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漫遊大龍峒

桃園市長青樂齡「快樂旅行班」,於515日安排漫遊大龍峒,當天行程安排:【7:50 在中壢客運總站集合,搭乘2022次班車在圓山站下車,孔廟、大龍峒保安宮、樹人書院、老師府、護國禪寺、花博新生園區、玫瑰園、林安泰古厝,15:30 賦歸,總路程約10公里。】共有16名參加。我對這個行程充滿期待,這些景點對我來說相當陌生,透過老師的導覽和實地走讀,讓我對大龍峒有更多認識。

09:26參觀台北孔廟------ 臺北市大同區大龍街275

老師導覽

從圓山捷運下車後,從庫倫路直走,很快就抵達孔廟,在萬仞宮牆旁邊,老師介紹萬仞宮牆的緣由,取自,子貢日:「夫子之牆數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寓意孔夫子學問道德高深。由提到孔廟沒有門神,用108根門釘,大雄寶殿也沒有門神,孔廟沒有對聯。沒有正門,從側面進去,古代只有新科狀元才可以經由櫺星門,走泮橋到大成門,直上大成殿,故又稱狀元橋。提到台灣出了31名進士,是保障名額,有句話「台灣蟳沒有膏」譏之台灣文職官位低,台灣早年有許多捐官,如板橋林家。捐官,員額之外又叫員外。武官台灣出兩位提督, 王得祿,水師提督,太子太保,林文察陸路提督,太子少保及宮寶第----。此地名大龍峒有昌隆同安,保安宮有保障同安之意。孔廟是官方祭祀所以很冷清,官方孔廟沒有神像。​​​​

113年漫遊大龍峒

113年漫遊大龍峒

 

113年漫遊大龍峒

                                              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

2.參觀麒麟送子及泮池

介紹麒麟送子

傳說孔子母親顏徵在孕時夢見麒麟於笙樂中吐玉書於家,上書:「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意思就是此子為天水之子,是王侯的種子,生不逢時,只能做沒有王位的素王。第二天孔子就誕生了,這就是「麒麟送子」的來源,

解說牌--萬仞宮牆內側麒麟照壁,由國寶藝師莊武男所繪,麒麟腳踏四樣寶物,象徵吉祥。

 

 

113年漫遊大龍峒

 

113年漫遊大龍峒

泮池形如半月,池上設有石拱牆,以泮池及泮橋相稱。牆上竹節形欄杆與文筆柱頭,象徵高風亮節與振興文運。

3.參觀櫺星門-108門釘取9陽數,老師解讀櫺星門的櫺字少巫,孔子不語怪力亂神。

 

113年漫遊大龍峒

113年漫遊大龍峒

 

113年漫遊大龍峒

解說牌:孔廟特有之建築,面寬七開間,為歇山重檐式屋頂。門板上不畫門神,設有108枚門釘,入口有一對雕刻精美的蟠龍石柱,牆上有花鳥石雕及交趾陶裝飾,造型生動,栩栩如生,多取材自古典演義,象徵演戲酬神

 

 

3參觀儀門--

113年漫遊大龍峒

解說牌--又稱大成門,為進入大成殿之主門。面寬五開間,左右各又關金聲門及玉振門。中門兩側的木雕「螭龍團爐」窗,以八隻螭龍團成香爐,雕工十分精細。兩側牆身分立身穿甲冑的交趾陶武將,一人雙手執旗與球,另一人手執戟與磬,象徵「祈求吉慶」之意。

4.參觀弘道祠--

113年漫遊大龍峒

解說牌:位於孔廟儀門東側。為表彰對大臺北地區之教育、文化卓具貢獻,且逝世50年以上,以崇其矩範而設置。大龍峒陳維英先生,生於清嘉慶16年(西元1811年),卒於同治8年(西元1869年),年59歲。因能敦崇教化、弘揚儒學,曾掌教新竹明志、噶瑪蘭(今宜蘭)仰山、艋舺(今臺北萬華區)學海、大龍峒(今臺北大同區)樹人等書院,作育英才無數,使北臺灣文風鼎盛,影響深遠。2006年經審議通過,成為首位入祀者。

