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0126四寮溪東安古橋
10701127四寮溪
107年初二到永朋叔叔家摘橘子
1071010関西玉山
109春節親子關西行
1090214関西水汴頭
關西四寮溪東安古橋台紅茶業文化館
105、1、26趁好天氣,因秋華自台北下來 老伴提議到關西走走,岳母已高齡93歲了,還願意出來真難得 ,午飯後 ,到關西四寮溪(竹28線東山里) ,台三線左側有一藥師禪寺 ,不到2公裡就到 ,全長460公尺,這條河穿區分三段,前段為人工保育工程段,
接著前往關西東安古橋 ,在關西出入很久 ,不曾發現有這座古橋,去年夏天永朋帶我們去 ,那天很熱,躺在樹蔭石椅上,很舒暢。
接著到仙草巷,位於關西鎮中興路14號5樓 ,新竹客運附近 ,入口處布置有巷弄的感覺,然後搭乘電梯到五樓,好像是鐵皮屋,
小女婿和云從竹東趕來 安排3:30參觀關西台紅茶業文化館,老茶場是羅家的,
在台紅茶業文化館能夠充分瞭解早期先民在此的生活與工作型態,
台紅茶業文化館並非單純的資料陳列室而已,
羅家經營茶業成功後仍出錢建廟 ,從留下照片看出當時廟會熱鬧盛況,
秋華的寫生--四寮溪
2006.10.29曾參訪羅家祠堂留下一段紀錄
關西舊名咸菜硼、鹹菜甕、鹹彩鳳於1920年改為今名,
羅氏家族分三支:
五欽派:羅奕貴派下派,
九如派;羅奕盛派下
錄富派;羅開運派下
羅碧玉屬錄富派下勇於任事熱心公益
1、明治34年1901任咸菜硼聯莊保甲局長
2、大正六年1917年捐地興建羅家祠
3、大正十三年1923年捐建新埔廣和宮
4、昭和四年1929年捐建太河宮
5、昭和十二年創立台灣紅茶葉株氏會社行銷歐美各國為台灣紅茶大王。
網路資訊
(羅秀文隨父奕貴及兄秀清來台,後育五子,因此稱為五欽派。
同族羅奕盛亦率四子秀俊等四子來台,後生有十一子,但二子夭折,故為九如派。
羅維齊則早在乾隆初年已入墾淡水一帶,至道光年間,淡水地區閩粵關係緊張,維齊第三代之振祿與振富兄弟轉來上南片,投靠九如派下羅家。光緒年間,祿富派羅家至羅碧玉時代,家產頗有積蓄,反之,五欽九如派下則因吸食鴉片惡習,家產衰退,祿富派因此擁有大部分上南片土地。日治時期,羅碧玉在本區創設臺灣紅茶公司,一躍成為臺灣重要紅茶出口地,是關西羅家歷史的最高峰。碧玉建造得月樓,新埔藍華峰題字,成為羅家提供文人聚會及教育後代的場所,亦即所謂羅家書院。光復後,實施耕者有其田,祿富派由五欽九如佃耕的田園,因此又放領回欽如兩派。祿富派後來則與亞洲水泥公司合作,成立玉山石礦廠,投入水泥產業,直至近來才停產。)
107、1、27(六)
