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年3月26日 魚路古道健行

許久沒有到陽明山了,有機會在這春光明媚的日子到此一遊,欣賞遼闊的擎天崗大草原,感到十分開心。上次是112年3月29日,當時與社區大學登山隊同好前往金山磺港漁港,那裡的黃金溫泉令人印象深刻。在漁港附近,我們看見魚路古道的起點標示,得知這條古道連接金山、陽明山至士林、北投,頓時對它的歷史與風貌充滿好奇。今天,終於如願踏上這條古道。我們從擎天崗下來,沿著蜿蜒的山徑一路下坡,發現這條路徑確實不輕鬆。遙想當年,魚販們肩挑漁獲,為了生計翻山越嶺,只為將新鮮漁產送往台北市販售,這番艱辛令人敬佩。旅行途中,除了曾老師的導覽外,參考沿途的文字解說,讓我能深入了解這條古道的歷史與地理特色。經過整理與思考,寫下此文,以記錄這次難得的健行體驗。

 

老師的導覽:

一、介紹魚路古道:魚路古道的起點,在礦港魚港'早年金包里的漁民挑著魚貨,翻過擎天崗,到士林或北投販售,路上還會到嶺頭土地公廟問神,看看該往哪邊賣比較好。

二、這條古道也叫土匪路,是日治時期為了開路運送軍需修築的。當時北台灣有個抗日領袖叫簡大獅,後來投降了,他的部下就被派來這裡開路。

三、陽明山琉磺的故事:,清朝時候郁永河來過,他是福建的幕僚,康熙年間福州火藥庫燒光了,他自告奮勇來台灣採硫,記錄成一本《裨海紀遊》。當時採硫很辛苦,毒煙嗆人,都是用土法煎煉。」目前冒煙的有硫磺谷、小油坑、大油坑,本來就是座休眠火山,所以有溫泉和地熱。

四、車子行經二重疏洪道。這條疏洪道沒什麼疏洪功能,卻成為現在成為大台北都會公園,成為難得的綠地。

五、板橋以前叫枋橋,因為這裡有座木板橋,後來日本時代才改叫板橋。林本源家族原本在新莊經商,後來漳泉械鬥,他們搬到大溪,在大溪國小前還有城牆的遺跡,林家又遷來板橋發展,在這裡建了枋橋城,發展成今天的板橋。林家當年為了化解漳泉械鬥,還特別tj創辦大觀學校,希望透過教育來穩定社會。

依時間先後記錄健行見聞

10:55,遊覽車停在小冷坑休閒遊客中心。休息時,我問劉鴻志如何使用手機的健行筆記紀錄健行路徑,劉兄善用新科技年輕又熱忱。不久,我們跟著老師前行。

11:24,步行至往擎天崗遊客中心,這裡遊客很多。休息片刻後,繼續前行,途中參觀嶺頭嵒的土地公。

 

114年魚路古道健行

其文字介紹如下:

 

114年魚路古道健行

「嶺頭嵒土地公,是擎天崗頗負盛名的土地公廟。其實在廟的後方,還有一座年代久遠的石砌小士地公廟,要參拜土地公還得彎腰呢!廟後石砌的『福德同』小土地公廟,為清代中、晚葉,由當地居民自竹子山麓的聚落移至此處。該廟亦是金包里大路(魚路古道)沿途歷史最悠久的土地公廟。早期旅客路過時,多會在此祈求平安,擔魚人更以擲茭杯決定將漁獲擔往何處販售,居民及牧場管理者也在此祈求土地公的庇祐。這座約有兩百年左右歷史的土地公廟,可說是看盡旅人的辛勞與古道的滄桑。」

「而您眼前新建的『福德宮』與八角亭,頗具歷史意義。前方是近代修建的福德宮,而後方還有一座歷史悠久的石砌小廟『福德祠』,已有兩百年歷史。」

114年魚路古道健行

#我們太匆忙,來不及參觀那座石砌的小福德祠。

福德祠旁邊的六角涼亭,昔日是軍事上的「暗哨」碉堡,底座仍可見三個方形槍眼。亭內還留有當時的標語:「消滅共匪酬壯志,復興中華定中原」。這些痕跡,訴說著歷史的變遷。

參觀福德祠之後,老師帶領我們前往金山大路城門,沿途欣賞擎天崗的美景。這裡被稱為台北的瑞士草原——擎天崗,一大片綠意盎然的草原,被譽為「台北的後花園」。四周山嶺環繞,一片翠綠,有水牛悠閒吃草,與瑞士的高山有著相似的美感。