 

5參觀大成殿-

老師導覽 :

(1).通天筒----朱熹為表達對孔子道德的崇敬,認為孔子的思想才能上通天意。

網路解說:孔廟屋脊上的筒狀物與一般寺廟所見的脊飾不同,特稱通天柱,一說是朱熹修建孔廟時,為表達對孔子道德的崇敬,以此表示只有孔子的思想才能上通天意;另一說是秦始皇焚書坑儒時,士人以筒狀藏書塔保護經書,故以其藏書有功而立之,又稱經塔。

(2)鴟鴞---一排泥塑的鴟鴞立於脊上,表現孔子有教無類的精神。

網路解說大成殿屋頂的垂脊上往往站著一排泥塑的鴟鴞,據說此鳥性情兇猛,當羽翼豐滿後會以母鳥為,自古以牠為不孝及不祥的鳥類,《詩經》魯頌:「翩彼飛鴞,集於泮林,食我桑黮,懷我好音」,意指梟鳥飛過孔子講學之處亦為其怠,所以將其立於脊上,表現孔子有教無類的精神。

(3)冷板凳的故事--

相傳明代大奸臣嚴嵩被治罪,曾到孔府找親戚衍聖公(是其孫女婿)去向皇帝說情。孔府主人拒見,嚴嵩就在這兩條板凳上,東邊坐了西邊坐一直等了兩個多時辰。所以這兩條凳又被稱為「冷板凳」。

 

113年漫遊大龍峒

 

6參觀大成殿

解說牌--大成殿臺北孔廟大成殿為孔廟的主殿,由泉州大木作匠師王益順於民國14年(1925)設計,16年興工,民國18年完竣,奉祀至聖先師孔子及412哲人之牌位。建築風格採閩南式建築,面寬五開間,進深六開間,歇山重檐屋頂,覆黃色琉璃瓦,符合孔廟禮制,全殿共用42根石柱,建築裝飾精緻華麗,殿內八角藻井(俗稱蜘蛛結網)做工繁複,為王益順代表作之ー。

 

113年漫遊大龍峒

113年漫遊大龍峒

 

 

6.參觀崇聖祠

崇聖祠面框五開間,兩側另設有東庫及西庫,共計十一開間,內部奉祀孔子五代祖先,兩側配祀孔子兄長、四配之父與先賢先儒之父等。

這種安排與中國數千年來宗族倫理制度有關,孔廟之規劃,與家廟或宗祠有相通之處。崇聖祠屋架使用「三通五瓜式」,造型圓融渾厚,頗能展現力道之美

113年漫遊大龍峒

7參觀大樑

​​​解說--大樑是廟宇或木製房屋的中心點,撐起建築物主體最重要的結構,因此廟宇或建築落成時,都會進行上樑科儀,並在樑上繪製驅邪避煞之圖樣。此建築大樑為當初察北市孔隔使用之大樑。無水心,屬檜木科,正中央繪製太極八卦,除穩定功用外,有除煞避邪之效,兩邊繪製雙金龍,尾段繪有波浪紋。此大談為昭和4年(1929 興建之建築內的構件。臺北孔子廟的建築和設計聘請福建泉州溪底派大木匠師王益順擔任總工程師,大成殿於昭和4年(1929)落成;崇聖祠、儀門及東、西兩撫於昭和5年(1930)竣工。此大樑見證了日治時期的建築工法,因老舊蛀蝕,底面略有崩落,於建築恐有安全之虞,於民國81年(1992)整修時所抽換。

看出1929年臺北孔子是聘請建建泉州溪底派大木匠師王益順擔任總工程師。

113年漫遊大龍峒

   

8、孔廟劇院入口旁的石柱上有論語三則:

1.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2.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3.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113年漫遊大龍峒