從fb 上看到去年去四寮溪步道的照片,引發再去走走的念頭,這幾天寒流來襲,在家裡悶了很多天,趁早上放晴,於是開車前往,走台一線,從埔心轉到龍潭再走台3線,在關西鎮關西農校附近,左邊有有藥師佛禪寺牌樓,轉竹28鄉道在1.7K處徳橋路旁停車,步道三十分鐘路程,在大榕樹旁邊有一個標示牌,小溪步道沿著四寮溪興建,全長460公尺,是自然天成的濕地,有豐富的生態景觀,沿溪畔步道設有植物、昆蟲及水中生物相關生態解說,溪水淸澈見底,沿溪谷直行,會經過一段陡峭木板步道,下行一小斜坡有一片橘子園,黃澄澄的,給這片山林增添色彩,越過小吊橋來到小溪對岸,有一棵老茄苳樹,在那裡巧遇二十多年老同事林俊清夫婦,妻子住在関西坪林,第一次來此,閒聊了幾句。再往上走就是藥師佛禪寺停車場。在竹28鄉道2.4K左右,距離藥師佛禪寺大門約50公尺處, 有一條打牛崎步道,昔日竹28鄉道尚未闢為公路之前,這條古道是四寮通往龍潭之土石牛車小路,牛車載運農產品行經此處時,因坡度甚陡,必須鞭打牛隻始能勉強上坡,故稱「打牛崎」,路旁有一隻水牛造型的石雕,想當年客家先民墾殖的辛苦,太熱只是走一小段。
107年初二到関西永朋叔叔家摘橘子
年初二中午飯後,到新埔台開智能中心,欣賞茶花以及樂團歌唱表演,當日遊客很多,有溫泉可以泡腳,去年也來到這裡,忽然永朋來電說要到關西採橘子,立即轉往關西,在關西旭陽高爾夫球場路口處有兩棟別墅,這是永朋叔叔的家,他小叔過繼給叔婆,是台商,最近回老家養老,已有三個月了,在住家周圍菜園種了很多柑橘及蔬菜。菜園下方有一條小溪,溪水清澈,有小魚小蝦,安裝一個馬達,把小河的水抽上來澆菜,這裡群山環繞,一片綠油油,有如世外桃源,真美。叔婆已85歲了,請了一個印尼看護,這名看護來台12年了,非常熟悉這邊的環境,我們摘了許多的柑橘,小貝很高興東奔西跑,不久他姑姑姑丈也回娘家,他姑丈曾經在台北市政府上班,約70歲,姑姑郵局退休,他姑丈說曾在馬祖金門當預備軍官,在金門山外擔任炮兵政戰預官,交談中增加一份親切感,叔叔有一對兒女,女兒曾經是有朋結婚時候的伴娘,生了兩個男孩,兒子尚未結婚,在台北經營一家公司。這個叔叔到廈門投資,如今年紀大了回到老家,過著退休的老年生活。他是一位非常精明的商人,具有研究精神,為了要種菜他買了很多書很用心的研究,我親眼看到他替南瓜授粉。
另一棟別墅,是另一房叔叔的家,有四個兄弟,老二49年次經營果園 ,他帶我參觀他的果園,栽培的紅肉柳丁甜度很高,這一片山林很適合種橘子,也種了許多薑黃,薑黃是非常好的藥材,市面上缺貨中,過年期間外地的親人都回老家,親族間凝聚力很強,令人羨慕!
另
1071010関西行
一早從氣象資料得知,上午陰陣雨,中午放晴,難得好天氣,決定往上山走走,十一時出發到了關西已近中午,於是走到一家客家餐廳--清香小吃店用餐,滿滿的客人,假日關西新埔地區遊客一向很多,叫了一碗麵、一碗湯圓、一盤竹筍焢肉,加上一盤白斬雞,十分豐盛。飯後去附近東安古橋,這裡來過三、四次了,以前都是夏天去,只走一小段,發現河的上游有很多遊客,沿著步道往上游直走,路旁樹種有台灣欒樹、竹柏、台灣紫檀,大約走了一千公尺走右越過河中擋水石頭到對岸,溪水沖擊著一排一排的白色擋水石,水聲淙淙,兩岸老老少少遊客甚多,在古橋前約一百公尺處有一景觀橋,是攝影的好地方,橋的兩端正好有二棵含苞待放的芙蓉花真美,秋高氣爽來這裡走走真舒服!