來這裡最適合春秋時節,天氣宜人,到此可盡情享受大自然的懷抱。但是七、八月因為沒有樹林遮擋,就不太適合了。

擎天崗有公車直達,不用開車也能輕鬆抵達。這裡有完整的導覽圖與登山路線指引,無論是想健行或純粹來感受草原風光,都十分方便。

 

114年魚路古道健行

 

114年魚路古道健行

114年魚路古道健行

114年魚路古道健行

 

114年魚路古道健行

 

 

11:46,我們來到了往金山方向的金包里大路城門。

這座城門原為清代軍事關卡,後來因戰亂而毀壞,如今所見的是1997年重建的版本。傳說清末抗日義軍首領簡大獅曾在擎天崗築寨抵抗日軍,後來不敵強敵,最終歸順,卻仍遭日軍剿殺,成為歷史的一頁滄桑故事。

114年魚路古道健行

我們在這裡合影留念。

 

114年魚路古道健行

12:01眺望大油坑與鄰近山巒

由此遠望,您可以清楚看見在草地間相互交錯的金包里大路與日人路,步道兩側山凹在秋季時芒花開出淡紅色花穗,是沿線最佳的賞芒地點。稍遠處,遼闊的草地中吹起一陣島裊白煙,這是早期臺灣最重要的天然硫磺礦區一大油坑;1970年代的大油坑,產出的硫磺量最高1個月達80噸(80,000公斤),其中天然硫磺達50噸之多,產量相當驚人,而當時產出的硫磺,即是以人力經由金包里大路向外運銷。再看看大油坑周圍的連綿山巒,左側是屬於軍事管制區的竹子山、右側是大尖後山,往最這處望去還可見金山地區的人文聚落,您看出來了嗎?

114年魚路古道健行

114年魚路古道健行

12:08清代的採硫地一大油坑與守磺營地

解說:採硫在臺灣是歷史相當悠久的產業,大屯山群的硫磺產量豐碩,是臺灣最重要的產硫中心。陽明山地區煉製硫磺的地方,以四磺坪、大油坑、馬槽、小油坑、冷水坑等地為主;由於硫磺是製作火藥的重要原料,在清治時期,清廷擔憂臺灣的反清勢力擁有火藥原料,因此發佈禁採令,利用「屯番制」調派平埔族人駐守於各硫磺產地。

大油坑山下一處目前僅剩石牆的遺址,據說就是當時屯丁駐守大油坑硫磺所駐留的房舍;守磺營地的"建立與巡防,不僅展現清政府對區域資源的控制,也象徵著統治與軍事上的意義。順帶一提,大油坑地質不穩定性高,目前並未開放,請勿擅自進入,以維護自身安全。

114年魚路古道健行

114年魚路古道健行

114年魚路古道健行

12:12先民的飲水智慧

這裡的泉水,是金包里大路與日人路沿線地勢最高的水源地,早期先民從金包里行經此處時,都會在此飲水歇息。由於在氣喘吁吁時飲用泉水容易嗆到,加以身體溫度較高,冰冷泉水若直接喝下肚較為傷身,因此老一輩的人會故意將水源弄濁,藉此讓年輕人在等候泉水清澈的過程中,先將呼吸調勻、緩和體溫,有些年輕人還以為是長輩的捉弄、而感到不悅,不知是長輩用心良苦、顧慮其健康而為之

114年魚路古道健行

114年魚路古道健行

114年魚路古道健行

 

12:13俯看嶺腳莊聚落

路標:上磺停車場o KM,目前位置2.2 K M,擎天崗3.7 KM 

解說牌:

眼前平坦臺地左側冒著煙霧的地方,是早期重要的硫磺礦區一大油坑;右側密林下,清治中後期至日治時期曾出現小型散居型聚落,即是嶺腳庄的所在地。金包里大路最興盛的時期,約有15戶人家居住於此,包括賴在厝地的賴家三弟,許邦枝新厝地與舊厝地的許邦枝及其三位子嗣,菜園厝地的嶺腳旺、山豬豐厝地、憨丙厝地、連成厝地等各1戶,以及內寮厝地約4~5戶人家。然而隨其產業沒落,嶺腳庄居民也逐漸外移,雖然先民生活景致已不復見,但步道沿線的房舍遺跡,依舊引人發思古之幽情。

