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到銅鑼賞杭菊

11月27日(三),和登山隊朋友相約到銅鑼賞杭菊。同行有珠子、秀香、文欽、金山、仁群、啟佑、羅惠美、羅玉麗等十位。秀香來過多次,對這裡印象深刻;文欽兄用網路搜尋,對交通及參觀景點完全掌握,兩位扮演帶隊角色。我們相約在中壢火車站集合,搭乘7:53區間車往銅鑼,於9:32抵達。我參加登山隊曾經來過銅鑼九華山天空步道健走,自己也曾兩度開車到銅鑼賞杭菊及參觀銅鑼茶廠,留下一些印象。這次和同好搭火車且步行到活動會場,相當難得的體驗。

下了火車,吳兄設定導航,帶我們一起從火車站朝右行約2公里路程。抵達會場前在10:12經過一片竹柵欄,有「九湖圓潭庒大柵門簡介」一文。

簡介-清朝乾隆12年開墾當時受土匪、原住民侵犯,周圍密植刺竹林,只設大閘門一座交通,加強防禦,確保居民安全。------

看出先民早年到此墾殖,曾遭受原住民侵犯,因此周圍密植刺竹林。《台灣通史》中的一句話:「夫臺灣固海上之荒島爾,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以此印證先民開墾的艱辛

 

113年到銅鑼賞杭菊及打鐵寮古道健走

1 0:14抵水口伯公

兩接廟宇相並,一間是伯公廟,一間是石母娘娘廟。牆上有沿革--

因位居牛角坑溪出水口,故取名水口伯公,因時時代背景久遠經四次遷移終選此福地興建,庒中耆老傳述當時興建時旁側有一大石,貌似仕女模樣,經文人雅士建言將其立於一旁興建,名曰石哀永做庒中小孩的守護神,與伯公一起參拜。~~

     (哀字是客語母親)

113年到銅鑼賞杭菊及打鐵寮古道健走

113年到銅鑼賞杭菊及打鐵寮古道健走

 

113年到銅鑼賞杭菊及打鐵寮古道健走

113年到銅鑼賞杭菊及打鐵寮古道健走

113年到銅鑼賞杭菊及打鐵寮古道健走

10:20抵九湖國小,有圓潭映雙峰之標幟。

(雙峰山位於銅鑼鄉樟樹村的邊界上,以「雙峰凌霄」的竣峭山形列為古苗栗八景之一,從苗栗平原往南望時,會看見東西雙峰並峙的景色而得名。)

(徐君貴榮來自三義,是文史專家,對這裡的歷史人文知之甚詳,謂下次要帶我來參觀.)

網路介紹九湖村:

「本村為苗栗丘陵台地之一部份,因西湖溪南向北流經東邊,故有許多支流由西向東切過此一台地注入西湖溪,因而造成許多坑谷,坑谷兩側多沖積地,形成聚落,故本村地名地也多以坑、壢命名。本村昔日稱為圓潭庄,光復後改名為九湖村,九湖名稱的另一說法與西湖鄉之地緣有關,指第九個山間小盆地,即從西湖溪下游至上游由頭湖、二湖、三湖、四湖、五湖……依次推算而得。」

113年到銅鑼賞杭菊及打鐵寮古道健走

 

10:25抵達一處製杭菊工廠,聞到菊花香味,店家提供菊花茶給大家試飲,價格合理公道,紛紛解囊購買。

10 :41抵達活動會場, 遊客很多,攤商生意興隆,大家都滿載而歸,會場有音樂表演,相當熱鬧。

113年到銅鑼賞杭菊及打鐵寮古道健走

113年到銅鑼賞杭菊及打鐵寮古道健走

11:08觀賞杭菊花,大家合影留念。

113年到銅鑼賞杭菊及打鐵寮古道健走

11:11見一群工人在採收杭菊,真是菊花朵朵皆辛苦。

113年到銅鑼賞杭菊及打鐵寮古道健走

11:23路過一處杭菊園,盛開著,我們再去參觀。

113年到銅鑼賞杭菊及打鐵寮古道健走

                              用自拍棒

文欽兄透過網路尋找另一處杭菊會場,我們沿著河堤前行,見溪水清澈,經過朝森橋後左轉,走過一段柏油路,再穿過鐵路涵洞,來到另一處杭菊活動會場——國爸爸杭菊。這裡的杭菊花海,以黃色與白色為主,景致十分壯觀。

