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學甲陳姓望族來自金門湖前
106、2、12元宵節在在中和晶豪樓餐廳認識禾田法律事務所陳崇善律師,交談中他告訴我他是金門縣湖前,第一代祖是陳一貴,老祖母是鄭成功的姑姑,是鄭芝龍的姊妹, 祖先是鄭芝龍時代的運糧官,台南縣學甲鎮大地主,到陳律師已12代了。交談中了解金門湖前陳姓的遷台歷史,他說他的祖先一直負責這個家族的祭祀。在坐的有一位金門縣政府民政處長陳世保,住山外和高坑的陳是同一支脈。
金門陳氏宗派約為十五支,而一般俗稱“十三陳”。茲將十五支陳略述如下:
湖前陳:又稱銀同碧湖陳氏,其始祖一郎公,宋代,自晉江遷來,傳至五世孫東厝房天滿公,至塔山后耕田,始奠基焉。故塔後陳為其分支。
(我18世祖婆出自湖前陳)
下坑陳:下坑即今夏興,始祖六郎公,宋代,自晉江陳卿遷來,與陳坑始祖八郎公為親兄弟;與湖前始祖一郎為從兄弟。下坑陳分支山外(致祥公)、小徑、高坑、東洲、何厝。
(馬來西亞三忠廟常委陳為寶,陳祖籍金門下坑,先人移民同安已有好幾代)
(澎湖二崁源自金門下坑)
陽翟陳:有浯陽、七郎公兩系。(二派)
浯陽陳:即上節所陳述田、達嫡系,金門習俗謂是連孫綱之後。綱字舉正,宋淳化三年進士,為同安登第之始,派下分居庵前即及陽翟。
陳坑陳:即今成功陳,始祖八郎公,宋代,自晉江遷來,其裔實儀居前山,衷儀、聚儀居城邊,故有前山房與邊城派之分。另有一派,明代時自古坵遷來,後子嗣不詳。又八郎之弟九郎亦居陳坑,至九世逃島美墘居,有裔在。
斗門陳:
斗門陳來自永春始祖陳大春宋進士官至金陵御史大夫
燈號為「太子太傅」,另十五世祖陳桂洲乾隆進士點順天兩廣學政族人改燈號為「三省提督」。
(前立委楊應雄國會主任陳陞阼來自斗門)
高坑陳:明初,有陳良顯者,自嘉禾陳寮洗馬坑遷來,分居營山,新前墩,何厝。
埔後陳:為陳友諒之族人,元末兵敗,為避禍始來浯,初居後浦,後移埔後,分支洋山。
(祖譜記載珠浦許氏一世祖婆,但年代不符----)
後山陳:後山亦可寫成“後山”,即今碧山。元代,存仁公(二十三郎)諫言被禍,由晉江深扈遷居浯洲。
古區陳:明初,有陳肇基者,自泉州來,派下于清雍正年間分支新頭,高坑,陳坑。
106.1.16認識一古區一陳姓退休老師,說古區東社官路邊是同一支
金門城陳:清代,朝陽公自安南洪瀨遷來。明中葉,由廈門店前遷來,定居湖下,分居後井、中墩、上庫。
(我母系來自金門城陳)
後浦陳:清季,先後自安南溪尾遷來。
至於“十三陳”之由來,據族長陳左才《浯江陳氏祠堂記》:“我陳氏之占籍浯江也……。顧各鄉難有小宗而後浦為官裔所聚,尤宜立一總祠,崇祀太傳公,春秋享報,俾族眾以時聚首,亦親親睦之意歟。”於是,依照當時各宗之親疏遠近、人口多寡,分為十三股,每年由一股負責冬、春雨兩祭事宜,及各股所應攤派經費之籌措。
金門堂號與燈號
陳氏堂號為穎川衍派,
燈號有:
科甲鼎盛有[浯陽世科第]為燈號。
1、陳坑的「太子太傅]
2、湖前的(欽點正縣堂)陳福海縣長就是這支。
3、下坑的「忠賢第」
4、陽翟的「浯陽四科第」
5、碧山的給事中,堂號是武功衍派。
感謝陳律師來文指正