閒逛一個多小時,接著沿台三線轉竹30鄉道往玉山方向,這裡多年前曾經去過,那裡有高爾夫球場,車子停靠在30鄕6k附近休息,無意中發現有一間寺廟,上去一看,服務處有幾位管理人員,其中一位長者十方好客用流暢的閩南話向我介紹,這廟叫「太元宮」主祀三官大帝。他說這裡幾乎都是客家人,他的閩南語是三年當兵在花蓮所學的。太元宮背靠山,前面群山環繞,他告訴我廟的右前方最高的山叫帽仔山,山之後就是尖石郷了,此地原名馬武督赤柯段,後改名為玉山,早期這裡種植很多赤柯,赤柯很堅靱是製作農具的好材料。
後來發現可製造水泥的石灰石及水晶,因水晶貌似美玉,更名為玉山。他告我不遠處往右可以到內彎往左可到錦山。看這位老先生,満臉皺紋,彎著身子、跛著腳,我冒眛問他年齡,他也問我幾歲,他說我跟你一樣,果真同年,原來我也是老朽一個,不知自已也老了。
離開太元宮,發現有一登山步路標,入口處旁的玉山福德祠,據說是個有百年以上歷史的三級古蹟。山上還有老赤柯樹,風景秀麗,下次可去走走。
到附近一家雜貨店買杯飲料,再問往錦山的路及玉山概況,老闆說去錦山才三、五公里,又說亞泥曾在這裡挖礦,宿舍住好幾百人,不遠處也有煤礦,想見這小鎮當時一定十分繁榮。
不遠處發現有一條產業道路--竹30一1往錦山方向,道路很窄,柏油路面,人煙稀少,十分幽靜。
到了錦山,老伴po照片給素姿,夫妻剛到關西農庄,我們再去他的山間小屋拜訪,正在採收柿子,清除雜草,房子四周都是野薑花。茂景說月底要去美國開會,夫妻倆已安排二週的自由行,已經訂好飯店了,且有一段路程要開車,真有辦法,歇了一會兒就回家。
【網路資料得知日本時代大正三年(一九一四),日本人永井儀三郎招募客家人佃農來此開墾田野、造林,後來行形成八十餘人的獨立村莊。因為有滿山遍野的赤柯樹,故取名赤柯山。】
109春節親子關西行
2月1日是年初八週六,上午八點云在家族群組上傳打算到關西,早上天氣冷沒有人回應,到中午回溫,問去関西何地,云上傳要到關西「磐龍石木坊」,查詢地點後設定導航開車前往,地點有點偏僻,電話詢問告知在「仙草博物館」旁邊,沒想到大女二女也全家出來。
走進一看有一個古色古香的門樓有一幅春聯十分醒目,有台灣花木石協會及台灣奇木創意協會招牌,裡面有各類木藝創作品、石雕、鐵雕展出,還有木工教學現場。因小貝喜歡玩彈珠,云上網一查才磐龍石木坊有 彈珠檯的手工製作的訊息,於是報名參加。
一進屋內大姊和震生已到了,走到研習教室看到老師在指導製作彈珠檯,大人小孩應有二三十人,在工作臺上敲敲打打,兩個讀大學建築系和設計系的表哥表姊指導,看小男孩他那麼專注,真好玩。
屋內如一個博物館,展示很多木石硯台和舊家具----;當年國中有工藝教室,有木工金工-等實作課程,學生從做中學習,課程改革之後這些課程已經消失,真可惜!