113年到銅鑼賞杭菊及打鐵寮古道健走

國爸爸杭菊旁的田間有一座福德祠,祠內供奉著兩座木板神尊,上面書寫著「福德正神香位」。這樣的設計別具特色,因為一般福德祠多以石雕或泥塑雕像為主,而木板神尊的設計顯得特別新穎。

銅鑼杭菊會場似乎分布於西湖溪的兩側,九湖會場位於西湖溪左岸,而國爸爸杭菊則位於右岸。西湖溪從三義流入銅鑼,再延伸至西湖,西湖溪兩側被山嶺環抱,形成了優美的丘陵景觀。

 

113年到銅鑼賞杭菊及打鐵寮古道健走

 

113年到銅鑼賞杭菊及打鐵寮古道健走

113年到銅鑼賞杭菊及打鐵寮古道健走

113年到銅鑼賞杭菊及打鐵寮古道健走

 

 

回程路過一座福德祠---崠頂福德祠。

 

113年到銅鑼賞杭菊及打鐵寮古道健走

113年到銅鑼賞杭菊及打鐵寮古道健走

 

 

 

113年到銅鑼賞杭菊及打鐵寮古道健走

113年到銅鑼賞杭菊及打鐵寮古道健走

午餐到「張記客家料理」一桌3500元,經濟實惠,文欽兄帶一包蘿蔔糕回家犒賞老婆大人,他真體貼。

吃飯時,珠子拿了兩瓶啤酒請大家。你一杯,我一杯。何兄啟佑不能喝,他說自己年輕時已經喝過夠多了。

他分享了年輕時在金門喝酒的經驗。當時他在內政部測量組上班,經常到金門出差,喝了不少金門高粱。

他提到,金門人在喜宴或餐會上,喜歡玩「雞頭」和「魚尾」的遊戲來助興。所謂「雞頭」和「魚尾」,是指當全雞或全魚的菜上桌後,主人為了表示對嘉賓或長輩的敬意,會將雞頭或魚尾對著客人。客人則需乾杯,之後再用筷子將雞頭或魚尾夾斷,接著招呼大家一起用菜。

何兄啟佑很開心地分享了這些過去的點點滴滴。他笑著說,酒當年已經喝過夠多了,現在真的不能再喝了。

 

13:30 回到銅鑼車站,在等車空檔,到車站附近閒逛購買名產。

 

113年到銅鑼賞杭菊及打鐵寮古道健走

113年到銅鑼賞杭菊及打鐵寮古道健走

113年到銅鑼賞杭菊及打鐵寮古道健走

            在銅鑼火車站前雕像留影

 

來到竹南火車站轉車,趁空檔到火車站前後閒逛,令人驚訝!竹南火車站如此新穎,我們國家進步太快了。

此行來回共17000步,算是一次定點深入旅行,是一趟相當難得的體驗。

 

 

1131129日(五)到打鐵寮古道健行,1127日到銅鑼賞杭菊,商議應趁秋高氣爽,打算走打鐵寮古道,此步道數月前秀香和文欽曾走過,對這條古道讚不絕口,我上次沒跟上,立即贊成,才有這次行程,

從中壢火車站後站 8:30大溪客運。同行有五名,還有珠子、蕙蓮,都是登山隊熟識的朋友。當日天朗氣清、新雨之後,氣溫在13-20度之間,是登山健行的好天氣,此行在秀香和文欽的帶領下走完全程,終於實現旅遊夢想感到開心,紀錄遊蹤,留下一段回憶。

