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飛龍步道渡南古道健行記

我參加桃園市長青領航大學知性采風」這門課程,1110日是第一次戶外課程。前往新埔飛龍步道和關西渡南古道健行在曾老師的帶領下,我們成功完成整個行程,途中還參觀吳濁流故居、羅家書屋、羅家宗祠,還經過灌溉水車、關西金城武樹。透過這次登山健行讓我認識這兩條古道以及周邊歷史景點。真是一趟愉快又充實的健行。

 一上午走飛龍步道

一早遊覽車從中壢南區活動中心出發,很快就到達新埔,車子停靠在新龍路石牌站旁,路邊有一塊「督憲光臨纪念碑」,斑駁的碑石刻字:「石

碑立於日據時代大正十四年(1925年), 當時新埔庄舉辦柑桔評鑑會,大茅埔出產的柑桔榮獲冠軍,而台灣總督伊澤多喜男親臨指導, 使當地人

倍覺光榮,於是立石碑以為紀念。」可看出

1.此地產柑桔

 

2.地名叫大茅埔

沿著田間小路進去就是吳濁流故居,聚落後方是層層山巒,屋前是一片平坦的稻田,前方是霄裡溪,遠處是九芎湖箭竹山,景色秀麗。詢問一位

長者屋後的山名,曰:飛龍池。私下來到吳濁流故居左方吳載熙的老家,在其門埕遇到吳載熙82歲的二弟媳及76歲的堂弟,吳濁流是他們叔公

輩,第17世來台,到他們這一代是25世。

在老師帶領下我們來到普羅旺斯,屋後一座三立石土地公,廣源記圳池塘(飛龍池)載熙古道入山,往飛龍步道。

出發前老師給我們行程資訊:「新埔飛龍步道 單程2.3KM 爬升127M,第一段600公尺的緩升坡其餘路程皆為平坦好走的泥土路」

全部人數36人,老師在前方引道,志工壓陣,叉路老師用粉筆標示路線,前面600公尺是陡坡,途中有許多廢棄陸軍營區,終點是龍尾運動公園。

運動公園有很多運動器材,地勢平坦,可遠眺新埔竹北。四個登山口都在這裡交會,118縣道、採茶古道、三聖宮、載熙古道。回程又來在吳濁流

故居在其前廣場巧遇吳載熙的三弟、四弟夫婦,我們從台北回來,三弟身材壯碩,四弟瘦高,我稱他為將軍。住新埔勝利飲食店前的吳老先生

告訴我,吳家四兄弟表現傑出,引文允武,此地吳載熙的英勇事蹟,沒有被彰顯,深感可惜。

(備註一認識吳載熙)

離開新埔來到關西,這段路線經常自行開車前往,第一次搭乘遊覽車,可輕鬆的心情欣賞戶外美景,真是難得經驗。

 

110年飛龍步道渡南古道健行記

110年飛龍步道渡南古道健行記

 

 

110年飛龍步道渡南古道健行記

 

 

 

110年飛龍步道渡南古道健行記

110年飛龍步道渡南古道健行記

 

 

二、下午走渡南古道  

中午在關西街上午餐,在街上閒逛來到一家手工棉被店傳福行,位於關西中山路13號,當地很有名,老闆娘姓古,傳自父親,先生新竹人,來關西玉山採礦而留下來。

下午行程是走渡南古道,第一次聽到這名詞,不知在何處飯後老師帶我們從到東安古橋,沿著牛欄河步道下游直走,來到渡船頭橋, 先下階梯拜訪渡船頭橋土地公廟,老師特別介紹其中對聯「啣菜鳳」是關西舊名鹹菜甕。神尊珠光寶氣、藍色龍袍、戴頭冠,相當高貴氣派。

神龕對聯:

福敷啣菜鳳;

德庇渡船頭。

橫批:福星拱照。

內牆對聯:

福庇南山四民樂業;

德齊北嶺五穀豐登。

柱對:福向南河龍戱水;

