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耀樂齡及健康老化聽講雜感 (附洪蘭活到老學到老剪報)
104.9.30桃園市圖書館平鎮分館我參加樂齡中心舉辦一場演講會, 講師蔡惠如,當日我也參加徐瑞霖老師的二胡班演奏。隨興寫一雜感。
※台灣在民國114年將有五分之一的人口是65歲的老人。
我已快要到這年歲了。
※聯合國大會在1991年通過的「聯合國老人綱領」五個要點:
(一) 獨立(Independence)
老年人的「獨立」就是指其「理性自主」(Rational Autonomy)應受到基本的尊重,社會亦應提供其達到理性自主的條件,具體的內容為:
1. 應有權獲得充足的食物、水、住屋、衣服、健康照顧(Health Care)、家庭及社區的支持(Community Support)、自助。
2. 應有權不因年齡的障礙(No Barriers based on Age)而影響其追求工作的機會。
3. 應有權因工作能力減退時,能夠參與決定退休的時間與步驟。
4. 應有權獲得適當的教育及訓練。
5. 應有權居住在安全且適合個人的環境中。
6. 應有權儘可能的長居家中(Reside at Home)。
(二) 參與(Participation)
老人的「參與」主要在於說明一件核心問題,即老人不但不應「離群索居」,而且應該持續與社會保持必要的互動關係,甚至於對社會有所心智上的貢獻與影響,具體的內容為:
1. 老人有權主動持續融合在社會中,並能參與直接會影響她們福利(Well-being)的政策制定與執行(Policy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2. 老人有權與年輕人共同分享其知識、技能、價值與人生經驗(Life Experiences)
3. 老人有權尋找機會來服務社區(Service to Community)與擔任適合自己興趣及能力之志工(Volunteers)。
4. 老人有權組織老人的社團(Associations)或運動(Movement)之推動。
(三) 照顧(Care)
老年人的「照顧」,主要在說明其年歲已高,身機能也會隨之退化,自然社會在其身心靈的照顧上必須日益增強,以維持其尊嚴性的生存,具體的內容為:
1. 老人有權獲得來自家庭的支持與照顧(Family Support and Care)。
2. 老人有權獲得健康照顧(Health Care),以維持身體、心理及情緒的水準,並預防疾病的發生。
3. 老人有權獲得社會與法律的服務(Social and Legal Service),以增強其自治(Autonomy)、保護(Protection)與照顧。
4. 老人有權在人性及尊嚴的環境中,適當利用機構提供的服務。
5. 老人在任何居住、照顧與治療的處所,應能享有人權(Human Rights)和基本自由(Fundamental Freedom),包含了對老人尊嚴(Dignity)、信仰(Beliefs)、需求(Needs)、隱私(Privacy)及決定其照顧與生活品質(Quality of Life)權利的尊重。
(四) 自我實現(Self-Fulfilement)
老年人畢竟也年輕過,亦有其人生的理想與抱負,因此社會應儘可能協助其有自我實現的可能,具體的內容為:
1. 老人有權適當追求其潛能充份發展(Full Development of their Potential)的機會。
2. 老人有權獲得教育、文化、宗教、娛樂的社會資源。
(五) 尊嚴(Dignity)
老年人對社會皆有過不同程度的貢獻,故不論其身體健康狀態如何,國家社會均應儘可能維持其生命的尊嚴,具體的內容為:
1. 老人有權在尊嚴和安全感中生活,免於身心的剝削(Exploitation)與虐待(Abuse)。
2. 老人有權不拘年齡、性別、種族、失能與否而能公平的被對待(Be Treated Fairly),而且有其經濟貢獻上獨立的價值 (Valued Independently)
3. 老人有權在健康照顧上能有自主性(Personal Autonomy)的決定,其中包括尊嚴性的死亡(Die with Dign)
若你已60歲,平均還有24年,在如次短促的人生你要如何過呢?
老化是正常我等應如何成功健康老化呢?
