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年4月20日桃園長青樂齡「快樂旅行班」到苗栗三灣「銅鏡山林步道(賞桐花)」及「肚兜角步道」健行。當天原本計畫前往內湖的翠湖,但由於北部下雨造成路面潮濕,因此改變行程。曾老師告訴我們苗栗下雨的機率只有20%,出發前的中壢還一直下著雨。然而,當我們到達三灣時,天空竟然放晴了,氣溫約20度,天氣涼爽,非常適合健行。近日疫情再度升溫,很多學員臨時取消行程,只有26名參加。在旅途中,大家都盡量戴著口罩,嚴格遵守防疫規定。很幸運能夠來到浪漫的台灣三線之一的三灣,經由老師的導覽因而認識這裡的山川地形和歷史人文,我將所見所聞記錄下來,為自己留下一段寶貴的回憶。
上午行程---走銅鏡山林步道(賞桐花)走訪時間:09:30-11:15
出發點:阿嬌便利商店
路線—阿嬌便利店—迎福宮—社區活動中心—太原堂(溫家伙房)-----大埤塘環湖步道—清河堂--褒忠祠—阿嬌便利商店。
遊覽車停在銅鏡社區守望相助巡守隊停車場,有公廁。
1.入口處有一銅鏡社區導覽:
舊地名--因沖積平原叫銅鑼圈,又峨眉溪分大小銅鑼,是典型客家庄,有362戶1083人,距離頭分交流道12分鐘,1805年進墾-----。
清楚的介紹銅鏡社區和路線導覽,相當貼心。
2.迎福宮
步道入口,斜坡處發現一座土地公廟,該祠單殿有拜亭。
前柱對:福地結銅鏡風藏氣象;德恩施雨露物阜民豐。
內殿恭奉11尊神位,感到疑惑,同行盧兄說「請神容易,送神難」。
網路搜尋:客家委員會數位臺灣客家庄臺灣客庄文化數位典藏計畫
名稱:大銅鑼圈迎福宮
『歷史沿革:位於大銅鑼圈12鄰,銅鏡社區活動中心北側,始建清道光年間,開庄時期,由石頭堆成的石壘伯公。日本時期廢棄,光復後重建為泥墳伯公。奉祀神三元三品三官大帝(三界爺),早年由本地區信眾,以聖筊為憑,輪流擔任值年爐主,奉請家中奉祀。因社會變遷,人口漸減,民國82年伯公廟改建時,將三界爺奉請到宮,供後人膜拜,庇佑庄民。取名「迎福宮」。興建後,將庄內散落各處田頭、田尾、水頭、水尾伯公,一起集中安置,每逢農曆初一、十五庄內各家戶,一起到迎福宮,祭拜三界爺和伯公。宮內伯公有濫湖雙聯坡福德正神、下莊河排一號福德正神、下莊河排三號福德正神、濫湖二號福德正神、下莊河排二號福德正神、砂坑肚水頭福德正神、坡塘尾一號福德正神、茄苳崎田頭福德正神、坡塘尾二號福德正神共9尊。』
3.太原堂-一棟三合院建築,剛整修過。
4.途中發現一座大墳墓,墳後有龍神,龍神是一種守護地脈之神。一般墳墓前方常見立有「后土」的碑。
5. 大埤塘環湖步道、大草原
大埤塘的木棧道平緩走、除了賞桐花,岸邊一棵藍花楹,幾棵澳洲茶樹,發現杜虹花,湖光山色,感到舒服,走一小段陡坡就到大草原,大草原形似銅鑼的圓圈,故名之銅鑼圈,草原四周群山環繞,路旁一叢密集的綠竹筍,彭兄有種植的綠竹筍經驗,他說若種太密採收不好。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真的每人都有不同的人生經驗。
網路:【銅鏡村,清朝時代地名為「銅鑼圈」,因村的中央有一座隆起的山丘, 從山上望向四周,這座山丘似銅鑼中心凸起的部份,而四周如銅鑼的圓圈, 因此稱此地為「銅鑼圈」。清朝及日治時代設銅「鑼圈庄」;光復後,改名為「銅鏡村」。】
藥典記載杜虹花是全株可入藥的多用途藥草,其具有散瘀消腫、止血鎮痛的功效,在中醫臨床上主要用它治療各種出血症。此外杜虹的根部還可以補腎滋水、清血去瘀,治療風濕、神經痛、手腳痠痛、喉痛、腎虛、白帶、眼疾……等
6.褒忠祠—
返程途中經過褒忠祠,老師說這和溫家有關,看出先民經過一段慘烈的戰鬥,才能在此定居下來,為了感念這些忠烈之士,才建廟奉祀忠魂。