113年漫遊大龍峒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參觀台北孔廟,感受到莊嚴的氣氛與潔淨的環境,花木扶疏,令人感到非常舒適。這與進入一般廟宇的感覺完全不同。台北孔廟的參觀體驗,真是台灣的驕傲。我們逃過了大陸文化大革命期間對孔子的批鬥,實實在在地傳承了中華文化。

 

二10:14參觀保安宮

老師導覽

1.介紹保生大帝----明成祖文皇后患乳疾甚劇,藥石罔效,御醫束手無策,大帝顯化道士,絲線過脈,針灸診治,厥疾乃癒,成祖贈金大帝拒收,乘鶴而去,成祖為感念大帝,賜封昊天御史慈濟醫靈妙道真君「萬壽無極保生大帝。」聽說以前玄天上帝要除妖降摩向保生大帝借一把寶劍,但是怕寶劍不還要他的三十六位護駕,留在保安宮當抵押'若寶劍不還,則三十位護駕要留下來,故三十住留在保安宮,劍在玄天上帝那裡。

 

網路介紹-----保生大帝,俗稱「大道公」又有吳真人,吳真君,花轎公等尊稱,保生大帝姓吳名本(音滔)字華基,號雲沖,福建省泉洲府同安縣白礁鄉人,出生於宋太平興國四年(西元九七九年)三月十五日,乃紫微星君下凡降世,自幼聰穎,博覽群冊,過日不忘,尤善岐黃醫術。十七歲得異人引渡謁見西王母,授其斬妖伏魔之術,廿歲出仕,廿四歲中舉,任御史之職,而後解官退隱,修道於白熊大雁山,一生不茹葷,不受室,業醫濟世,救人無數。

在宋仁宗景佑三年(西元—0三六年)五月初二日,功果圓滿,乘白鶴昇天,享年五十八歲。

大帝生前流傳點龍眼、醫虎喉等昭著醫蹟。大帝在昇天後,神蹟屢現,保境安民。宋高字為太子時,受質於金,大帝顯聖護駕,抵禦金兵得以回中原,高宗登基。得知大帝顯佑,須詔立廟(現即保生大帝祖廟),賜號大道真人。

明成祖文皇后患乳疾甚劇,藥石罔效,御醫束手無策,大帝顯化道士,絲線過脈,針灸診治,厥疾乃癒,成祖贈金大帝拒收,乘鶴而去,成祖為感念大帝,賜封昊天御史慈濟醫靈妙道真君萬壽無極保生大帝,賜龍袍敕造宮殿。大帝醫療惡疾、濟世救人,祂的醫德不愧為中醫學上令人学敬醫藥之神。

 

 

 

113年漫遊大龍峒

2.介紹對場作

介紹對場作

參考{李怡芸/台北報導

------大龍峒保安宮這座250多年歷史的古剎,是台北寺廟中採用「對場作」的代表。當時為了讓匠師們良性競爭、確保工期不拖延,會請兩組匠師「拚場」;大正6年(西元1917年)大修時,保安宮以中軸線為界,請了陳應彬與郭塔兩位名工匠各展本領,且特別的是採「交叉對場」,從前殿、鐘鼓樓到正殿,一左一右交叉施作。因為「對場」,保安宮裡木作可見不少「嗆聲」的趣味。如正殿屋簷中的水車閣設計原是「八仙大鬧東海」圖,先完成的郭塔留有「鬧東海」三字,但陳應彬的一邊卻不見「八仙大」字樣;又一說郭塔做「孔明七擒孟獲」,是以「假獅破真獅」的諧音表示自己才是技高一等。----

113年漫遊大龍峒

113年漫遊大龍峒

----------------------------------------------------

3.介紹對聯--用徵聯方式

三川殿正面之聯

香客入口處

嘉慶年丙子年     戊午重修徵聯第壹,泉郡進士汪杏泉、孝廉龔顯鶴評選。

保世顯神功咒水當年消虎厄,安民深帝澤湧泉今日濟龍峒

鶴浦弟子王志亮、志寬竟奉      黃贊鈞拜撰,洪以南敬書

 