一早騎單車先買早餐,到後火車站,時間還早,於是到超商買杯咖啡,看手機,欣賞古詩詞,快然自得。起站和蕙蓮、秀香一起上車,文欽和珠子在半途上車,我和文欽坐在一起,在車上分享他學會「剪影」製作心得,我們一起上社大的課,這次的課程是將人面扁成卡通文物餅撒金粉,這堂課老師講不清楚,文欽花了一天時間終於摸索出來,我找一張照片,完成一早安貼圖,分享家人。時間過得真快,很快就抵達大溪,轉乘9:40公車,約在9:55抵三層,下車後,我們朝打鐵寮古道前行,路面上也有指標,登山口前方有一棟三合院紅磚老屋,詢問一長者,此宅是楊姓人家所有,老屋已有6070年,老先生有6兄弟,繁衍多人,登山口有一停車場,可停靠10多部車,自動繳費。入口處有一休憇區,路過一年輕人幫我們攝影。

 

 

113年到銅鑼賞杭菊及打鐵寮古道健走

 

113年到銅鑼賞杭菊及打鐵寮古道健走

 

 

113年到銅鑼賞杭菊及打鐵寮古道健走

10:05經過第一座古橋,

 

113年到銅鑼賞杭菊及打鐵寮古道健走

              介紹打鐵寮步道及五溪步道

 

113年到銅鑼賞杭菊及打鐵寮古道健走

古橋旁石碑--新

 

 

113年到銅鑼賞杭菊及打鐵寮古道健走

古橋旁石碑一舊

 

113年到銅鑼賞杭菊及打鐵寮古道健走

 

113年到銅鑼賞杭菊及打鐵寮古道健走

        舊橋殘跡

觀賞其碑文

古橋旁有兩塊石碑,一新一舊。

1.新的建橋石埤:打鐵密古道入口處附近竹林前可見一建橋紀念碑,此碑於大正十五年(1926年)設立。斑駁的碑文記述了建及捐款造播的樂捐人士姓名,碑身和基座分別用當地的草嶺石和河床砂岩所建。從石碑上所刻的人名可追溯當年的歷史與村落的社會情況。古道沿線原有太平橋、濟安橋、白玉橋、東興橋四座古橋,如分已不復存在。先人造橋的義行善舉,不但賦子三座古橋深刻的歷史意涵,也讓打鐵寮古道成為一條結合人文史跡的古道。

2.舊的碑碣原文:(文來自國家記憶)

嘗聞修橋造路,為兒孫廣種福田;拯溺濟川,俾生民咸登壽域。茲者江翁次云、江次全、李君火傳,念跋涉維艱,圖往來之便利,倡建二橋,錫嘉名曰「太平濟安」,吾知其意矣。見義勇為,足見有心於世;及觀,贊成者眾,樂捐贊襄,真所謂當仁不讓者矣。至於工事施設,不彈勞苦,尤見李君熱心;他時攘往來、口碑載道,詢令人盛念無已也。茲當落成,爰嘉其志,樂為之序。 大正十五年丙寅麥秋榖旦,呂傳琪拜選。 謹將寄附芳名列明于左: ~~~~

大溪古名「大科崁」,雖位居山地,卻以大漢溪(即淡水河上游)方便的河運,直達臺北盆地而繁榮興盛。不過,進出之間仍須越嶺翻山,故遺留不少交通古道。 昔日大溪通往今三民、復興兩山地村落的道路,稱作「打鐵寮古道」;自三層地勢升高,中經草嶺溪而逐漸進入山區。該溪時有漫漶,行旅跋涉不便;村民乃倡議建橋,各方捐輸,以利往來。橋有二,「太平」與「濟安」,皆見祈福的意旨。是役,落成於日據大正十五年(西元一九二六年),勒石紀其緣起與捐題,即成本件碑記。-----(資料來源:國家圖書館 臺灣記憶 https://tm.ncl.edu.tw/