網路:「當時頭份田寮的溫克讓亦率眾進入小銅鑼圈以南的大銅鑼圈拓墾,設隘寮,雇隘丁, 以守護墾地。歷經二十年的時間,拓墾成功,而設置大銅鑼圈莊。大銅鑼圈拓墾期間,遭原住民殺害的隘丁有百有餘人,原本散葬於莊中各處,咸豐7年(1857), 大銅鑼圈地方人士將歷年來因護莊而犧牲者的骸骨集中埋葬,立為忠烈墓,定期祭祀。 忠烈墓位於銅鏡村社區往大埤塘的途中道路旁。
民國91年(2002),地方重修忠烈墓,但仍保存咸豐7年時的舊墓碑,刻有「大銅鑼圈 勇烈諸君眾塚」。 廟內牆上崁有「忠烈墓修建誌」碑文,詳述大銅鑼圈的拓墾歷史。』
7.清河堂—
一棟三合院剛整修過,後有山,屋前平坦開闊,遠處群山環繞,牆面上有彩繪和俚語。
走完銅鏡山林步道,隨處可見經營巧思,值得再來探訪。
中午--來到三灣市區,車停在五穀廟前的停車場,本打算到老街用餐,一位雜貨店老闆說三灣老街空蕩蕩,只有在中正路上有一兩家食堂,來到一家自助餐點餐,價格相對低廉。
飯後參觀五穀廟-該廟主祀神農大帝,配祀眾神明,左右側神龕設立很多長生祿位,有報答檀越施主之用意。
門柱一幅對聯:遠從梨嶺飛來,蛇耳獅頭變化千般開勝境;近靠鼓山聳起,蜘蛛螃蟹靈昭四處護神宮。
站在廟前一座高臺,前方是一沖積平原,中港溪向右流出海,遠處山巒起伏,中間隆起的的山脈是或許是鼓山,對聯中的「蜘蛛螃蟹」,懂風水的一定可以看得出來。
台灣好廟網:三灣五穀廟,主祀神祇 : 神農大帝
「三灣五穀廟」主祀神明是神農大帝,是三灣地區人民的信仰中心。由從竹南五穀宮分香而來,原是一座小廟,後來因為關刀山大地震而摧毀,當地鄉民集資重新打造如今所見的兩層樓建築,主祀神農大帝,每年農曆四月廿六日的五穀大帝誕辰,是地方上的盛事,善男信女齊來參拜;一樓為崇仙宮,主祀呂洞賓,相傳光緒年間,仙公曾經顯靈,當地人於是建廟敬拜。
五穀廟建廟於清咸豐元年(西元1851元),信士陳氏捐地三百坪建立廟宇,中間經過多次改建。----
網路:文史學家張紹鵬口述了一段鄉野傳說,道光6年(西元1826年),淡水同知李慎遺出訪至現今苗栗北端,見當地地形奇特,李慎遺略懂勘輿學,推測此地是風水絕佳的「螃蟹穴」,必出大人物。他敬畏心起,連忙下轎步行,但走到高處回頭一看,他便放心了。原來,對面一座山頭雜草不生、山體赤紅,當地人俗稱它「火炎山」,因為螃蟹怕火,這螃蟹穴便被火炎山給剋住了。後來李慎遺在火炎山上建了一座惜字亭希望能夠制煞,不管效果如何,「文官下轎、武官下馬」已成為當地耆老津津樂道的趣談。
下午行程---肚兜角步道(1230-1500)
出發點:中山公園涼亭
路線:中山公園涼亭--崇仙宮遺址--石母祠--南庄溪河堤--肚兜角步道--三灣堤防步道
1.涼亭石母祠
在公園入口處有一肚兜角步道導覽地圖,我們從起點涼亭處,來到崇仙宮遺址。見一對聯:崇善保良好生為德,仙方活命濟眾其齊心。見一說明牌,略記之:「崇仙宮 創建緣由,鄉民傳說,遺址 1894年真乃仙翁顯跡三灣肚兜角崁上,傳說為人治病,並有泉水湧出,其味甘甜,當時並稱二奇,為了感念仙翁和仙水,就建造簡易石廟奉祀仙翁。1979年三灣五榖廟改建,香位就移來武古廟繼續奉祀---。」
五穀廟主祀神農大帝配祀孚佑帝君及諸眾神。
再往前行有見一「中港溪肚兜角之美」解說牌:「三灣鄉之鄉名,起源於中港溪河道曲流地形,而頭彎是指溯中港溪而上,溪流第一個彎曲之處,在水頭屋至小份美地區,因為三面環繞曲流之內側,又稱內灣。二彎在今九勝埔對岸,是溪流第二度灣曲的部份。三彎是第三度彎曲的部分,即肚兜角,地處中港溪三彎河段的東岸-------,站在地勢較高處往下看,狀似古代女子懸於腰際的肚兜,故稱為肚兜角。」
三彎肚兜角地形,一彎、二灣待他日再訪,欣賞中港溪河道彎曲之美。
