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年靈鷲山、三貂角燈塔健行記
桃園市樂活領航「快樂輕旅行班」,3月16日到貢寮的靈鷲山、三貂角燈塔健行,靈鷲是東北角重要的宗教勝地,三貂角燈塔是台灣最東的燈塔,
首次探訪,為了要更加認識這些景點,回來再蒐集相關資料,加以整理記錄,給自己留下更多回憶。
上午行程---參觀靈鷲山
遊覽車在十時三十分到達入口處--無生道場阿育王柱時,大家下車量體溫,攝影紀念,從阿育王柱開始,即是成佛大道,又稱朝山大道,直至無生
道場山門──天眼門,全長兩公里。我們從中途走步道上山,坡度陡,約有400台階,走20多分鐘,來到地藏菩蕯道場。
網路資料:
靈鷲山佛教教團, 朝聖 > 朝山 > 秘境靈鷲山
地藏道場:大願舍利塔
【拾階而上,陽光在林間稀疏落下,第一站來到地藏道場,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道場中央的「大願舍利塔」,造型仿自古印度佛陀初轉法輪聖地,鹿野苑的舍利塔而建,為覆缽式佛塔,是最早的佛塔樣式,樣子像倒扣的缽,又像一個土堆,保留了最初佛塔作為墳陵的風貌。------
來山信眾可右繞佛塔三圈,念誦地藏菩薩名號,以表達對菩薩的誠敬。佛陀曾於《右繞塔功德經》中,開示繞塔有無上的利益:遠離八難、具妙色身、儀貌端正、福命長遠、生於王侯尊勝家、富貴多財、得生天上、得好音聲、永離貪瞋癡……終究得證圓滿佛果。】
接著從左側小徑步行到普賢菩蕯道場,約15分鐘路程,沿途都是羅漢塑像,每一尊羅漢造型都不一樣,或立或坐。表情極為豐富,這些都是古代
得道羅漢的造型。
網路資料
靈鷲山佛教教團 ,朝聖 > 朝山 > 秘境靈鷲山
大行菩薩:普賢菩薩
【再往前行,是大行菩薩普賢菩薩道場。沿途經過濃密林蔭,兩旁落座數名 羅漢,神情不一,或蹙眉深思,或展慈眉笑顏,或目眺遠方。神態各異,仿若芸芸眾生百千樣
貌。只是,芸芸眾生尚在六道輪迴間流轉不停,不若羅漢們已證果位,六根清淨,斷煩惱,了生死。羅漢坐此林間,心中或許也笑嘆眾生輪轉六道不知其苦,妄想抓取如幻
泡影。-----
普賢菩薩和文殊菩薩與毗盧遮那佛合為「華嚴三聖」。其塑像手持蓮花,座騎為象徵堅忍與實踐的六牙白象。所以普賢道場以佛足石象徵大行普賢菩薩「坐而言,不如起而
行」腳踏實地修行,實踐佛陀教法。-------
佛足前的階梯共五十二階,希望行者在拾階而上,頂禮佛足的過程中,體悟普賢菩薩身上的「實踐之道」,難行亦行,縱使千山萬水獨行也不悔的精神。 普賢行願品亦言:
「勤修清淨波羅蜜,恆不忘失菩提心」,殷殷提醒修行者,行菩薩道,廣行利他之事,才是修行的真諦。】
在普賢道場有普賢菩薩手持蓮花,騎白象的塑像及普賢十大願 一、禮敬諸佛 二、稱讚如來. 三、廣修供養 四、懺悔業障. 五、隨喜功德 六、請轉
法輪. 七、請佛住世 八、常隨佛學 九、恆順眾生 十、普皆回向。
離開普賢道場,往前步行約30分鐘路程,來到天眼門,
網路資料:
聖山導覽(二) 天眼門
【來到靈鷲山的山門,那是一個無論至遠或至近皆可清晰望見的一雙巨大深邃的雙眼,稱為「天眼門」。天眼門有不論從哪一個角度均能透視虛空,象徵解脫之意,它是天
空之眼,也是智慧之眼,更是空性之門。天眼代表的就是空性的智慧。也就是一切唯心所造、唯識所顯。澈見諸法空性,這雙慈悲觀照世間的眼默默守護、引領眾生進入智