※成功老化:
要考慮到生理、心理和情緒三層面。
一、生活安全:飲食宜清淡、養成良好生活作息,閱讀靈性書籍,仍透過晨課晚課加強修練。
二、生活保建:如何減緩老化,同學中有幾個榜樣,我好友盧君,打瑜伽、拉筋、爬山、游泳、打牌騎單車,日前遠征日本騎了22日,身體矯健靈活看不出已65的老人。余兄近些年樂衷太極拳推手訓練,游泳、下圍棋、寫作身體得到很好鍛鍊。
這一年來忙於社團會務平日應酬多,體態不知不覺變樣了,才驚覺要加強《生活保健》了。準時5:30去公園運動,加強太極拳基本功鍛鍊。
三、心靈成長:要終生學習,日前認持識一宗長已89了身體靈活不覺老態,是一謎語權威,沉醉古文中樂此不疲。中壢老人大學有幾位90多歲長者由看護帶去上佛學課,聽經聞法,真是學到老活到老。二年前我送母親去金門蘭湖日照中心,當時母親每天高興的上課,生活充滿樂趣,後因兄弟有不同意見,認為很丟臉。如今整日在家發現其智能快速退化。
四、人際關係:退休後若終日在家看電視,封閉自己,恐非健康生活,加入一團體增進彼此交流互動增進情誼。
五、貢獻服務:有一長者太級拳謝老師年近80,終生教拳提供場地供拳友練拳,不覺老態,他說:打拳自己健康也帶給別人健康也是一在作功德。二胡班徐老師年近70,把琴藝傳給大家樂此不疲,有許多志工在各行業默默付出,使生命更精彩。
老人社會已到我們準備好了嗎?
問:諸位年齡60以上,就要考慮老年生活,住所要考慮一樓,有電梯的較方便,且要設計無障礙空間。不要給子女幫你搬。
一、日前到嘉義訪王君,已近70,謂打算搬家一棟四層樓有電梯,一樓設有臥房,與子女同住。可說未雨綢繆。
二、五年前老家廁所申請設計無障礙空間,但是不完整,母親年初無力將洗臉盆壓破,即刻請金門縣政府輔具中心評估,再增設半圓形欄杆。
三、就人有權在健康照顧上能有自主性包括尊嚴性的死亡,事實上有許多人無法決定有尊嚴的死亡,如氣切----,無謂的治療,受盡折磨。當年父親在生命末期開刀做一瘻管用來灌食真是受折磨。
※提到高齡友善城市指南有八大面向:
1.無障礙與安全的公共空間
2.交通運輸
3.住宅
4.社會參與
5.敬老與社會融入
6.工作與志願服務
7.通訊與資訊
8.社區及健康服務
我的觀察:
就交通運輸言我二度看到高鐵接駁車,一在台中一在嘉義,有輪椅人士上車,司機主動開中間有底盤車門,並協助讓殘障人士上車,我很感動。思及金門老人最多,公車從沒有替老人設相,評比是最幸福城市尚且如此,可說距離友善城市還遙遠呢!
目前處處有幼稚園托兒所,但是少有托老中心,進入老人化時代,老人照護的需求要大家來關心,未來社區型安養院將會不斷增加,因養生村離家遠,不適合在地養老之潮流。
※提到C形人生是由馬蒂‧迪特瓦(Maddy Dychtwald)等在《c型人生》一書中提出的新概念,C指的是Cycles(周期)。有著C型生活理念的人,不再把生命視為直線發展,而將它看作有著周期性改變及突破的可能性。因此對他們來說,工作不再是終身監禁,而是可以在了解自身的能力和願望后再做調整的活動,充滿著不計年齡繼續出發的可能性。
鼓勵所有人,不論在任何階段、任何位置,都可以積極投入自己認為正確且有意義的生活方式或工作之中。諸如事業、愛情、家庭、娛樂、學習、健康的未來……。
45歲可以創業,60歲可跑馬拉松,80歲談戀愛。對已退休的人而言仍有無現發展的可能。可參加讀書會或安排各種學習活動,不僅可獲得學習內涵,也可提升生活品味,增進人際互動,維持身心健康,使生活充滿樂趣。
※一合唱老師劉校長提出終極關懷,親人及將往生如何面對,很實在,這是每人都要面對的事啊。
有感臨命終時,佛教所追求能到極樂世界,有神佛接引。思及六祖是往生前與弟子談話,一日集徒眾曰:《吾至八月欲離世間, ………》法海等聞悉皆涕泣………為憂阿誰?若憂吾不知去處,吾自知去出處,吾若不知去處,終不預告於汝。
臨命終時知道去處,那是要透過不斷修行才有可能做到,不容易。一般人至少也要交待清楚,很瀟灑的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