10:15抵濟安橋

113年到銅鑼賞杭菊及打鐵寮古道健走

發路旁野花

113年到銅鑼賞杭菊及打鐵寮古道健走

10:42抵阿公打鐵店、阿嬤柑仔店,我們走了1.67K。路旁邊有一路標,往三層老街1.67K,往舊崗哨0.17K

阿姆伯柑仔店文字解說:

「打鐵寮古道過去為桃園大溪通往復與之間交通的重要樞紐。阿姆伯柑仔店為古道途中的雜貨店,提供往來商旅補給及休憩的地方,柑仔店的位置在弄料崎之前,隨著古道沒落,僅存牆面、磗砌的門柱、廚房的爐灶等造址。柑仔店由當時阿姆伯夫婦所開設,店面餐有大的空間,提供間便的茶水與糕點讓過往旅人們得以在此稍作歇息後再趕路。由於人潮眾加上食物補給不易,據說老夫婦常提醒客人別吃太多,否則後來的人就沒得吃了。」

#如此文,有令人思古之幽情,百年前這邊的故事,出來登山旅行真的有意想不到的時候,百年前來這邊的商旅,要進口這個山脈,是很辛苦的,而今天我們以輕鬆的心情來登山健行,尤其對造路者的辛苦,我們要心存感激!

113年到銅鑼賞杭菊及打鐵寮古道健走

113年到銅鑼賞杭菊及打鐵寮古道健走

113年到銅鑼賞杭菊及打鐵寮古道健走

 

113年到銅鑼賞杭菊及打鐵寮古道健走

阿姆伯柑仔店之後,要走一段石頭砌成的陡坡,我替隊友攝影,留下一段紀錄。

113年到銅鑼賞杭菊及打鐵寮古道健走

10:46抵達舊 崗哨

舊崗哨解說

沿著打鐵寮古道上會經過舊崗哨站,崗哨位在慈湖賓館的外圍,昔日為將介石總統於些度假時保,護其安全而設立,在清朝「開山撫番」的政策下一直到日據時期整個溪州山脈的稜線都設有隘勇線,作為山地與以平地的分界,後因原住民被迫遷移至復興山區,如今己找不到過往道跡。從舊崗哨沿著古道前行,除了能的自石山的人文與自然風光,草嶺溪兩岸的豐富林相更是盡收眼底,潺潺流水搭配蟲嗚烏叫,十分值得深索。

此處有指標,沿崗哨左側牆邊木棧道右轉可到東興橋。往白石山85分鐘,往東興橋45分鐘,木橋40分鐘。

 

113年到銅鑼賞杭菊及打鐵寮古道健走

 

113年到銅鑼賞杭菊及打鐵寮古道健走

113年到銅鑼賞杭菊及打鐵寮古道健走

我們在此休息片刻,不久台北搭遊覽車來一群登山客也過來,略顯擁擠。

我們走了一段土徑,忽然發現這邊的樹非常的高大我跟隊友攝影留下一段回憶

113年到銅鑼賞杭菊及打鐵寮古道健走

 

11:20,俯瞰後慈湖,是四周群山環繞,真是美極了!

113年到銅鑼賞杭菊及打鐵寮古道健走

之後,要經過一段布滿大小土石,老樹傾倒,橫在路中,須跨越而過,需要勇氣與力量才能克服種種障礙,讓我聯想到後蘇東坡後赤壁賦描寫登山「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之意象。

 

113年到銅鑼賞杭菊及打鐵寮古道健走

113年到銅鑼賞杭菊及打鐵寮古道健走

11:47我們沿溪而行,流水匆匆,地面溼滑,得小心行走,岔路處有一路標,直行可到木橋,接白石山,右行可到東興橋。

113年到銅鑼賞杭菊及打鐵寮古道健走

            路旁野花-黃花曼陀羅

黃花曼陀羅的歷史淵源---黃花曼陀羅原產於南美洲安第斯山脈地區,歷史悠久。這種花在當地土著文化中具有深厚的宗教和儀式意義,被視為神聖的植物。安第斯山脈的原住民常常使用這種花來進行宗教儀式,祈求神靈的庇佑和豐收。