在庭院遇到書法家林先生,他和石木坊主人蔡先生同是台灣花木石協會會員,他說這𥚃原來是老茶廠,屋主溫先生是他的朋友,林先生介紹屋主將老茶廠出租給蔡先生,聊天中得知他是竹北人,六家地名乃是林姓六個家族而命名,竹北新瓦屋還保有林姓家廟,我曾去參觀過,知道林姓先人曾經帶領墾戶打敗林爽文叛變,並將戰死的是義民埋葬在新埔枋寮,有功於清朝,先人來自廣東饒平,中壢過嶺的許姓也是廣東饒平,屬於韶安客,他說竹北林姓出了很多名人,如林光華、林政則、林為洲....,竹北有高鐵站又靠近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土地因而暴漲,林先生說他哥哥曾擔任十興里長很多屆,云去年搬到竹北十興里,最近一年經常去,對那裏的環境還算熟悉。
林先生談起當兵的經歷,他讀陸軍專修科,服役五年,曾在金門服役三年,57年到金門部隊在山外民雄,靠近第三士校在太武山旁,擔任政戰隊長, 其工作是每天上午要去尚義機場和到料羅灣接報紙康樂隊和電影。
一年後部隊移防到沙美,擔任連輔導長,住在許姓的民房,為了感謝他們,他介紹營部、連部阿兵哥的衣服给他們洗,他家有三子二女,讀書常常沒錢,因此每個月發薪水會給他們一點, 他們家後來搬到大溪太武新村, 他有一個兒子去當憲兵,一直和他家保持連絡,直到最近六七年,他只認識他們的爸爸媽媽,他家送我有很多磁瓶的高粱酒,瓷瓶酒會蒸發放久了剩下一點點。
後來部隊移防到後湖,也是住在民房,在後湖住了六個月,直到60年2月份退役,當時金門的房子都有地下道,每棟房子都差不多,分不清楚是住哪一間。他說部隊都住在村裡的空房子,金門村莊到處有彈子房(撞球室),他常和同袍打撞球,輸贏就是高粱酒和花生,十分有趣,仍印象深刻。他服役的部隊最先是32師,班超部隊,後來是68師,因32師回台灣,他留在68師--虎嘯部隊。
金門晚上六點就戒嚴,每天都有不同的口令,那時金門「單打雙不打」,晚上怕水鬼會摸上來, 在金門當兵很苦,工兵要去布雷,他說每天要去做反空降堡,在沙美服役時,他的同學是高炮的,他是陸軍,二個單位中間隔了一條水溝,一到晚上對岸共匪在圍頭附近有情報船會開過來,這時空軍高砲要用高射炮50機槍去射擊,射擊他們的船, 他們假裝是漁民,只要越過3000尺中線, 就射擊,高射炮射擊很準 ,一定要 去炸,否則他們會上岸, 高砲每一個月有實施兩三次防護射擊,那年代在金門很緊張,在沙美服役時每天晚上12點到兩點要和連長一起到海邊去巡樓及查哨, 有一隻軍犬跟著去,天氣冷經常和連長一起喝高粱小酌,在金門服役那才算真正在當兵,金門有一個同學叫吳國民,也有幾個姓陳的,他們都分發到總統府當憲兵,因為老蔣認為金門人比較忠貞,比較放心。
金門司令官劉玉章治軍最嚴格,要求國軍要挖戰壕和碉堡,完工要經過測試,就把連長工程官關在裡面,用子彈實際去攻擊,如可以抵抗500發子彈就真正打打看 ,看看有沒有偷工減料,他認為碉堡 是要保護阿兵哥的 ,若不通過就被打死,沒有打死就放假回台灣一個月的 ,監工非常嚴格 。
在軍中服役期間他參加國防特考,考取老師,受訓後民國61年敎書,在龍潭國中退休,現在住在龍潭逸園社區,在教書法,磐龍石木坊ˊ門樓的春聯是他寫的,太太擅長繪畫,目前替人設計客製化陶瓷,設計好之後將陶瓷送到鶯歌去燒。
認識綠茶溫家堡
林先生他帶我去綠茶溫家堡參觀,老板溫先生介紹他們家製茶歷史,他父親七十年前開始製茶,過去將茶葉運到台北大稻埕外銷,後竹東收購價格高,挑到竹東去賣,他父親已經九十多歲了,仍十分健康,他接手製茶已有三十年了。關西姓溫姓只有他們一家,老家改為二樓洋房,堂號是太原衍派,保留門樓,重建後看起來古色古香,老板娘是澎湖西嶼許姓宗親,可能和金門有關。
