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朱中丞書-2校
朝廷以閩海重地,靳不妄與節鉞者,三四載於茲。頃特 詔起 公田間,與所甚惜弗惜,所以寵 公甚大,所以造我閩亦甚大。公宜不得辭。
閩故羸國也,邇又特甚。民不寇自殘,弩藏不兵自耗,吏承風競為貪墨,卽不墨不免。此明公所親見,亦賴 明公極力維持,始幸無事。今者徼天之靈,當大壞極弊之後,遂有更化傾否之人如明公者,改絃而代之理,葢信所以大造我閩,我閩安可一日無公?
世謂名下不足以得人。實未始不足以得人,晉雖得之殷深源,竟得之謝安石。葢東山之志,與有意為名者原別。故公之去也,民失怙恃,國失藩宣。比其來也,知與不知,無不仰公如膏雨,倚公如長城。此其故可思巳。
不佞閩人而抱民慮,旣喜朝廷能用公,又知公必能用閩。故於使歸之日,特勒數語為公賀,其餘縷縷,惟祈炤亮不宣。
中丞---是明清時期對巡撫的尊稱,巡撫掌管一省的軍政、民政,也被稱為撫台、撫軍,一般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靳ㄐㄧㄣˋ---吝惜,不肯給予。
晉雖得之殷深源-----說應改為失之之
不妄 一不能隨便行事。
符節與斧鉞-----古代授與官員或將帥,作為加重權力的標志。
公田--又稱官田,是古代中國政府所掌握、直接使用或經營的土地。
傾否----喪亂;危殆。 孫中山 《祭黃花岡七十二烈士文》:“在 清 末造,神州傾否。
藩宣 ----比喻衛國重臣。
膏雨---滋潤作物的霖雨。
貪墨--貪污,貪官污吏。
弓弩ㄍㄨㄥ ㄋㄨˇ---弩,以機械發射的弓。弓弩指弓與弩。
羸國---弱國。
民不寇自殘---大匠不斫,大庖不豆,大勇不鬥,大兵不寇
語出《呂氏春秋•貴公》。高明的木匠不親自動手砍削,高超的廚師不親自排列食器,真正勇敢的人不親自格鬥,正義之師不去劫掠侵害百姓。比喻居高位者應抓大事,不糾纏細枝末節
晉雖得之殷深源,竟得之謝安石---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论晉康帝---風會之所趨,賢者不能越也,君子酌其貞淫以立身,而不可執以論人。孟子之游,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多所辨以折異端,曲為說以動人主,使前乎此而為西周,後乎此而為兩漢,必不然矣。然而有以異於田駢、慎到、蘇秦、張儀者,即時所尚,而邪正之分自存也。劉向、貢禹,經術同也;諸葛、司馬,方略同也;一程、三蘇,議論同也;不可以與賢者同而獎匪人,不可以與庸人同而疑君子。殷深源、謝安石風流相似,名望相匹,而殷虛枵以致敗,謝寧靜以立功,或以江左風流為亂階,而謂此中之無人,亦皮相而已矣。
自西晉以來,風會之趨固然矣,其失也,浮誕而不適於用;其得也,則孔子之所謂狂簡也。狂者不屑為鄉原之暖姝,簡固可以南面者也。當時之士,得焉失焉,貞焉邪焉,皆托跡而弗容自異,故陶侃、卞壺、郗鑒、庾翼力欲矯之而不可輓。夫三四君子者,自卓立於風會之外,以不詭於正則愈矣;若必以此而定人之品騭,則殷浩之短暴,而謝傅不足以庸矣。知人者,別有獨鑒存焉,而不問風會之同異。故曰:「知人則哲,唯帝其難之。」
黃中丞書-2校
山東提𢖍兩都,當四方舟車輻輳之衝。邇來凋敝特甚,易騷以變。非公宜莫能為。公處茲土久,習知利病,有文武壯猷,為吏民所畏愛。聖明簡在而畀之節鉞,蓋真得人,知克有功。公其畢力以奉揚天子之新命。日者天心降康,特舉曠典,天下事駸駸可為,礦稅宜不乆報罷,此正公綢繆善後之時也。否則就中調停,以蘇民困,俾不至大壞極敝。在知大計者宜有權宜,何意筴及儒生。不佞於國家無能為役,惟兾明公卽日功成治定,逐登台鼎,更𣗳鴻駿。使執筆札者,有以藉手為吏籍光,則不佞幸甚。餘惟炤亮不宣。
輻輳----- 形容人物的聚集和稠密。
利病---猶利弊,利害。
壯猷---偉大的謀略。
提衡—1.亦作“ 提珩 ”。謂用秤稱物,以平輕重。引申為抗衡。2.謂簡選官吏。