114年魚路古道健行

114年魚路古道健行

114年魚路古道健行

12:31小土地公

114年魚路古道健行

114年魚路古道健行

12:37山豬豐厝地

山豬豐厝地,並非指這個厝地周沒有很多山豬,而是因為這戶人家主人是善於獵捕山豬的阿豐仔,當時犬家都稱叫他「山豬豐」。他原先只在步道的旁邊,蓋了真有茅草屋頂電頂厝,而後他的子女又在一旁蓋了下厝,形成您現在所見直角相交的格局,隨著時過境遷,這裡已被荒煙蔓草所佔據:19884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著手進行復舊 ,頂厝採傳統建材與傳統工法進行修繕, 下厝則為鋼筋水泥建物,外表以亂石砌貼附:另外依留頂厝埕內的臺灣桫攞與下厝埕內的八芝蘭竹,還原其昔日風貌。

 

114年魚路古道健行

114年魚路古道健行

114年魚路古道健行

 

12:55為運輸茶葉的許顏橋

金包里大路與擔運茶葉的關係,曲這座跨越上磺溪溪台的許顧橋便能看出端倪。

日治時期(明治29年,西元1896年),石門地區的茶商許清顏出資於金包里大路經過的三條溪溝中、溪面最寬的上磺溪築橋。當時許家擁有阿里磅茶葉公司,每年量達20萬斤,佔芝蘭三堡(淡水、三芝、石門)年產量的三分之一茶葉是當時最具規模(與資金)的企業,擁有充裕人力、物力含及財力執行這項建築工事,因此為提升運茶的效率,及避免過溪時溪水濺濕茶葉而影響品質,便出資修築了這座「許顏橋」。

114年魚路古道健行

114年魚路古道健行

13:09經過一座小橋,白色瀑布

114年魚路古道健行

114年魚路古道健行

13:10車埕與礦工爐灶

在此觀看四周,您是否發現此處的日人路,較其它路段寬敞許多?1950~1951年臺灣光復初期,此區曾開採白土礦,並利用陶管進行運輸。後來為了提升效能,於是將此路段拓寬為12呎道路(約3.7公尺) 供車輛通行、載運礦士因此這裡又稱為「車埕」;至於路邊的石灶,則是礦工利用樹枝、用來生火燒飯的爐灶。或許您未曾經歷過那段辛苦的歲月,但從先民生活留下的遺跡,就不難想像當時生活的艱辛與困苦。(車埕即閩南語東場)

 

114年魚路古道健行

114年魚路古道健行

 

 

13:31歷代金包里大路的歷沿革(附件)

 

 

1.原住民時期金包里大路的歷沿革

2.清朝時期金包里大路的歷史沿革

3.日治時期金包里大路的歷史沿革

4.民國之間金包里大路的歷史沿革

5.金包里大路與日人路

 

閱讀解說牌後,才知道金包里大路歷經原住民時期、清朝、日治時期直到民國,各個時期的歷史沿革都有詳盡記載。這讓我對台灣這塊土地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其中提到,這條古道又名「河南勇路」,讓我想起曾有一批河南勇逃到竹北時遭屠殺的悲慘事件。在平鎮乙未紀念公園也有詳細介紹這段歷史。

台灣在歷史的發展中,曾歷經無數的衝突與對立,才走到今天的和平與民主,實在值得我們珍惜。然而,如今卻看到社會上高唱大罷免,製造對立,彷彿又回到過去那種內部找敵人的局面,令人憂心。當人人自危,社會分裂,不需外力入侵,自己就已經陷入混亂。

或許,這趟旅程帶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歷史的教訓不該被遺忘,得來不易的和平與民主,更應倍加珍惜。

 

 

附件

 

1.原住民時期金包里大路的歷沿革

距今約三、四百年前,中國大陸漢人尚未大量移民來臺,當時臺灣北部地區主要為原住民凱達格蘭族的居住地,其分布範圍北自三貂嶺、南至桃園一帶。據研究推測,當時凱達格蘭人在草山地區(今陽明山區)進行狩獵及硫磺礦開採,並將硫磺作為對外貿易的物品,與當時進駐北臺灣的西班牙人、及少數來臺貿易的漢人以物易物,換取生活所需用品。

陽明山區最早的採硫紀錄始於元朝,1349年(元至正9年)的《島夷志略》中即描述商人將臺灣出產的硫磺、砂金、鹿皮等輸往中國大陸。1626年(明天啟6年)~1642年(明崇禎15年),西班牙人更曾聘僱凱達格蘭人協助開採硫磺,其總督奏請西班牙國王的報告中,也曾提及船運之物品中含有14,000公斤的硫磺;當時就是利用金包里大路進入草山最大的天然硫磺礦區一大油坑進行開採。