113年漫遊大龍峒

出口處

嘉慶年丙子年-----戊午徵聯第二

〈保存祀事肇同民廟奠龍峒神盈鯤島,

安濟生靈垂宋代公施大道世仰真人〉

劉育英敬撰并書

 

113年漫遊大龍峒

殿----

戊午重修徵聯第一,泉郡進士評選。

〈保民無疆惟神開物成務肆於時夏,安人則惠若農服田力穡乃亦有秋〉趙雲石拜撰,龍峒弟子黃贊鈞書

戊午徵聯(第二)

〈保養在農功草昧未開居然俗尚培狉獉罔知稼穡,安全資帝力倉廩既足敢不虔修黍稷用報馨香〉

劉育英撰句並題

大正七年時維戊午徵聯第三。

〈保障仰神庥四埜桑麻田峻喜,安居謌帝力萬年香火藥王靈〉新竹鄭以庠敬撰,鯤北李天民敬書

戊午徵聯第四

〈保國護民託神靈之永庇,安居樂業拜神農以承庥〉

④臺南趙雲石拜撰,龍峒陳燿堅敬書

 

 

4.摸獅耳

摸獅頭:好彩頭
摸獅嘴:大富貴
摸獅耳:真順利
摸獅身:好翻身
摸獅尾:賺家伙
摸獅鼻:食百二

摸獅腳:探前用不乾

 

 --------------------

 

5.參觀壁畫

 

113年漫遊大龍峒

 

 

  參觀大龍峒街景

 

113年漫遊大龍峒

1.參觀四十四坎

街道路口豎立一座四十四坎石碑舊址

113年漫遊大龍峒

清嘉慶十年(公元一八零五年),同安籍移民築保安宮米大龍峒。越數載,富戶王、鄭、高、陳四姓醵貲'擇定為輦寶輪街地方,建店房四十四間,相對排列.中貫通道。 兩端各砌隘門一座•東隘鄰保安宮,額曰「小邑絃歌」;西隘近土地公廟,額日「大隆」。居民稱之為隘門內,或謂四十四坎,以坎與間同音也。及西隘外形成下街,乃正名為頂街。此後不時改建,臺灣光後後・併頂・下二街為哈密街・高樓櫛比・商貴雲集・儼然通洋大埠,當年締造形跡,已不復得見矣。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立                 中華民國七十二年四月。

 

113年漫遊大龍峒

 

 

2.大龍峒命名由來

大龍峒位於淡水河與基隆河交會之番仔附近,原為凱達格蘭族大浪泵社之社址。1650年。荷蘭人稱其為巴琅泵社(Paron-Pon或Pourompon),1697年郁永河之《稗海紀遊》直稱為大浪泵。康熙四十八年(1709/陳賴章墾號請墾大佳臘地方時。大龍峒為其請墾之北界《大浪泵溝)。乾隆初年漢人入墾後,與奎母卒社合併:改為「奎泵社」或「雞泵社」其後原住民被迫遷室大直,該地由漢人取代。乾隆五年(1740)尚無村落的記載,但至1764年已出現漢庄大浪泵庄。由於居民多來自泉州府同安縣,同治十年(187 )之《淡水廳志》改稱為大隆同庄,隆是興隆、同即同安人之謂也。其後,大隆同因有山突起如龍,稱為龍峒山,遂改為同音異字的大龍峒。

 

113年漫遊大龍峒

                        街道石柱的解說牌

 

 

 

五10:55 參觀文昌祠---位於迪化街2段36巷4號

樹人書院文昌祠沿革

本祠溯自民國前五十九年、(清道光卅年代)鄉人在大龍峒保安宮現址,供奉沖明 文昌帝君一尊,因鄉人崇學「善信日眾、未幾成立「神明會」「文昌會』樹人書院」等,以廣重道尊儒、端正信仰風氣,繼穫善信慨捐土地及基金等項•得購置有永和内湖等處土地達十餘筆,初由會員王慶忠管理,後改由陳培根、張思造、赞鈞三人主持,每年舉行祭典,均贈予公學校獎助金,及分贈學童禮糕等物。極具勵學之舉,稍後陳培根君辭世,會員等議定將到存基全,覓地建祠:以謀久遠,遂購得大龍峒町回三三之一番地現址,民國十七年動工興建,四年餘文昌祠落成,佔貼二佰五十餘坪,距今六十餘載---------------