 

113年到銅鑼賞杭菊及打鐵寮古道健走

 

11:57抵東興橋

在我們抵達的時候,有一對年輕的夫婦他們已經在這裡了,帥哥為人相當熱情,主動幫我們攝影,他要我們坐在橋上面,同時自我介紹,並錄影下來,難得的經驗。這裡的岩石在溪水下形成的各種形狀,珠子站在一塊青蛙石上面,她平衡很好,他上次來過了,我們在這裡午餐,彼此分享食物,休息片刻,很多登山客到此折返。

 

113年到銅鑼賞杭菊及打鐵寮古道健走

 

113年到銅鑼賞杭菊及打鐵寮古道健走

113年到銅鑼賞杭菊及打鐵寮古道健走

113年到銅鑼賞杭菊及打鐵寮古道健走

113年到銅鑼賞杭菊及打鐵寮古道健走

113年到銅鑼賞杭菊及打鐵寮古道健走

東興橋解說:

東興橋位於打鐵寮古道通往後慈湖後到白石山、白石埤之間,為古道上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石砌拱橋。糯米橋的由來,得名於先人造橋時,橋身石材的縫隙,乃利用糯米、石灰和紅糖作為粘劑增加黏度堆砌而成,故又稱為百年糯米橋。

草嶺溪雖然河道狹窄,卻也於溪中形成特別的壺穴、瀑布,曲流等地形。满布青苔的橋體。伴隨溪岸邊林䕃,於光影、流水間,古橋早已與周遭環境融合為一體,實為大自然與人文史跡和諧之作,令人駐足流連。

12:25離開東興橋

12:39 遇到一位種竹子的老農夫,他分享了種竹子的經驗。

他說綠竹筍現在需要讓它曬太陽,過年時施肥,到清明節開始採收,一直到中秋節。他提到自己種了20多棵綠竹筍,並說第一次採收的品質最好。他又提到旁邊一叢叢麻竹筍,說這種筍比較大,不太需要整理,但開花後會枯死,生命週期約為40年。他還介紹了箭竹筍,說這種筍比較小。

 

113年到銅鑼賞杭菊及打鐵寮古道健走

綠竹筍

 

113年到銅鑼賞杭菊及打鐵寮古道健走

麻竹筍

 

他與我們一邊走一邊聊,經過小溪時,他隨手灑了些飼料,說小溪裡有許多溪哥,他經常來捕撈。

此外,他提到山林不可以隨便開墾,必須是前面有人開墾過的,才能轉讓使用。他從桃園到這裡來,開車約40分鐘。他提到自己本來住在橫山,後來父親搬到南投國姓,再搬到花蓮瑞穗。他說,花蓮瑞穗的居民一半是客家人,一半是閩南人,客家人通常會講閩南話,但閩南人不會講客家話。

他提到這片土地已經開墾了10多年了,從馬路走過來大概要15分鐘。目前只開墾了1.3公頃,計劃達到1.5公頃後蓋一個小茅屋。不過,他不知道隔壁土地的主人是誰,也無法從農業單位調查資料。

他每週來兩次,覺得農夫的生活很快樂。他還帶我們走到柏油路上,繼續分享他的經驗和故事。

13:04抵柏油路口

路旁山腰處有一座古老的土地公廟,種竹的老農說,這裡早年曾有人開採煤礦,因而設了土地公廟。我特地下去參觀。一座磚砌翹脊小祠,文欽秀香怕我迷路,也跟著下來。石階陡峭,至少兩百階。下行時尚覺輕鬆;然而上行時,步伐愈發沉重,上氣接不上下氣。廟宇隱藏在樹林中,仿若在守護這片靜謐的山林。

 