德瞻東岳鳯啣書。

祠前是一片開闊的稻田,金碧輝煌的潮音佛寺就在不遠處.遠處群山環繞。

往渡船頭橋直行,附近有幾戶人家,從南山里渡船頭80號進入古道,終點南山社區(上南片),全長一公里,古道幽靜,原始,碎石路,緩坡,

很快就抵達,參拜南山福德祠,門對:福比層巒齊北斗;德如疊嶂接南山,祠旁有一棵老茄冬樹,一座茶亭,前方小路有四架水車。曾老師說,

羅家來此開墾18公頃良田,因地勢高,就用水車引鳳山溪的流水,汲水灌溉,全盛時有10多架水車,溪水清澈。

參訪羅家書屋及羅姓宗祠,大門深鎖,只在門外看,只見屋前一大片金黃色稻田三面群山環繞,景色優美,大家在馬路旁的彩色畫框照張團體

照,框住上南片的美景。(備註二)

返程經過南山大橋,南山橋頭有一棵被譽為「關西金城樹」, 旁邊有一個觀景框,向東仰望,山勢綿延,層巒疊嶂,有一文字說明:馬武督1021

尺、李棟山1914公尺、內鳥嘴山1751公尺----返程沿著河堤走到渡橋頭橋,前方不遠處是關西佛教聖地--觀音潮寺,--橘紅色屋瓦金碧輝煌,途中遇到

一位93歲老婆婆,她身旁一位印尼看護陪著,她說早晚來這河堤散步,耳聰目明,像似70左右 ,關西是台灣長壽村之一所言不假。

從渡橋頭橋來到牛欄河,沿著河岸步道經過東安古橋一路走到高速公路橋下上遊覽車,全程走了二萬四千步,真是一趟愉快的健行。

 

110年飛龍步道渡南古道健行記

 

 

110年飛龍步道渡南古道健行記

110年飛龍步道渡南古道健行記

 

 

110年飛龍步道渡南古道健行記

 

 

110年飛龍步道渡南古道健行記

 

 

110年飛龍步道渡南古道健行記

 

 

 

110年飛龍步道渡南古道健行記

 

 

110年飛龍步道渡南古道健行記

110年飛龍步道渡南古道健行記

110年飛龍步道渡南古道健行記

110年飛龍步道渡南古道健行記

110年飛龍步道渡南古道健行記

 

110年飛龍步道渡南古道健行記

110年飛龍步道渡南古道健行記

 

 

110年飛龍步道渡南古道健行記

 

1120難得天氣涼爽,上午帶老伴前往渡南古道,車停靠在渡南橋上,一公里的古道,怕爬山的老伴也輕鬆的走完全程,來到南山里,巧遇關西仙草節,來到羅屋書院,這時稻穀已收割了,當日書院開放參觀---

書屋聯對:

堂號:豫章堂

大門對聯:豫兆科名門庭生色:章明倫理今古常新。

大門對聯外:治國齊家源從孝友;承先啓後道貴精勤。

柱對:川嶽喜鍾靈雲蒸霞蔚;乾坤工造物桂馥蘭馨。

兩側橫屋對聯:

橫聯:紫氣東來

東來海日臨門早;北向雲山拱戶多。

側對:文章思報國,忠厚可傳家。

橫聯:爽挹西山

棠棣花開春富貴;琅玕竹報日平安。

屋前看版「為善最樂積德為先」介紹羅碧玉:

11900發起新建被日本人焚毀的太和宮。

21906興建得月樓。

31916興建太和宮順便修建羅家宗祠羅屋書院。

41928獨資興建南安橋。

51929遷建太和宮請徐清主持。

來到南山橋頭金城武樹,當日正好在舉辦關西仙草花節,年輕遊客甚多,我們也去湊熱鬧,停留片刻,沿著河堤走到渡橋頭後返回。

110年飛龍步道渡南古道健行記

110年飛龍步道渡南古道健行記

110年飛龍步道渡南古道健行記

110年飛龍步道渡南古道健行記

110年飛龍步道渡南古道健行記

1110224渡橋頭故事

在平鎮友人家遇到一位79歲朱姓婦人,她娘家在關西渡橋頭的上南山,父親務農生了44女,婦人小時被送到六福村黃姓當童養媳,先生87歲,婦

人重視養生,神采奕奕。她說渡橋頭上南山住戶以朱、戴兩姓居多,弟弟還住在上南山,潮音寺供奉四面佛,有放置塔骨灰罈,她說該寺在她小

時就有了,又提到早年渡橋頭到上南山是用木板搭成的便橋,常遭豪大雨沖垮,現在渡橋頭大橋是宋楚瑜當省長時興建的。

 