慧殿堂之門。天眼門兩大門柱的四面雕刻著宗教文化的圖騰符號,以及世界各大宗教文化的起源及象徵,呈現尊重與包容與博愛的精神,進入天眼門後,四大天王旁的十二
因緣圖,揭示了由佛陀所證悟的,從無明到老死的解脫之路,述說著脫離生命流轉的關鍵,在於遠離無明與貪愛,找到生命流轉與還滅的樞紐,就是修行滅除無明與貪
愛。】
附近還有四大天王和十二因緣圖。從天眼門前行,約10分鐘就到『多羅觀音聖像」多羅觀音聖像廣場四周都是塔林,在廣場上可遠眺東北角海岸
風光,視野十分遼闊。
網路資料:
靈鷲山佛教教團 朝聖 > 朝山 > 秘境靈鷲山
多羅觀音:離塵垢,達彼岸
【----觀音道場中矗立著高十二公尺,青銅鑄身的「多羅觀音」聖像,《大方廣殊室利經.觀自在菩薩授記品》記載多羅觀音從明光中誕生,誓願以清涼光芒照射眾生,救度
到解脫彼岸。多羅,是梵文的音譯。「多」代表實相,「羅」象徵塵垢,多羅二字有離塵垢的意思,意謂要將迷惑的眾生接引到開悟的世界。祂的右手結「無畏印」,代表
安撫大家的心無所畏懼;左手結「與願印」,代表滿足每個人善念所求實現。
基座三面環列《圓覺經》十二菩薩聖像與偈語,並有觀音心咒轉經輪,來山朋友可於此繞佛轉經,祈求福慧圓滿。多羅觀音周圍並有舍利塔林環繞,塔林以三世佛塔為首,
共有五十三座佛塔。塔內供奉象徵「佛」的佛像及舍利,象徵「法」的經典,象徵「僧」的袈裟等三寶聖物,庇護加持著眾生】
在靈鳩山途中發現一株台灣山菊
回程:從天眼門步行到停車場,這次靈鷲山健行老師安排o形路線,只有上山走一段階梯陡坡比較有挑戰性。
中午在福隆遊客中心,午餐訂福隆便當。
下午行程—參觀三貂角燈塔
來到三貂角,走一段700公尺的平緩的階梯步道,來到三貂角燈塔,位在貢寮區馬崗街38號,這是台灣最東的燈塔,這是日治時期的燈塔,白色筒狀塔身,基座是展覽室,其旁邊設有圓形雷達。
燈塔左側涼亭旁有兩個解說牌:台灣極東簡介,認識龜山島;遠眺龜山島有點朦朧之美。
認識龜山島:
龜山島,又稱龜山嶼,在宜蘭頭城海岸東約10公里,為孤懸於海中的火山島嶼。因外型似浮龜而得名。全島面積2.85平方公里,東西寬約3公里,
南北長2公里,海岸線長9公里。島上朝日東昇、巉岩峭壁、磺煙嬝嬝,溫泉湧出、並富山巒、海蝕洞、湖泊、特殊崖生植物及豐富海洋生態生態
資源,實為火山地質、自然生態研究最佳之解說教育場所。
台灣極東簡介:
三貂角燈塔是台灣本島最東邊的岬角,東經122度00分27.97秒北緯25度00分83秒,是台灣本島極東點也是雪山山脈北端的起點,1626年,西班牙船
艦由菲律賓航行至臺灣東北角,眼看海岸多山多石,遂將此地稱之為San Diego「聖地牙哥」稱之,早期和移民便以此音用閩語釋出台「三貂」地
名沿用至今。
本地區三貂角、鼻頭角、富貴角合成北台灣三角,遊客若站在該處,面向北方,那麼全台灣就無人能出其右。
燈塔右後方小步道通往「台灣極東觀景台」,約200公尺,此處迎風坡兩旁都是低矮叢林和茅草,東觀景台旁邊有一領海基點標示牌,我國基線範
圍北起彭佳嶼,南至七星岩,西至澎湖花嶼,東至三貂角的說明。
觀景台視野真好,可瞭望公路、海景及馬崗漁港等美麗風光,馬岡潮間帶有很多廢棄的九孔養殖池,有荒涼衰敗的感覺。觀景台有兩隻大拇指雕
塑,北邊塑像下有一台灣地圖石雕及兩段讚頌文:
1.禮讚之地---聽濤觀浪 極東眺望 聞風歌頌 自然山川 海天一色 綿延千里 福爾摩沙 寶島台灣
2.寶讚之地--- 台灣地貌在此自然呈現「讚」形手勢 歌詠著渾然天成的壯麗景觀。