途中經過一座土地公廟、一家三灣燒,老師說銅鑼燒,燒是燒陶 之意,特別藉燒當地龍貓土地公,是熱門景點
經過一段陡坡來到石母祠,祠後方有一棵老櫸樹。
該廟單殿有拜亭,前柱對:
護幼顯靈威百世昭其赫奕;
保兒非鞠育三彎著厥芳踪
(赫奕--光明顯盛的樣子)
三灣石母祠解說:
「位於三灣國中後方邊坡的「石母娘娘」廟,傳說這位石母清朝貴州人,因家境貧苦從小替人幫傭,長大後代人撫育小孩,她對每名嬰幼兒都視如己出,往生後被封以神職,繼續看護凡塵孩兒。----許多鄉人奉石母為契母,不少人家有小孩難養就會來這求縴,每年中秋節石母娘娘誕辰,契子得準備豐盛祭品來膜拜和祝壽,並換縴,---直到結婚後才可將縴取下。」
石母祠下方邊坡有一石姆圳出水口,有一石碑及「戀戀石姆圳說明牌,溝圳上有一台水車,可想像先民墾殖的艱辛萬難。
戀戀石姆圳;「咸豐九年1859年,徐昌纘開濬「三灣圳」於北埔庄頭,引南庄溪水北行半里至崁頂寮,-------後又開濬「肚兜角圳」於三彎崎下引三彎溪水,計長二里許, 灌溉肚兜角田40甲。肚兜角圳出水口正位於石母祠下方,穿山引水出,世居居民習稱「石姆圳」。----」
2.到南庄溪河堤健行
從石母祠後方順著著溝渠直行,路旁有一處露營區後,登上隄岸,這是南庄溪河堤,雨後放晴,微風涼爽,溪水清澈,群山環繞,筆直的河堤幾乎望不到盡頭,有二座涼亭可稍歇,河堤散步真舒服,到三灣旅遊,南庄溪河堤是值得推薦的步道。
3、肚兜角步道
石母祠前行就是肚兜角步道,沿途油桐花盛開,有伴同遊,不覺路途遙遠,道路邊坡牆面有很多老照片,其中有一幅先民在燒火炭的老照片,看出三灣地區早年生活的不易。
4. 三灣堤防步道 覡姊醫生娘娘祠
步行兩小時,在五穀廟前休息片刻,又往三灣堤防步道,從山灣國小圍牆直行,可到三灣堤防步道,在學校圍牆外發現路一座小祠,
入廟參訪。廟貌如土地公廟,神尊是一塊石碑牌,書「覡姊醫生娘娘香位」,神位後有一幅字,旁有一對聯:橫聯「神靈顯赫」,左聯「覡姊道傳三奶法」,右聯「醫生救世四方沾」。祠門柱對聯:三山聳振涼傘展;灣水滄波錦帶環。
覡姊醫生娘娘是何方神明,深感好奇,詢問一位在附近種田的長者,謂是土地公,可見當地人也不知道,從網路搜尋方知其來由,客家先民到此墾荒,面對不可知的未來,唯有祈求神靈護佑。
網路:覡姊醫生娘祠位於三灣國小往九勝埔小路路邊,這條小路是從前三灣義渡往來頭份內灣必經之路。據說是紀念一位救小孩的醫生娘而取名,聽已90歲的巫毓火夫人林巧妹說:大家也沒親眼看到事情的真相,只是大家一代傳一代,會不會失傳不得而知,不過醫生娘救人是大家共同的說法。她說大家是這樣相傳:以前有一位曾先生在那附近種田時,看見苦楝樹下有3位女孩子坐在那裡,轉眼又消失了,認為是一種神靈,當時阿廷姊家裡有一女兒身體不好,便去膜拜,結果當夜他的女兒哇的大叫一聲,第2天病就好了,因此漸漸傳出去,附近居民小孩有病就去膜拜流傳至今,不過隨著醫藥發達相信能治病而去膜拜的人已逐漸減少----
人生最大的財富是擁有一段美好的旅行記憶,三灣過去只是路過而已,這次到「銅鏡山林步道」及「肚兜角步道」健行,閱讀一些資料,加以梳理,讓我這三灣小鎮有更清楚的認識。
旅途中老師很會講故事,提到廁所都在廟的右方,老師說「龍怕臭,虎怕鬧」,通常門要開左邊,廁所要擺右邊,因為龍邊就代表陽宅的左邊,虎邊代表右邊,龍怕臭就不能在左邊安置廁所,應該安門,虎怕鬧,鬧了激起虎的凶性,對宅中之人不利,所以廁所要安置在右邊。他說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吃得下,拉得出,晚上睡得好,白天有精神」他加上一項「 笑得出」,到戶外健行擁抱大自然,保持愉快的心情,最能增強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