 

113年漫遊大龍峒

113年漫遊大龍峒

 

113年漫遊大龍峒

                   考生祭品礦泉水有文思泉湧之之意

 

六11:10 參觀先師府--位在延平北路四段233號

老師導覽

1.老師府:陳維英對臺灣最大貢獻為教育方面。他除了曾於明志書院任教外,也創辦了噶瑪蘭仰山書院,並擔任艋舺學海書院院長,當時人尊呼為「陳老師」,一生作育英才,使得大龍峒文風鼎盛,有「五步一秀,十步一舉」之說。

 

2.陳維英小故事,小時不愛讀書,嬸譏之。你若考上,若考上則幫家的狗穿衣服,然後認真讀書,終於考上。

 

113年漫遊大龍峒

113年漫遊大龍峒

 

113年漫遊大龍峒

113年漫遊大龍峒

歷史沿革--陳悅記祖宅,是清末大龍峒碩儒陳维英的父親陳遜言所建造的宅第。陳遜言來台經商致富,以「悦記」為公號;其子维英品學兼優,重禮儀、尊師傅,曾擔任「閩縣教論」及受聘掌教仰山及學海書院,生平做育英才,提攜後進,受地方人士敬重,以老師稱之而不名,是以有老師府之名。

 

 

3.舉人旗桿---舉人陳悅記祖宅前院所立之石彫旗桿,旗桿上有圓斗,下為方斗,並有蟠龍,氣勢頗壯麗,這是台灣僅存的石彫旗桿,彌足珍貴

 

113年漫遊大龍峒

113年漫遊大龍峒

 

4.匾額

113年漫遊大龍峒

113年漫遊大龍峒

113年漫遊大龍峒

 
 
 

七  12:.00參觀舉人豆花--位於哈密街69號

老師導覽---這是大龍峒非常勵志的故事,當時一個乞丐三餐不濟,賣花生,當時這邊有一個很有名陳維英,大龍峒非常有名的人,他是擧人出身,他是三個書院的院長,從事教育工作,他門下有三個舉人,十六名秀才'他看到這位乞丐天資聰明,叫他來讀書'考上舉人,叫做乞丐舉人,下一代開豆花店故叫舉人豆花,店內有志老闆曾祖父叫張書紳,陳維英對地方有貢獻住的地方叫老師府。

 

 

網路資料--張書紳(1820730日—18771231日)字子訓,號半崖,淡水大龍峒人,原籍同安。咸豐八年(1858年)歲貢,同治三年(1864年)舉人。同治六年(1867年)任學海書院董事,後世亦稱花生舉人。曾參與《淡水廳志》之撰輯,擔任採訪。為人惆儻,精於詩詞賦製聯。生平--自幼家境清寒,以賣花生糖養家,而少聰穎能詩,唯刻意書懷,音多蕭颯,舉人陳維英見而戒之,遂恭敬受教,從之受學,數年後,面貌一新。受學陳維英,毅然有經世之志。迂谷司鐸閩縣,攜之為助,試院楹聯半出其手,老儒皆服。咸豐八年(1858年)歲貢,同治三年(1864年)舉人,以教職候選,因親老辭歸。於所居闢建池館,環植花竹,顏曰「遂陶」。咸豐十年(1871年),同知陳培桂修《淡水廳志》,與林維讓、陳霞林、蘇袞榮等同受聘出任採訪,獻替尤力。書紳為人倜儻,無疾言遽色,詩而外復工詞賦,尤精於製聯,善能鎔裁俗語,妙句如珠。其書法師劉石庵,有「中鋒冠全閩」之譽。晚年家益豐,喜招宴親友,縱談天下。卒年未詳。其詩文多散佚不傳。

