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9.2去新竹參加金門同鄉會大會,與丕揚理事長夫婦朝昌夫婦及長公子清大核研榮鈞教授代表參加,首次以卸任理事長參加,任職三年來從未參加過新竹金門同鄉會,這次大會是第四屆第一次大會選理監事,卸任理事長陳詩文律師也是只擔任一屆,新任理事長許維義是沙美劉澳人從事建築業。三年來陳詩文理事長密切交往,為人厚實,又新北市金門同鄉會理事長陳復寶、陳滄江、陳玉珍議員都是東洲人,東洲地方雖小但是人才濟濟 ,東洲和後湖隔壁村,曾有一所寧山小學,垵湖國小成立後東洲的孩子就轉來垵後湖就讀,當年四舅垵湖國小教書他有很多東洲的學生.
60年來台就到新竹,當時搭乘三輪車印象仍十分清晰,姨媽住新竹,近年三女住在新竹,好友唐主任住新竹定期聚會,城隍廟經常去拜拜--------對新竹有一分特殊的情感.
會中幾乎全台理事長都來,翁瑞美薛作伍理事長再旺表弟----我特別帶新理事長丕揚向各友會介紹,介紹許榮鈞給鄉訊主編永富認識,立刻相約會後去新竹食品路家中訪談,了解在金門教育環境下,金門的師資如何用心可以栽培一個博士生,無意間促成一件美事。(107.3.10理事長許維義來自官澳出自珠浦六房西宅丕輩)
會中介紹新竹鄭用錫家族主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我特別和他交談,他是第九代,宜蘭同鄉會吳克由內洋人和鄭用錫祖籍地及東溪只隔一條街,三人合照,三月到新竹公園賞櫻無意到附近新竹孔廟,東廂先賢廳,開墾新竹先賢與金門有關的有王世傑鄭崇和鄭用錫------,四月到東溪實際看看東溪鄭氏家廟是鄭用錫返鄉蓋的。多年前曾到後龍參觀鄭崇和墓。
司儀王文稟介紹前輩金門人王世傑開墾新主有功,說明新竹和金門淵源很深
史料
王世傑(1661年2月13日-1721年10月5日[1]),原名公祿,字元安,號世傑,福建泉州同安縣金門城外東沙人(今金門縣金城鎮珠沙里東沙),為清康熙年間帶領漢人遷居開發竹塹地區的主要人物,興築了隆恩圳,且他及其後代捐獻了土地、資金給不少新竹市的廟宇,如新竹都城隍廟、竹蓮寺及「東瀛福地」土地廟等[3]。他後來於巡視水圳時被當地原住民出草襲殺,死後歸葬金門蔡厝太武山麓,其在金門的古厝與古墓已被金門縣政府公告為縣定古蹟[3]。
參考台灣開發史林再復作:
王世傑,曾是督運官,目睹竹塹埔土地肥沃,請墾竹塹,回原籍招募族親一百餘人,康熙三十年回台灣,正式在竹塹開墾,他首先開闢四百甲圳,其後陸續有公有私有埤圳完成,灌溉面積一萬四千甲。奠定新竹開發的基礎。
賢厝人盧振料飛官退役
開台進士鄭用錫第九代孫( 中)內洋人宜蘭金門同鄉會理事長吳克由(右)
新竹孔廟
(金門鄭氏宗親分布 吳坑 東溪 北門 南門 峰上 溪邊)
維基百科
東溪鄭氏家廟
位於中華民國福建省金門縣金沙鎮,是金門東溪鄭氏的家廟,該家族即是新竹北門鄭氏的源頭,東溪鄭氏部分族人遷居臺灣之後日漸發達,而後鄭用錫不忘故里,倡建此座家廟[2][1]。
該建築於1999年6月16日公告為縣定古蹟[2]。
沿革
金門東溪鄭氏祖籍福建漳州府漳浦縣,其始祖鄭懷仁於明末清初時與妻子陳進娘[註 1]攜帶母親何氏[註 2]的神主牌遷居金門李洋鄉,之後在第三代[註 3]時開始有族人遷居臺灣,為新竹北門鄭氏之祖[1]。由於東溪鄭氏在原鄉生活困難,遷臺之族人發展順遂,故最後僅有四房鄭崇聰次子鄭文玉派下一支留住金門[1]。
嘉慶、道光年間,鄭用錫等十四位第五代堂兄弟成立「祭祀公業鄭振祖公」(今改稱「祭祀公業鄭振祖」),共分八股[註 4],之後由鄭用錫與弟文順、堂弟鄭用鑑共同發起祭祀公業出資[註 5],經奏請朝廷後於金門李洋鄉建造鄭氏家廟[1]。該家廟據《浯江鄭氏家乘》記載,建於1830年,但目前家廟中有年代記載之古物,最早者為1848年的石香爐[1]。