參加樂活領航「快樂輕旅行班」,跟一群熱愛戶外活動的朋友,在健行中學員自然的溝通、互動,漸漸由陌生而認識,聽他們豐富的人生經驗,
使旅遊增添樂趣。
1.曾老師:相當幽默風趣,他說台灣早年有兩個工作最令人羨慕,第一賣冰,第二醫生,現在演變成第一涉(參與)政治,第二起廟
寺,第三做兄弟。曾老師登山經驗豐富,他說長江、黃河流經幾省大家都能背出來,可是住在桃園對新街溪、老街溪發源何處?從何處入海?有幾人知道,他說桃園地區有很多美景我們卻沒去發掘,相當可惜,這叫「近廟欺神」。
2.彭兄:商人退休,為人豪邁,分享當兵的經歷,入伍訓練後他被選為領導班長,在訓練中心訓練了3梯次新兵,65年調到金門古寧頭,在金門服役整天到金城打撞球相當輕鬆。來到澳底,他曾到此海釣。70年代曾開貨車載多位鄰居走濱海線到花東旅遊,那年代到東部旅遊不容易-----。
3.宋氏兄弟:他們來自楊梅甡甡路,有別於宋屋的宋氏。
4.邱氏姑姪:老家在中壢三厝屋。
【隔日專訪,在河南路200號發現一棟三合院「河南堂」,祠前有一條溪水向左流,祠後一片茂密高大的樹林,進入村莊,一婦人說,這裡叫三厝
屋也叫邱屋,整村都是同宗族人,早期有一、二百戶,在河南堂遇到一位七十五歲邱大哥,他帶我參觀祖廳,大廳神壇中央奉祀邱氏歷代祖宗神
位,左側奉祀媽祖、三官大帝、佛祖,右側奉祀褒忠義民爺,他說先祖在乾隆年間自福建詔安移民至此,至今三百年,到他已第十世,他會講詔
安話,又說中央大學校地百分之九十是邱氏祖產,發現中壢地區一個邱姓聚落。】
返程和社區保全葉先生分享這次到靈鷲山三貂角燈塔健行,葉兄在民國75年曾在新北勢貢寮服海防役半年,連部在福隆,當時一連有120個人,連
部有海防探照燈,有六個海防哨,一個哨駐守十人,他曾駐守澳底、萊萊,他在萊萊當哨長,每晚上安排三個人海防巡邏,營區每兩小時輪流站
衛兵,勤務繁重,部隊曾破獲兩起走私,走私牛肉、私酒,每一班哨自行負責飲食,要到頭城買菜,沒有公車,休假出門在馬路上攔車,常常有
蛇出沒出沒。他說澳底是漁港,鹽寮到福隆是沙岸地形,萊萊附近是沿岸地形,很多人來此海釣。這次來訪已經看不到營區和軍人了,海防任務
已交由海巡署負責。
台灣極東觀景台下方右側就是萊萊,從網路資料得知:【萊萊地質區位於新北市貢寮區三貂角南側,是台灣規模最大的海蝕平台萊萊海岸, 為東
北角海岸海蝕平臺最為發達的地區,北有三貂角屏障,東為太平洋黑潮經過, 適合藻類和浮游生物生長,因此孕育出繁盛的魚類生態,吸引釣客
來享受釣魚樂趣】
------------------------------------------------------------------------------------------------------------------------
平埔族潘老師講新社和田寮洋
今在社區涼亭巧遇社區潘姓退休老師,現年67歲,她父親來自貢寮新社,曾在猴洞瑞三煤礦任副所長,當時瑞三煤礦有一兩千個人,是地方上的
名人。她說新社是平埔族人居住地,平埔族是母系社會, 她祖母姓潘,抱養她父親及姑姑,父親是基隆人本姓余,在基隆還有親的姑姑, 早年新
社隔著田寮洋,出入不便,她父親去爭取建橋。她猴洞出生,後住在瑞芳,大學時到法鼓山農禪寺學佛,皈依法鼓山聖嚴法師,她是齋明寺的佛
學講師,輔導中輟生及未婚媽媽,為亡者助念,幫助弱勢家庭,述說一位輔導的學生自殺被附身幫她超渡的往事。
(111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