113年到銅鑼賞杭菊及打鐵寮古道健走

113年到銅鑼賞杭菊及打鐵寮古道健走

113年到銅鑼賞杭菊及打鐵寮古道健走

認識同行

1.秀香--秀香是一個很有福氣的人,最主要是因為她非常熱心。雖然她是閩南人,嫁給了客家人,但她在家庭裡的人際關係處理得很好。

她提到公公婆婆的身體非常健康,經常運動,也很注重營養。公公已經90歲了,婆婆86歲。他們每天都會到運動中心做SPA,早上固定吃三種水果,其中木瓜是必備的。我問她他們怎麼去運動中心的,她說是她開車載他們去的。

當我問早餐誰做的時候,她回答說是她自己準備的。現在她已經有了媳婦,還有兩個女兒。她經常去國外自助旅行,甚至去過歐洲。我問她是否會說英文,她說先生的英文很棒,而她自己則是登山隊的副班長。

秀香還說,她非常喜歡當志工,熱衷於服務他人。

2.蔣蕙蓮

蕙蓮的母親出自烈嶼青岐林姓,父親是湖南人,為警官第一期畢業,在金門當到督察長,後轉到金門高中服務。

他曾講述一則華僑的故事:他的同母大哥是民國37年次,20歲時到汶萊投靠叔叔。10年前才回到金門,並在老家蓋了一棟房子。目前,他在湖下經營民宿。他的兒子被送到澳洲留學,後來取得澳洲國籍,並娶了一位廈門籍的太太,已有孩子。

由於他的侄兒沒有中華民國國籍,導致侄兒的太太無法回到金門省親。最後,他們決定讓侄兒回到金門向移民單位申請入籍,成功取得國籍後,侄兒和侄媳便能順利回到金門。

蔣蕙蓮提到,她的哥哥在汶萊住了多年,但仍無法拿到汶萊國籍,這點令她感到不可思議。此外,她有四個姐妹。其中一位妹妹的孩子曾到澳洲遊學,後來留在澳洲,並與一位同樣到澳洲遊學的台灣女孩結婚。

蔣蕙蓮提到,她的母親在兩年前仍能親手做年糕,如今已經97歲高齡。

蔣蕙蓮為人爽朗熱心,與丈夫林金生相當恩愛。

 

 

認識打鐵寮古道--網路資料

1.打鐵寮古道距今百年,以前是復興鄉、大溪山區、三峽山區通往大溪市區的重要道路。

2. 打鐵寮古道原名「更興古道」,連接大溪三層地區與角板山,古時兩地的物資常藉這條古道運送,是相當重要的道路。古道沿溪畔修築,建造時就地取材,遇山鑿石築成石板階梯、取溪中鵝卵石鋪成步道;途中太平橋、濟安橋及東興橋等3座古橋,古橋各具特色,小巧雅致,古意盎然。

打鐵寮古道是一百多年以前復興鄉和大溪、三峽山區通往大溪街上的要道,當時復興山區和花草林(十一分)、新峰、水流東等地的泰雅族原住民及漢人挑擔種植的芋頭、蕃薯等農作物及獵物,翻山越嶺,從這條古道走到大溪街上叫賣。當時古道上有一家專門打鐵的人家,因為所製作的農具(鋤頭、砍刀等)相當不錯,山區居民在回程的途中,往往會在此購買農作或打獵所需之鐵器,所以這條古道就被稱作「打鐵寮古道」

3.打鐵寮古道是清朝及日據時代的「白石山隘勇線」地理戰略位置重要,早已凸顯了這裡在族群互動及軍事上的重要地位。古道上遺留了過往先民開荊斬蕀的痕跡,例如一些日本時代所建的拱橋、阿姆伯的糕餅店、紀念石碑、有趣的老地名和傳說故事等等;而附近山區保留的自然生態之美,更是豐富,如白石山的大石壁、草嶺山的火山玄武岩、追憶大溪昔日繁榮的樟木林、龍過脈埤和牛角湳埤的動植物生態等等,都值得我們來欣賞和探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水龍吟 的頭像
    水龍吟

    水龍吟部落格

    水龍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