提衡:星名,指樞紐地位,兩都指北京南京:
簡在帝心--- 為皇帝所知曉、賞識者。
曠典----前所未有的典制。
台鼎---古稱三公為台鼎,如星之有三台,鼎之有三足。
駸駸----1. 馬跑得很快的樣子。 2.形容事物日趨進步強大。宋.蘇洵〈審勢〉:「秦自孝公,其勢已駸駸焉,日趨於強大。」
再答黃中呈書-2校
士君子有遺大而才見,遭訕而行愈明者,於明公一人見之。某常從鄉中諸薦紳而得明公之為人。詢之山以東諸老,而惟明公之政得其大者。是其除殘剔蠧,為人興利,令在官者無貪吏,境無窮民。豈特ㄧ方之翰乎,蓋社稷之鎮也。方將樹功台鼎,流輝史籍,為八閩川岳增色。某辱在枌榆,與有榮施多己!當今獨斷在上,廷臣唯唯受成篋,惟分符仗鉞專制一方者,庶幾得行其志。明公勉旃!勿謂時之不易。餘惟台炤不宣。
遺大ㄨㄟˋ ㄉㄚˋ賦予重大之任。
訕罵 ㄕㄢˋ ㄇㄚˋ 詆毀咒罵。
或問:「大衍之數」--
曰:「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未有學其小而能至其大者也,知此然後知學《易》矣。……」習《易經》應從「大義」著手,而不能只局限於某一卦的小道理;只有學會了《易經》的大道理,才可以通達《易經》各卦的小道理。
整紛剔蠹--謂整治紛亂,清除弊害。
答李按君-2校
再奉大教,拜命之辱。惟門下以宏才雅望,屢按大藩,攬轡之餘,吏治民風自宜蒸然有變。長安雖去蜀中數千里,不佞固願樂觀其成。今夫得空群之足者,或試之一日千里,或試之峻坂之蟻封,而終則收之天閑,以備鳴鑒清節之用。苟非其令,固不輕出。今日門下之能見矣,朝端自當有以收門下,門下厚自勉,以需大用。使還聊布腹心,惟台炤不備。
雅望--清高的名望。
大藩--古代指比較重要的州郡一級的行政區。
攬轡澄清--攬轡:拉住馬韁。澄清:平治天下。
《後漢書‧範滂傳》:「滂登車攬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清‧龔自珍《已亥雜詩》:「少年攬轡澄清意,倦矣應憐縮手時。」
天閑---皇帝養馬的地方。宋 梅堯臣 《傷馬》詩:“況本出天閑,因之重怊悵。”
空群—比喻人才被選拔一空。
唐·韓愈《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伯樂一過冀北之野,而馬群遂空。」
峻阪--山路斜上而陡起的部分。《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文帝從霸陵上,欲西馳下峻阪。」
清節--高潔的節操
答李按君書-2校
入我 明,聲教大開,而粵東遂稱重地,以 明公才名,持斧於茲,蓋信 聖明簡在,權匪輕假。此地夙稱肥衍,多寶貨,吏茲土者,不泉自貪,明公攬轡之餘,固宜望風囬面。惟是稅使橫嚙,海內騷動,禍連章掖,正賢者所宜用心。不佞與有杞人之憂,輟僭言及,計非 明公莫能調停旋斡,以善其後,故敢苟冒未同之戒,以效其區區。伏惟炤存,曷任瞻注。
重地--泛指地位重要或性質重要的地方。
輕假--引證解釋寬容。
肥衍--猶(土地)肥沃。 唐 韓愈 《歐陽生哀辭》:“ 閩 越 地肥衍,有山泉禽魚之樂。”
貪泉--東晉元興元年(402年),廣州刺史吳隱之到廣州赴任,特意到貪泉飲水,並流下詩句:「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說明貪婪是個人的操行品德,與飲泉水無關,及表示自己為政清廉。
聲教---聲威教化。《尚書·禹貢》: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聲教,訖于四海。
章甫縫掖---指儒者或儒家學說。《禮記•儒行》:「 丘 少居 魯 ,衣縫掖之衣;長居 宋 ,冠章甫之冠。」亦省作「 章縫 」、「 章逢 」。
僭言--引證解釋 越分妄言。亦用為謙詞。
斡旋---轉:大鈞播群物,斡旋不作難。引申義:調解爭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