備註一:認識吳載熙

1.網路資料:吳載熙為新竹縣新埔鎮大茅埔的農家子弟,報考空軍官校,以優異成績畢業,入選空軍「黑貓中隊」,赴美受訓。在冷戰期間,負責駕駛美軍提供的U2高空偵察機深入大陸偵拍,取得軍事機密資料。民國55年2月17日,吳載熙駕駛一架U-2戰略偵察機做高空照相訓練飛行,在高空發動機熄火,迫降水湳機場時,不幸撞及民房失事殉職。吳載熙殉職時,年僅32歲,妻子正懷胎八個月。

由於吳載熙是新埔鎮大茅埔人,大茅埔當地有「載熙橋」,以紀念他為國奉獻犧牲。「飛龍池」位於大茅埔,因此,這條古道不知是為了紀念吳載熙而命名為「載熙古道」。」

2.新埔吳老師跟我說:吳載熙小他三歲,空軍官校畢業,高大英挺,曾代表官校畢業生致答詞,老總統坐在下面,是一位傑出空軍飛行員,曾返鄉在照門國小演講,描述飛行的過程,當時非常敬佩他,未料失事身亡,他說當時可以跳傘逃生,但他選擇和飛機共存亡,相當偉大。吳載熙有四兄弟都十分傑出,老三也是空軍飛行員,當到少將派到美國受訓,因為大哥失事所以提前退休,老二中學國文教師,曾獲全國作文比賽第一名,老四警官學校畢業,曾擔任檢察官及總統府秘書。

備註二:認識渡南古道及羅家書院

1.渡南古道位於新竹縣關西鎮鳳山溪南側的山腰上,古道入口位於上游的「渡船頭橋」,終點至下游的「南山大橋」,故取名為「渡南古道」,昔日尚未建造這二條大橋時,這條古道是上南片羅氏居民進出關西的主要道路,飛鳳古道的支線,承載百年來的歷史回憶。

2.乾隆十六年(1751年),有羅氏移民自淡水遷徙到現今關西鎮南山里上南片開墾,並招呼廣東省蕉嶺縣之親族前來。後來,羅碧玉在當地農業經濟發展出一定規模時開始興辦教育;他率領眾人建立了學堂及書院。在創建書院時,他聘請了來自福建的師傅,並使用了採自大陸地區的建材;關西太和宮也在此時被一同興建。

3.關西豫章堂羅屋書房之形制為一堂四橫之大型三合院建築,其周圍設有內外埕、外圍牆及門樓,圍牆設有天官香爐,左右廊道飾有石雕、泥塑、交趾陶。其主建物座向為坐南朝北。其門樓內縮並面向東北方。羅屋書院位於新竹縣關西鎮南山里,為關西羅祿富派下的書房。南山里舊時屬上南片庄,是緊鄰關西鎮都市計畫的農村。鳳山溪穿越全里,也是北邊的里界,聚落背倚山,前臨南面之鳳山溪,三面環山,形似畚箕。羅姓同宗,清朝乾隆拓墾時代即居於本區,成為單姓聚落。上南片羅家三派:關西之開墾始於乾隆57年,平埔衛阿貴家族、閩籍連際盛及陳長順先後入墾,羅秀文於乾隆58年向連際盛墾號承墾上南片,是為羅家五欽派下;此後九如派下,以及維齊派下羅家移民,亦來此承墾,三派下羅家共居於此。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水龍吟 的頭像
    水龍吟

    水龍吟部落格

    水龍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