金包里大路不僅是當時凱達格蘭人進行硫磺運輸的路線,亦是分布在金山的金包里社與士林地區毛少翁社等各社平埔族聯姻、貿易的重要交通要道。

 

114年魚路古道健行

 

 

2.清朝時期金包里大路的歷史沿革

清代以來,隨著中國大陸漢人大量渡海來臺,開墾拓荒從平地擴展至山區,原本活躍於臺灣北部的凱達格蘭人,轉而成為收取地租的地主,甚至將土地出售給漢人,藉以維持生計。陽明山及鄰近區域的農業因此蓬勃發展,種植蕃薯、茶葉、大菁、樟腦等作物,在金包里大路沿線也出現了梯田、厝地,甚至形成小型聚落;此時,北部海岸、金包里地區的漁獲及茶葉,也藉由金包里大路得以運輸至臺北銷售。

原住民時期的採硫活動,在此時因清廷懼怕反清勢力的壯大、而頒布禁採令,甚至在大油坑及多處硫磺礦區設置守磺營地,控制區域資源,直到1887年(光緒13年)才解除禁令,由官方開辦採硫業務、外銷至中國大陸。此外,清廷另派遣河南勇軍駐防於擎天崗,扼守臺北府與北海岸地區,同時進行步道的闢建與整修,金包里大路儼然已成為當時北部海岸地區進入臺北府城最重要的交通要道。

 

114年魚路古道健行

 

#在這裡看到「河南勇」的紀載,這支來自珠江流域南邊的清兵,台灣割讓給日本後,這批軍隊有一千人往南逃,竟被獵殺,真悲慘!在中壢後車站的忠義宮,即有一批士兵魂歸處,在楊梅國中後山也有些孤魂,見之平鎮乙未纪念公園紀錄之。

3. 日治時期金包里大路的歷史沿革

日治時期之初,日本政府為有效提升產業發展,在陽明山區進行植物資源調查、開辦草山公學校、設立蓬萊米原種田、開設溫泉、進行造林、設置牧場、規劃大屯國立公園等,硫磺礦業更出現企業化經營,使金包里大路的南北往來與貿易活動更加興盛。

除了貿易、交通運輸等,武裝份子亦出現在陽明山地區,其中以佔據北山(今陽明山區)的簡大獅最為著名,其以擎天崗為基地,築城牆、闢山寨據守為營,多次與日軍發生衝突。

第2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日本政府積極備戰,在擎天崗上建碉堡與地下工事,並為供應日本糧食之需而施行米穀配給制,嚴格管制物資流通,有些人為了賺取較高利潤,不顧危險展開漁獲的走私,利用金包里大路自金山將物資走私至士林、北投。

 

 

114年魚路古道健行

 

4.民國之間金包里大路的歷史沿革

臺灣光復初期,金山、石門地區的擔魚人、茶商,仍從金包里大路將漁獲、茶葉運往臺北銷售;但採礦業卻因美、日等國以量大、價格低、品質高的硫磺輸出而遭遇困境,再加上產量過剩導致磺業衰退,大油坑及各地礦業最終走向停採的命運,金包里大路上再也不見搬運磺塊的工人。

1958年陽金公路開通後,提供了便捷的交通運輸而取代金包里大路,居住於金包里大路沿線的居民逐漸遷離此地,聚落瓦解、田地荒蕪,金包里大路隨之隱沒於林間。直到1985年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成立後,積極進行古道的探勘與復舊工作,並於1996~2006年逐段修復金包里大路,終於將此段極具歷史意義的古道復原,成為陽明山最富盛名的歷史古道。

 

 

114年魚路古道健行

 

5. 金包里大路與日人路

 

早期的金包里大路,可能是平埔族原住民各社之間交通往來、聯姻的道路。隨著漢人陸續來臺拓墾,漳州、泉州移民大量進入臺灣,開墾拓荒從平地擴展至山區,越來越多人利用此步道往來金包里與士林之間,運送漁獲、茶葉、大菁等物品,因此亦稱為「魚路古道」。另一方面,因爆發朱一貴、林爽文等反清事件:加以草山(今陽明山)盛產的硫磺可做為火藥原料,清廷為防止臺灣反清勢力擴大、擁兵叛變,遂自中國大陸各省調派「河南勇軍」,在臺北府與金包里之間移防駐守,由於金包里大路部分路段與此軍事道重疊,因此也有人稱金包里大路為「河南勇路」

 

114年魚路古道健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水龍吟 的頭像
    水龍吟

    水龍吟部落格

    水龍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