 

 

 

113年漫遊大龍峒

 

午飯後專程拜訪大龍峒舉人豆花店」,每人叫一碗豆花品嘗感受一下氛圍,志工紙工寶秀很有心幫我們攝影留下一段回憶

113年漫遊大龍峒

 

均康處

在一百多年前大籠峒街區,經常聽到一位名叫張書紳的孩子沿街叫賣花生,有學生在下課時買花生順道就幫學生將功課完成。沒想到隔日大受老師的賞識,追間下才知道是街邊賣花生的孩子代想文句,於是老師來張書紳家中登門拜話,不僅讓他免費上學還貼補家用。這位賣花生的孩子一張書紳,很珍情能受教育的機會,勤奮向學經通多年苦讀,於西元1864年考取舉人功名,成為一個很有學問的人。因年少販賣花生的經歷;故人稱「花生舉人」。其克服逆境實現夢想的勵志故事,也為後人所景仰與流傳。

大龍峒,實現夢想的寶地

將心願寫在祈福卡上

均康處 Dream Come True

 

113年漫遊大龍峒

店內有一本大龍峒保安宮保生大帝樂籤書籍及中藥材展示

113年漫遊大龍峒

113年漫遊大龍峒

       店內書籍有一本台灣話大辭典

113年漫遊大龍峒

 

 

113年漫遊大龍峒

咸豐五年考上貢 生

113年漫遊大龍峒

                     同治甲子中種舉人

 

八13:00臺北臨濟護國禪寺---是全臺唯一保存良好的仿南北朝形式木造佛寺

 

113年漫遊大龍峒

1.大石柱--

無住其心

113年漫遊大龍峒

113年漫遊大龍峒

2.臺北臨濟護國禪

解說牌--「臺灣宗教百景」是內政部於中華民國1021122日徵選公布的100個指標性宗教景觀。這些入選的景觀反映了早期先民開臺墾荒的發展脈絡,也大致呈現臺灣宗教型態的多元化與比例,其中「臺北臨濟護國禪寺」是全臺唯一保存良好的仿南北朝形式木造佛寺,創建於日治時期。歡迎您透過「臺灣宗教文化地圖」網站的導覽資訊,認識包括「臺北臨濟護國禪寺」在內的「臺灣宗教百景」,領略臺灣的人文景觀之美。

113年漫遊大龍峒

 

九13:30參觀新生公園

113年漫遊大龍峒

1.玫瑰花園----玫瑰齊綻放

2.新生公園

113年漫遊大龍峒

 

113年漫遊大龍峒

3典藏植物園

台北典藏植物園】位在【花博公園新生園區】夢想館內,綠建築玻璃屋內看到熱帶、亞熱帶、溫帶植物,是全台展示最豐富的植物溫室。

 

113年漫遊大龍峒

113年漫遊大龍峒

113年漫遊大龍峒

113年漫遊大龍峒

113年漫遊大龍峒

 

 

十 14: 15參觀林安泰古厝

 

 

113年漫遊大龍峒

 

113年漫遊大龍峒

首次參觀,老師介紹,安是安溪人,泰是榮泰行,原建因道路拓寬而遷建至此。

林安泰古厝,又稱榮泰厝,是位於臺灣臺北市中山區濱江公園的四合院,原於乾隆年間建在今大安區,1978年因敦化南路拓寬而面臨拆除,引起古蹟保護運動,促進《文化資產保存法》立法,1984年遷建後作民俗文物館之用,今列歷史建築。

乾隆十九年(1754年),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積德鄉雜貨商人林欽明渡海,家族在艋舺開設名為「榮泰行」的商行,經商富有後,先在現今的羅斯福路興屋治產,至乾隆末年,又買下現在松山、內湖的地。

 

 

113年漫遊大龍峒

 