1930年代,該家廟曾作為私塾使用,即使在日本攻佔金門期間仍舊運作;二次大戰結束後,地方人士曾募款聘老師於此成立內洋學校,但學生不多[1]。到了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撤至臺灣後,金門亦有大量國軍部隊進駐,並使用大量的民宅、寺廟、家廟,鄭氏家廟在此時期遭軍隊毀損,例如在正殿後牆挖開兩個大窗、門匾與門板被取走、石旗竿被拿去建築工事等[1]。而在八二三砲戰後,駐守在此的軍隊遷到附近山地,家廟改當作水泥堆放處[1]。又八二三砲戰時,東溪鄭氏的鄭建陵曾與家人遷臺依附新竹鄭氏宗親,新竹鄭氏族人曾欲提供他一塊山坡地與牛隻耕具,後因鄭建陵返回金門作罷[1]。
之後家廟曾於1980年代進行過整修,公告為古蹟之後,於2007年10月斥資918萬餘元進行整修,2009年8月21日整修完成[3][2]。
建築
東溪鄭氏家廟是一座三間二進四合院式建築,座西北朝東南,由前山門、左右翼廊與正殿組成[1]。山門為塌壽式,屋頂為三川脊;左右翼廊為捲棚頂[1]。鄭殿中央靠後牆為祖宗龕,左右側分別供奉文昌帝君與土地公,為金門宗祠常見擺設方式,但鄭氏家廟不同的是另有一尊關帝爺與文昌帝君合祀[1]。該尊關公神像為1950年代駐軍不知從哪裡拿來的,原供奉於長案桌上,後來才由鄭氏族人與文昌帝君放於同一神龕內合祀[1]。
祭祀活動
東溪鄭氏家廟除於清明與冬至舉行春、秋二祭外,尙於農曆二月十一日(二世祖鄭待老(世輝)公、二世祖陳氏金娘忌日)、三月廿四日(二世祖繼妣黃氏安娘忌日)、五月十五日(始祖妣陳氏忌日)、十月廿一日(太始祖妣何氏忌日)、十一月初三日(始祖鄭懷仁忌日)祭祖[1]。過去祭祖採用三獻禮,但日軍進佔金門時期因人丁不多,祭禮從簡,由各家自行準備祭品於祭祖日挑至家廟祭拜[1]。
鄭崇和:
(從史料及98.5.13日參加桃園縣南區老人大學苗栗古蹟之旅講義)
一、遠祖鄭懐仁明末時,由福建漳州府漳浦,遷居泉州府同安縣金門(東溪),
二、二:世鄭世輝
三、三世:鄭國周(長房)、鄭國漢(二房)、鄭國晉(三房)、鄭國堂(四房)、鄭國慶(五房)
四、乾隆三十九年(1774)鄭國慶、鄭崇吉、鄭崇科遷台灣苗栗。
五、嘉慶十一年(1806)
四房鄭國堂子鄭崇和和五房鄭國漢慶子鄭崇科遷新竹。
鄭崇和十九歲來台,好讀書,但科舉總是不第,後來捐得監生,曾在淡水廳後龍地區開設私塾授徒,富家子弟多就學,奉師厚,故修脯亦豐,嘉慶十年(1805年)曾募集鄉勇以抵禦海盜蔡牽,不久後又奉檄處理閩粵械鬥[1],召兩造父老力陳利害,仇使解,竹塹多山野,土番輒出殺人,歲且數十,崇利乃集壯丁據形勢鳩資設隘以保行人,
嘉慶二十年(1815年)發生糧食歉收,鄭崇和發穀平衡物價,之後於二十五年(1820年)瘟疫流行時協助布施藥物與棺木[1]。竹塹要興建孔廟時,曾捐巨款贊助工程[1]。命次子用錫督工,廟成彳亍釋祭禮,竹塹文風之盛始於此,
去世之後,他於道光十二年(1832年)入祀鄉賢祠[1],而後因其子之功名(恩給二品銜)而在咸豐四年(1854年)誥授「中憲大夫」,晉贈「通奉大夫」。
鄭崇和墓:有石筆、石獅,石翁仲、石馬、石羊、石虎、石望柱各一對。
石筆望柱寫著
「恩受榮封更享枌榆俎豆,
慶餘積善已看蘭桂科名」。
墓道碑則寫著:「皇清 覃恩誥贈奉政大夫禮部員外郎 晉贈通奉大夫奉 旨入祀鄉賢祠詒菴鄭先生暨 德配 覃恩誥封太宜人 晉贈夫人恭懿陳夫人神道」。石筆望柱上為雲南鹽法道姻再姪王朝綱頓首拜。
墓碑則書:「同治丁卯子月(1867),皇清誥贈通奉大夫,顯祖考祀鄉賢祠鄭瓜、二品夫人,顯祖妣鄭門陳太夫人合葬佳城,四大房孫如椿、如梁、如雲、如蘭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