溫先生也介紹他們家的地理風水,在山坳處,背有山,左有牛欄溪,右有拱子溝,可以擋住狂風暴雨的侵襲,冬暖夏涼,十分聚氣。他們的有機綠茶外銷日本,生意很好。
網路介紹:「綠茶溫家堡」位於不受污染,空氣清新,自然景緻優美宜人,素有「長壽之鄉」美譽的新竹縣關西鎮。1995年將家裡原有種植台茶12的0.8公頃茶園,配合政府推行有機農業政策,接受茶業改良的技術輔導,採行有機栽培方式耕作,以自己最拿手的「綠茶」,為主要的產製銷產品,廣受好評。
我買了一罐綠茶,此行的收穫。
認識水母娘娘廟—
林先生告訴我附近有一 水母娘娘廟,從綠茶溫家堡,沿著鄕道69趨車前往,一段小斜坡,大約一公里左右,廟在路邊,也稱水母亭,是台灣少見的專門祭祀水母娘娘的廟宇,仁安當地因具有豐沛地下水資源,所以舊地名為「水倉」。廟左前方奉祀龍神,廟前有一小池,據說取前面水喝可治病,廟後有三個大水桶,旁邊有私水龍頭方便取水,正好車有一水桶,帶了一桶泉水回來,正好可泡綠茶。台3線往關西方向,在北二高橋敦下方叉路,右轉約100公尺有一义路右轉是新竹縣鄉道竹69線,往上開1公里左右,就可到達水母娘娘廟。
離開磐龍石木坊後,來到東安古橋,這時溪水清澈,遊客甚多,只是傍晚天空微涼,逛了一大圈後,相約到福站客家,飯店在中豐路上,是台三線大家推薦的飯店,果真經濟實惠。
訪関西水汴頭
兩個月前在林森國小運動遇到一位凃先生,提到老家在關西水汴頭,附近有關西新兵訓練中心和六福村。我對關西水汴頭及關西新兵訓練中心,非常陌生,一個月前從新埔往関西在118線道18.5公里處左轉,不遠處就是關西營區,從龍潭回來,道路有點狹窄,但是風景秀麗,留下深刻印象。日前在龍岡森林公園遇到老友謙誠和瑩珠夫婦,瑩珠告訴我他是関西水汴頭,徐姓族人世居那裡,田產被徵收當軍營,她還介紹附近有一所太平國小,又提到附近「逸園客家餐館」,引發再次探訪的念頭。
14到竹北,當天永朋在家,大家有空,就一起前往水汴頭,先到太平國小,校址是大旱坑,學校四周群山環抱,校園四周花木扶疏,綠意盎然,校門前有一條小溝渠,潺潺流水,一進校門,校門口還保留國父蔣公兩尊銅像,當大家一片去除偶像的聲浪,還能保留至今,校內有很多標語,格言,有一旱坑故事館,學校師生才20幾個人 ,早年學生有400個人,一年預算要二千萬,學校正面臨廢校邊緣,除了不符合經濟效益,最重要的是影響到學生的權益,在毫無競爭下,學生的基本學力差是必然結果。
學校右側山坡上有一棟藍色屋瓦的建築,旁邊有很多平房,走上去探問一位婦人,她告訴我這裡住戶都姓戴,這棟建築是戴姓祠堂 ,堂號号譙國,剛剛整修過。
逸園鄕林咖啡店,客家料理餐廳,中式風格庭園景觀,復古的紅磚屋為客人用餐空間,走一種懷舊風格用餐空間承襲中式風格,裡頭使用厚實木質桌椅,牆上掛有字畫、水墨作品等裝飾,白飯、茶水免費無限供應,有一水池,養了很多鯉魚還有有幾隻鴨鵝,兄妹買包飼料餵魚。10902014
【大旱坑,是臺灣新竹縣關西鎮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位於該鎮西北部。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為東平里不含最西部凸出部分。台灣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大旱坑地區為一街庄,稱為「大旱坑庄」,隸屬於竹北二堡。該庄北與大茅埔庄、打鐵坑庄、三洽水庄為鄰,東與銅鑼圈庄為鄰,南邊為水坑庄、石崗仔庄,西邊為老焿藔庄。】109、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