林安泰古厝,座落「南蛇環北斗穴,蛇頭向七來星」吉地,採「坐東北朝西南」之建築方位,距今約200多年,是一棟精緻的二進五間起四合院古宅,昔日吉厝分金線正前方原以蟾蜍山巒頭作為「風水案山」,是完整的傳統民居風水地景,前有案山,左右有青龍、白虎護砂圍蔽,半月水池前為平坦的藏風聚氣「明堂」,今日於前方形塑「顧渚茗山」,明堂左右以微凸草坡包被中央明堂腹地,以之重現古厝的風水地景象徵。

 

113年漫遊大龍峒

傳統生活配置---台灣民間遵循文化倫理觀念而發展出住宅的空間配置原則,以住宅的直向中心線爲主軸,左尊右卑,房間的位置有正、偏、內、外之區分。四合院的基本配置爲廳堂、門屋及兩廂,中間有中庭(院)。中庭左、右兩側分別稱左廂、右廂。規模更大者外加左、右護龍。門廳位在主軸線第一進,具有管制人員出入與待客之功能;正廳位在主軸第二進,爲供奉祖先與神明牌位與接待賓客的功能,是年節祭祀與婚喪喜慶儀式的空間,地位最尊。當分家以後,兩廂房的中央房間稱為私聽,地位次於正廳,也作爲祭祀與接待賓客之用。至於寢室、廚房、書房、帳房等。富貴家庭常常有考究的花廳(大客廳),或在庭園中搭建書房、涼亭、戲臺等,而常民和農家有穀倉、土籠間、雞舍、牛稠、豬鴨寮等實用性設置。

顧渚茗山

前眺林安泰古厝建築主體,以水墨彩繪匠藝描摹泥塑壁堵,集泥塑水墨匠師技藝,形遊家徵案山巒頭的假山—「顧渚茗山」。庭院周圍園林講究自然而然,雲水自在之造景理念。蜿蜒曲折間,或見山水應和;飛石築道,或見怪石嶙峋野景成趣。粉牆映翠所,波光現枯石,小中見大,幽遠不盡的空間形塑,兼具養心、賞玩、遊憩、文化、教育等功能。

113年漫遊大龍峒

 

今天有機會跟隨老師的腳步走訪了台北市歷史悠久的舊城區之一——大龍峒,感到開心,可說是一趟知性之旅,大龍峒對我來說是個謎,僅僅聽說過這個名字,卻未曾了解它的故事。老師說,艋舺、大稻埕和大龍峒是台北市的三大舊城區,是台北發展的發源地。相對來說,艋舺過去最繁榮,日據時代,比較保守,相對的大稻埕較開放,因此外商林立,加上艋舺港口淤塞,大稻埕因而後來居上,上次老師帶我們走訪了大稻埕,得到證實,今天則是大龍峒健行,大龍峒商業相對比較落後,但是過去文風興盛,這次我們參觀孔廟和保安宮。孔廟作為儒家文化的象徵,帶給我們深厚的文化底蘊,而保安宮的建築,彩繪木作和對聯,令人嘆為觀止。接著我們來到了樹人書院和先師府,這些地方雖然沒有都市的繁華熱鬧,但卻充滿了獨特的魅力,特別是到舉人豆花光顧。店長的曾祖父在清朝是當地一位賣花生的年輕人,在先生府老師的指導下,努力學習並成功考上舉人,店內還保留考上生貢生和舉人之牌匾,這真是相當勵志的故事。隨後,我們參觀了林安泰古厝。這座古厝的的山水園林非常美麗,給人一種寧靜祥和的感覺。雖然這次只參觀了外部,內部的閩南建築也有很多值得觀賞的地方,未來有機會一定要再來好好探訪一番。這次大龍峒的走訪,不僅讓我了解了這個地方的歷史和文化,也讓我對台北市的發展有了更深的認識。希望未來能有更多這樣的機會,去探索和發現更多的歷史遺跡和文化瑰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水龍吟 的頭像
    水龍吟

    水龍吟部落格

    水龍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