許大哥,臺南學甲陳桂記家族自金門湖前(碧湖)隨明鄭千到臺南學甲的過程,第一代祖先陳一貴,小弟我已經是第12代。因此,您的前文須修正的是,第一代老祖母是鄭成功的姑姑,....。不是小弟我的祖母啦(年代差粉多)。還有,當時的學甲地區,不能說其他的姓氏都是佃農,這也是不對的,....。要麻煩您調整一下。
參考文史資料
中州陳族誌
摘自 陳仁德先生編著臺灣中州陳氏族譜
我族世稱「中州陳」,自開臺祖一貴公遷臺迄今,已有三百四十五年之族齡。依據金門碧湖陳氏族譜記載「一桂字民材,往臺灣中州住」。一桂公卒年失紀,據我們奉祀三百多年之古神主書「三月初一日未時生,七月初一日未時歿,石龍,瑞龍」,祖籍金門碧湖,即今福建省金門縣金湖鎮湖前。
公係宋代遷址金門碧湖,是開金門第一陳,一郎公(諱光祖)之第十一代孫,父祖養公,兄弟三人居行三。祖妣鄭氏細娘,生於明萬曆壬寅年(西元一六0二年),五月二十九日卯時,卒於辛酉年(西元一六八一年)四月五日午時,享壽八十歲。係鄭成功親姑,長鄭成功二十二歲。一桂公育有三子,長子招龍,次子石龍,參子瑞龍。長子事蹟失傳,次子石龍公一妻、一妾、一婢(後為三祖媽),西元一六六一年,一家十三口,因反清而放棄家園,勸進鄭成功開臺有功,再奔走各地勸說甚多知友及族人舉家遷臺。為集餘糧甚多,而為鄭成功運糧官兼督眷船與民船隊之職。鄭軍經澎湖直進台灣,分兩隊由南北鯤鯓口進入一內港,自號頭港(第一號港之義),上陸頭教山(先到之山),時為明永曆十五年辛丑四月二十六日。一貴公引部分民船隊及眷船入漚汪溪(今之將軍溪)由今之中洲前、頭前寮西,北岸上陸,巡察附近相宜之地,就地取材,建寮於此,號曰頭前寮(先隊所建之寮)即日與頭港上陸者會合,各以建寮屯駐,命名中洲。
一貴公與長子、三子,因公事奔走各地主持巡察,待鄭軍於同年四月二十九日上陸鹿耳門,處理公事告一段落後返回中洲,與同來之侯姓,邱姓,再察地理發現,紅龍遶匋穴、九天女穴,米籮照鏡穴,而分占之,次子石龍公於今之陳萬福厝址,此為中州第一家。陳姓據中洲、吳姓占頭港漧,林姓居尖山,而林、戴、蔡姓建家中洲西北方之尾厝,邱姓在東建家號為東頭。侯姓在溪底建寮(後之溪底寮)。茅草埔、過港子、港仔南、編入我祖地,當斯時因各庄之先祖大舉進臺,學甲社之平埔族住民紛紛遷徙,唯遺留灣頭(今華宗橋東北)至今中洲箍寮東一帶謂之番園。至鄭成功發屯墾令,陳永華設官廍令植甘蔗,陳姓祖先亦在中洲西設廍,今尚有西廍部落之遺蹟留存。
二崁源自金門下坑。二崁聚落被選為澎湖縣歷史建築十景之一及台灣歷史建築百景之一。進入村莊一一踏訪,有許多發現:
1、二崁全村都姓陳,在二興廟旁牆面上介紹源自金門下坑。
2、 二坎聚落保留許多閩南合院式建築,以咾咕石和玄武岩堆砌而成的圍牆、做為裝飾的彩繪磁磚、泥塑,一磚一瓦都展現了傳統文化的工藝之美。
3、該村不是以捕魚為業,村民大都販賣中藥材,很多家都標明中藥房名稱。
4、村落都經過整修,遷移外鄉發達了都會回來將老房子整修,倒榻的房子也保留外牆,種植草皮花草,村落環境相當優美。
5、社區發展委員會相當用心,處處都有褒歌歌詞張貼在牆上,出自,從詹雅雯的澎湖戀歌口白就是褒歌,二崁褒歌是一種非物質的特殊文化。(110年澎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