1941)彭氏來此開墾立祠。
2.方位:座己山兼𢁉。
3.曾恭請池王爺選曰時。
二、 牛路崎步道:
從225巷伯公祠進入到大台北社區的福德祠,來回四十分鐘,滿地落葉,少人行走,路口惡犬兇猛,上山時黑狗是綁著,露出獠牙,狂吠不已!下山時放開狗鍊,只見惡犬怒吼狂追,幸好拿一枝竹棍,還可應付。
三、大台北社區的福德祠:座落在光裕北街67巷13號。金碧輝煌,雙龍護三仙。
四、李屋伯公:
磚砌小祠,只書「神位」兩字,有遮雨棚。座落在老莊路741巷路標及李氏宗词前方小徑。經李婆婆相當客氣,告訴我廟址,位置隱密,她告訴我這一代都姓李。
【老莊路沿著荖坑溪山谷是往龍潭的通道,道路彎曲坡度大,春天易起濃霧。】
1110521到楊梅永寧里探訪
日前 從杜兄的 FB上看到介紹楊梅校前路上的土地公和宗祠,引起我探訪的興趣。
從google搜尋,永寧里介於老坑溪和社子溪之間,校前路沿著社子溪山谷上行到涼傘亭,老莊路沿著坑溪山谷上行往乳姑山。
福人步道、揚昇高爾夫球場,保甲古道、牛崎步道等步道都在永寧里,這次實地探訪,使我認識校前路上泉水坑的仁夏堂,小楊梅鄭屋的滎陽堂,對這裡的地形地脈有更清楚的認識。
一、江夏堂
1.燕子窩江夏堂—校前路428巷32弄10號(四合院)
離戶政事務所很近,屋前有很大的廣場,路口看到泉水窩江夏堂路標。
2.泉水窩江夏堂---校前路428巷151號(四合院)
屋後有山前有一口池塘視野開闊,右側有一座古樸的石砌土地公。
文化局:【黃家祖籍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東石鄉(即目前廣東梅縣蕉嶺),來台祖為第十五世祖其輝公,由第十六世祖台生公向佃首黃燕禮承租土地拓墾,至第十八世祖祖廷元公時,經刻苦努力,乃能使五大房子孫各安頓一方,老五盛祥(即雲章)則留在燕子窩繼續發展,黃雲章買下一百八十幾甲山林地,繼續經營,轉租給附近的佃農,黃宅即是黃雲章所蓋。
目前黃氏宗親在楊梅區共有五大房,各房宗祠與建築大多仍保存原貌。楊梅泉水窩江夏堂為五房黃盛祥所建。黃家參與楊梅地區墾拓甚早,見證楊梅區墾拓及發展歷史。】
3.江夏堂---泉水窩站牌前方小徑約100公尺處
二、沛國堂---在校前路830附近
三、小楊梅鄭屋---校前路928巷(巷口有秀才茶園步道路標)
進入校前路928巷145號附近參觀、有小楊梅鄭屋田頭伯公、鄭屋中伯公、滎陽堂、鄭屋上伯公,後山500公尺的滎陽堂祖堂、秀才茶園步道。
遇到一位種菜的婦人及一位年約70鄭姓大哥,非常好客,親切的向我述說他們家族史,他們鄭姓和高山頂的鄭大模不同,鄭大模是來自福建,他們來自廣東梅縣來台,比較慢來,才到這裡開墾,擁有數十甲茶園,他說產權在清朝就登記了,只有少部分宗親把茶園賣掉,大部分還在。他曾祖父有三兄弟,他祖父有8兄弟,有兩房住附近,族人散居臺東花蓮,到他是第八代,有400多丁 ,宗祠在鄭屋後山約500公尺處,直走可到秀才茶園步道。
- 永寧里小楊梅鄭屋田頭伯公---翹脊紅瓦小祠。
2.永寧里小楊梅鄭屋下伯公
3.滎陽堂四合院--校前路928巷145號,內牆奉祀上帝爺。
4.永寧里小楊梅鄭屋上伯公
永寧里小楊梅鄭屋上伯公重建誌碑文(99年) 略文:
※先民在北山區開墾—奉祀土地公二百多年
※鄭家遷入後上家下屋虔誠膜拜
※堪輿師游新松
※辰山兼乙丙辰土分金
5.秀才步道茗憩亭
從鄭屋直走步行約20分鐘,經過一段坡陡,路口處有一路標。
6.滎陽堂祖廟---鄭屋後坡山約500公尺。
後有山前有一風水池,竹林環抱,左後有祖塔,附近野狗甚多,還好攜帶登山杖。
7.訪永安祠---(位在校前路826號前大樹下),在928巷對方山坡上有一棟胡姓宗祠,右側連姓民宅,門口一棵結實纍纍的楊梅,遇到一位婆婆,她告訴我永安祠他位置。
1110612訪龍潭大北坑
一、參觀江屋
屋旁有一江家古厝簡介碑文、略記之:
1.19世祖於康熙雍正年間自福建汀州永定移民至此。
2.古厝磚瓦是自己燒製而成木材取自大漢溪漂流木。
3.建於1883年
4.正廳三間,東西廂房各二棟,內廂房各五間,外厢房各六間,共25間。
5.形式為五虎下山
6.右側有一湧泉,
7.來台已第十二代,男丁一百多散居各地。
二、參觀大北坑伯公
大北坑伯公祠沿革略記之;
- 日據時代不准民間信仰祭拜伯公,而遭勒令拆除,江姓家族長輩為了延續伯公信仰文化,----將伯公搬遷至江家古厝左後方偏僻隱密之處。
- 101年於江家古厝左上方興建新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