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廣澤尊王--聖王公的一段故事

105822日到雲林二弟家,他從土庫順天宮請「相王公」來奉祀,他說是父親來台時告訴他這尊神明的名字,家鄉後湖昭應廟也奉祀相王公,乩童是文凱,其神像是一小孩坐姿微縮一條腿。先父經常講起乞雨故事,民國59年金門久旱,二弟也說當時到金城參加乞雨繞境活動,我還記得那年久旱不雨,所種高粱、地瓜都被一種黑肚蟲吃掉,幾乎多次到田裡捉蟲,然後再補種這些農作物農人靠天吃飯,久旱會鬧人命的,而缺水一直是金門的宿命,地方常常遇到荒年,因此出外討生活成為翻轉命運的機會。

金門報導:

金門金沙呂厝朝天寺

民國五十二年及五十九年春季,金門兩度久旱不雨,致使農作歉收,用水困難,朝山寺廣澤尊王奉乩起駕,前往後浦城隍廟,搭壇祈雨。第一次斷定閏四月十二日午時三刻必降大雨,當天艷陽高照,時刻一到,則烏雲密佈,頃刻間沛然大雨立至,旱象立解;五十九年第二次祈雨則預測一週內可下大雨,至第六天,傾盆大雨倏然而下。後浦四境信眾第一次捐資為聖王公(廣澤尊王)重塑金身,第二次則設醮謝神,以感念神恩大德。

祈雨當時的廣澤尊王,因舊廟已毀新廟未成,正寄奉於拱峰宮。五十四年朝山寺雖一度重建完成,唯因施工不當,不到幾年便呈頹象,復於民國八十三年重建而呈今貌。
楹聯:
大門聯:廣惠全島乞甘霖以濟旱;德被群生獻靈佑而馨香。
神龕聯:廣澤群生慈悲捨己祈玉露;尊王萬世博愛為民降甘霖。

 

維基百科資料:

傳說,廣澤尊王升天前,是名叫郭洪福(閩南語Koeh Hông-hok)的一位牧童(一說為「郭忠福」或「郭乾」),生於後唐同光元年(923年)二月廿二。福建省泉州府南安縣小溪場金谷(今屬安溪縣)人。是唐朝汾陽王郭子儀的後裔,父名郭亮,母名林素娘。父母皆受僱於楊姓地主,他七歲喪父,家境貧寒,幫忙地主放牧。

楊姓地主欲遷徙祖,請了一位道行高深的風水師(姓名不詳,一說崔芸)擇地。但地主吝嗇成性,並未善待風水師,甚至還將跌落廁所的屍煮熟,供應風水師食用。風水師得知受到地主此般侮辱之後,怒火中燒,不但不幫地主選擇吉地改葬,反而將難得一見的吉地「羊棚蜈蚣穴」,告訴了善良忠厚的郭姓牧童。

牧童將父親的遺骨葬在吉地之後,就和母親離開了楊家,搬到福建泉州三邑南安詩山落腳。他日夜在山上打坐修煉,竟然因為父墳風水的庇蔭及自身努力,在一次打坐時得道升天,牧童的母親發覺不對,看到他兩腳盤著腿而飛昇,於是去拉他的左腳,想阻止他離去,他左腳被拉下來,但依然成仙。故其造像為一腳盤腿,一腳下垂的「翹腳」造型。

成仙後,郭聖王經常顯示神蹟,受到歷代皇帝尊封。清代光緒年間的《郭山廟志》記載,宋高宗時皇宮火災,尊王滅火救駕有功,第一次受封;其後宋寧宗宋理宗都曾敕封,宋寧宗並封其父母為「太王」、「太妃」。

民間傳說,清朝雍正帝尚未登基時,得了嚴重的天花,藥石罔效,羣醫無策,正病危時,某夜夢見一少年送來「降痘丹」,問其姓名,答云:「泉州郭乾」,夢醒,果然病癒,遍訪其人,始知乃廣澤尊王顯靈,逐加封為保安廣澤尊王。最後一次受封則在清穆宗同治九年(1870),更因顯靈定寇,由永春刺史翁學本南安縣令吳光漢奏請加封「保安」,封爵全稱「威鎮忠應孚惠威武英烈保安廣澤尊王」,簡稱「廣澤尊王」。

每年舊曆八月都會舉辦廣澤尊王「封塋祭祖」的活動,世界各地的信徒,至閩南泉州安溪縣祭拜廣澤尊王的祖墳,對尊王先人表示敬意。「封塋祭祖」時,先祭當年地主「楊公墓」,以示不忘故主初恩。祭完楊公,信眾扶持尊王神像,祭拜尊王祖墳而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水龍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